劉林霜
摘要:“和”是東方管理的內在要求和本質特征,是管理十五要素之一。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著豐富的融合、和諧、和睦、平和等思想觀念,儒家、道家等曾作過深刻闡述。“和”文化在近現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深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嶄新的視角來疏理、審視和借鑒中華“和”文化元素,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和”元素;東方管理;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1-0195-03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不僅作為一種藝術的、外在形式的審美追求,而且已提升至政治理想、倫理、生理、心理乃至宇宙觀等層面。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如何適應經濟社會文化的深刻變化,充分吸收和運用東方傳統文化精髓,將“和”的元素融入到社會發展進程中,是一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課題,值得認真研究和探討。
一、傳統“和”文化
從《尚書》到《周禮》,再到《說文解字》,“和諧”一詞都是指音樂的合拍與禾苗的成長,“和”即“諧”,“諧”即“和”,引申為各種事物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協調。《中庸》提到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以及《周禮》所說的“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個中道理均源于此。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關系上。
一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天人合一、陰陽互補的宇宙觀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在這里所講的“際”,就是關系。自古以來,天人之學、義理之學、會通之學并稱三大學問,其中的天人之學,即指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學問。《易經》講道:“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席物,萬國咸寧。”意即依據天道的變化,人獲得自己的命運和本質,變化會有差異和沖突,但是沖突又有融合,即走向太和,而和的價值指向是萬國安寧與繁榮,這是符合天地變化之道的。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呼吁人們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歸依。儒家對天人合一觀念進行了許多闡發。孔子主張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所謂“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認為,“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孟子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所追求的是通過“盡心知性知天”的途徑,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境界。史書上記載的“網開三面”、“里革斷罟”等典故,無不體現古人善待自然萬物的生態倫理思想。
二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主張寬和仁厚、和衷共濟的處世哲學。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許多關于“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的思想,重視建立融通的人際交往、有序的社會秩序、和諧的社會關系,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志同道合”、“同心同德”、“和衷共濟”,才能做到“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從而“天下同歸而殊途”。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和”與“同”始終是中國古代管理文化所關注的一對含義不同的范疇。孔子提出理想人格是以寬厚處世,協和人我,從而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又如“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其意即保持和諧而不結黨營私,行為莊重而不與他人爭執,善于團結別人而不搞小團體。在這里,孔子區別了“和”與“同”兩個概念,“和”指多樣性的統一,“同”指一味附和乃至結黨營私。孔子明確主張,君子應取前者而棄后者。宋代張載在《正蒙·太和篇》中講:“有像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表明宇宙世界、人間社會充滿矛盾,但在矛盾的解決上主張“仇必和而解”,而不是“仇必仇到底”,這種對待矛盾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對于當今構建和諧社會大有裨益。
三是在心與身的關系上,主張執用兩中、平和恬淡的人生理念。在處理人的心與身和諧方面,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允中”、“執中”。“中”歷來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重要原則。所謂“中”,是指凡事皆有一個適當的“度”,超過這個“度”,就是“過”;沒有達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處理事情,要合乎這個“度”,就是“執中”。《論語·堯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天祿永終。”這段話,不但說明“中”的思想源遠流長,而且強調指出它的重要性。儒家肯定人的正當欲求。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但他又強調“欲而不貪”(《論語·堯曰》),反對放縱欲念。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已衰,戒之在得。”(《論語·季而》就是在說,人們追求情欲,表達喜怒哀樂,都要注意掌握中和原則,時刻保持平衡謙和心態。也正因為如此,孔子以“仁愛”為中心,推演出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把培養有道德的人作為學問的根本,認為這是社會穩定和諧的根基。道家也主張以謙下不爭、清靜無為的方式來達到人的身心和諧。“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老子》第56章),即有了和諧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錮蔽,以開豁的心胸與平和的心境看待一切。
四是在民族、國家之間關系上,主張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尚書·堯典》說:“百姓昭蘇,協和萬邦”。《周易·乾卦》說:“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即主張萬邦團結,和睦共處。孔子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顏淵》),又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孟子提出“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主張“以德服人”(《孟子·公孫丑上》),提倡王道,反對霸道。王道與霸道相反,霸道以武力做后盾,處理國內和國際關系;王道則是利用和平的手段,通過在國際間建立相互信任關系而擴大其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各家各派都有其和諧社會模式。道家以“小國寡民”為夢想,主張無欲、無為、無爭;墨家以“愛無差等”為夢想,倡導兼愛非攻、尚同尚賢;法家以“富國強兵”為夢想,倡法治,圖實效;佛教以“善地凈土”為夢想,強調同體共生、樂善好施。但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會”。《禮記·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東漢鄭玄解釋說:“同,猶和也,平也。”所以,“大同”就是指和諧社會與太平盛世。
二、“和”文化嬗變
漫長的中國文化發展史,充盈著“和”元素。其發端、成形、應用和嬗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1.“天人調諧”思想的形成。在處理與自然界的關系上,人類經歷了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和協調自然三個階段。早期,由于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人群在生產中軟弱乏力,對自然存在一種恐懼和依賴的狀況,完全處于崇拜自然的階段。16世紀后,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出現,人類進入大規模征服自然階段。人類依靠科技力量,不斷發展生產力,促使社會發生深刻而迅速的變化。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能源短缺、城市臃腫、交通紊亂和人口膨脹等一系列問題。善待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永續發展,成為人類達成“天人調諧”思想共識的必然。因此,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過于張揚,要善待自然,以求得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嚴酷的事實,迫使人類自己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作一次全面反省。這時候,人類在認識可持續發展問題上,不斷升華境界,提高自身素質,逐漸達成“天人調諧”的思想共識,進入協調自然階段。
2.中西哲學“天人合一”思想的匯流。探討”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意義,在西方哲學,長期存在著“天人二分”的傳統,如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就說:笛卡爾的哲學完成了或者說接近完成了由柏拉圖開端而主要因為宗教上的理由經過基督教發展起來的精神、物質二元論。笛卡爾體系提出精神和物質兩者平行而且彼此獨立,研究其中之一能夠不牽涉另外一個。然而,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認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牽涉“人”(人道);研究“人”也不能不牽涉“天”。因此,當代西方“過程哲學”對二元思維方式的批判,在某種意義上就受中國“天人合一”思維方式的影響。他們認為,應把環境、資源、人類視為自然構成中密切相連的生命共同體,這將對解決當前的生態環境危機具有重要意義。
3.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觀的產生。馬克思主義從起源到目標,根本上就是追求和諧社會。空想社會主義時期這一苗頭即已表現出來。如傅立葉發表了《全世界和諧》一書,提出不和諧的資本主義制度必將被“和諧制度”所代替。歐文所進行的共產主義試驗也以“新和諧公社”命名。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的部分思想進行肯定,認為其中包含著很多“關于未來社會的積極主張”。馬克思不止一次毫不隱諱地稱自己的哲學為“人道主義”、“實踐的人道主義”。在馬克思的觀點里,社會和諧被解釋為“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也就是說,共產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擺脫異化、回歸自我,使人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合二為一,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真正和諧的社會。
4.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觀的全面發展。世紀之初,中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新思想體系。蘇東劇變使社會主義威信大大下降,資本主義制度自我完善與發展能力仍然強大;全球資本化的急速發展使新自由主義如日中天,西方民主社會主義提倡的福利政策受到嚴重挑戰。同時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急劇加大,生產的全球化加劇了全球失業,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破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為注重人與自身、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即各種和諧關系的統一與人的全面發展。首先是人與自身的和諧關系,即指克己愛物,將欲望限制在有限范圍內,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精神享受;其次是人與人的和諧關系,即人與自身和諧的外化,只有在集體和社會中才能實現;還有是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即個人向往自由、要求權益自主,社會需要秩序、要求權利規范;最后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實際上就是母子生態系統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必然決定性地影響著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所組成的人類社會這個子系統。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活環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則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
三、“和”文化與社會和諧
近二三十年來,東方管理學派所提倡的和諧、和睦、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處、家和萬事興等思想,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發展的世界體系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歷程中,借鑒和吸收“和”文化有效資源,仍具有無法估量的現實價值。
1.“和”文化推動經濟健康協調發展。所謂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指的就是這五個方面的結合、兼顧、并舉、協調與和諧。在統籌人與自然方面,“和”文化尤其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發展中國家為參與國際競爭,實現趕超戰略,在現代化進程中往往以資源的過度消耗,環境的嚴重惡化為代價。傳統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在實現經濟指數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一系列嚴重問題,使發展面臨著新的嚴峻形勢。在現代化建設中,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要原則,就要吸取“和諧思想”資源,特別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這一古老的哲學命題與當代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之間有內在的契合,它既可以給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某種理論支撐,又可以給現代生態學、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料。當然,對“和諧思想”(其中主要是“天人合一”思想)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作用,也要辯證地看,即不贊同它可以包治百病,也不認為它完全無能為力。
2.“和”文化推動解決社會不協調因素。利益矛盾,是現階段中國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特點和突出表現。改革的實質是對人們經濟政治利益關系的調整,隨著改革的深化,中國社會呈現出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來源多樣化、利益差別擴大化、利益關系復雜化、利益表達公開化、利益沖突尖銳化的局面。在改革的攻堅期、發展的關鍵期、社會的轉型期,表達不同利益訴求的群體性突發性事件會增多。提高處理群體性突發性事件的能力,是擺在各級領導干部面前的緊迫課題。要吸取傳統“和”文化的智慧,堅持顧全大局、疏導為主、互相協商、公平競爭、合理分配、瞻前顧后、普遍受益、改革成果與改革代價共同承受的原則,努力尋求兼顧各方面利益關系的最佳結合點,把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在這方面,我們要吸取以往政治上“階級斗爭為綱”與理論上“斗爭哲學”造成嚴重損害和偏差的教訓。
3.“和”文化推動“和諧世界”的構建。傳統“和”文化中關于“民胞物與”、“上善若水”、“四海之內皆兄弟”等思想和情懷,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體現,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統一的不可分的整體。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的文化認同,不僅有利于兩岸的往來和交流,也有利于反對和遏制“臺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4.“和”文化推動多元文化交流與對話。人類文明具有多樣性,世界各種文明、社會制度和文明模式應該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鑒,在和平競爭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文明對話不僅是各種文明自身存在與發展的前提,也是不同文明相互理解與觀照的方式。從趨向上看,對話的目的是緩解沖突點,縮小分歧點,擴大共同點。當然,絕對和完全的“趨同”是做不到的,因為多元文化存在的基礎是“和而不同”。我們相信,隨著全球交往的日益普遍,不同國家和民族面臨問題的共同性越來越多,“趨近”是可能的。21世紀是東西方文化取長補短、互補共生、不斷擴大共同點的世紀,即“趨近”的世紀。在這方面,中國“和”文化歷來主張“協和萬邦”,正可扮演起重要角色,其作用和影響必將更為廣泛而深刻。
參考文獻:
[1]丁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屬性研究[EB/OL].網絡:學說連線,2006-10-16.
[2]寧志新.文化傳統觀念與區域經濟發展[N].光明日報,2004-12-17.
[3]俞祖華.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N].光明日報,2005-02-28.
[4]潘岳.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J].中國經濟時報,2006,(6).
[5]郭建寧.中國“和”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J].前線,2005,(2).
[責任編輯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