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妮雅 劉曉萌
一、 中國奶制品質量安全問題現狀分析
近年來,中國食品質量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特別是2008年的“三鹿事件”,含有三聚氰胺的嬰幼兒奶粉造成全國眾多嬰幼兒出現泌尿系統結石等嚴重疾患,并造成多名嬰幼兒死亡。在“三鹿事件”引起人們對含有三聚氰胺的奶制品的關注后,國家質檢總局又通報了在全國22個廠家69批次嬰幼兒奶粉產品中檢出三聚氰胺,其中包括了中國奶制品行業中的幾家龍頭企業。奶制品市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之嚴重,覆蓋面之廣是始料不及的。該事件給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帶來了重大威脅,也給奶制品行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信任危機,并且到影響社會秩序的穩定。但“三鹿事件”等一系列“問題奶制品”事件的爆發并非偶然,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奶制品市場的質量安全問題呢?本文主要從經濟學的角度,運用信息不對稱理論解釋該事件發生的根源,并提出解決該問題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 奶制品市場質量安全問題發生機理研究
目前,在中國的奶制品市場上,存在嚴重的市場失靈問題,其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市場失靈起著主要的作用。信息不對稱是指在一個交易中,買者和賣者擁有不同的信息,而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問題是導致市場失靈的根本原因。
本文運用信息不對稱原理全面分析奶制品質量安全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諸多影響:奶制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奶制品“檸檬市場”問題;消費者和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導致消費者對政府的“信任危機”,滋生社會不穩定因素;奶制品生產者和政府的信息不對稱會導致生產者的道德風險。
1.奶制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目前中國有109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看似接近于完全競爭市場的結構,然而消費者所購買的奶制品是不同質的,產品質量信息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是不對稱的,這是導致生產者“逆向選擇”、奶制品市場失靈的根本原因。在奶制品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根據尼爾遜、達比和卡尼等學者按照消費者對于產品質量的掌握情況,將商品分為三種類型:搜尋品、經驗品和信用品。搜尋品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前就已經掌握充分質量信息的商品;經驗品是指消費者只有在購買使用后才能知道商品質量信息的商品;信用品是指消費者即使購買使用后也不能判斷其質量的商品,信用品主要涉及到商品質量安全和營養水平等方面的信息。顯然,奶制品符合信用品的特征,非專業人員即使在購買并食用了該商品后仍然不能判斷出其質量。因此,這就為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在不改變奶制品外在特征的前提下,為了牟取非法利益而添加對人體有害的非食品添加劑,而消費者卻很難獲得有關商品內在品質的信息。
第二,消費者獲取奶制品質量安全信息的難度很大。其一,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由于其擁有的有關奶制品的知識有限,并且基本不具備獲取相關專業知識的時間和精力。因此,消費者對于奶制品質量安全信息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其二,消費者獲取相關信息的成本較高。消費者要充分獲取奶制品內在品質的信息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等多種資源的投入,搜集信息的成本較高,甚至超過其可能獲得的收益,從而使得很少有人愿意去承擔這部分成本,造成的結果就是消費者不可能掌握更多的有關奶制品內在品質的信息。
第三,生產者對信息的壟斷。“三鹿事件”發生后,二十多個生產問題奶粉的企業中隱藏的深層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其實,奶粉生產企業采購三聚氰胺是“行業潛規則”。為何這種“潛規則”可以有如此廣大的經營空間,而消費者對此卻一無所知?究其原因在于,生產者擁有的信息越多越有利,為了使其經濟利益最大化,生產者會刻意隱瞞有關產品質量的信息,并且在同行業內,為了共同利益的存在,所有企業都會避免消費者獲得影響其共同利益的有關信息。因此,信息壟斷權得以完全掌握在生產者手中。
以上三點說明了在奶制品市場上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原因,這就直接導致了奶制品市場出現“劣品驅逐良品”的現象,即“檸檬市場”現象。當消費者無法分辨奶制品市場的商品質量時,只會按照商品的平均品質支付對價。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可以應付蛋白質的檢測,同時降低食品生產企業的成本。因此,劣質牛奶比優質牛奶的價格要低。當消費者面對這兩種商品時,由于不了解產品的內在品質信息,因此更傾向于購買價格較為低廉的劣質牛奶。劣質牛奶的生產者有較高的利潤空間,而優質牛奶的生產者可獲得的利潤則很少,甚至以市場價銷售可能出現虧損。事實上,三鹿產品主要的目標市場之一就是廣大的農村市場和中低收入家庭,經調查,消費者選擇三鹿嬰幼兒奶粉的重要原因就是其相對較為低廉的價格。當劣質牛奶不斷擠占優質牛奶的市場份額時,成本較高的優質牛奶的選擇只有逐步退出市場,而市場上只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劣質牛奶。這也是三聚氰胺“潛規則”得以在廣大奶制品生產企業得以盛行的原因。
由此,當“三鹿事件”進入人們的視線后,導致的結果是消費者對于所有的奶制品減少購買量甚至拒絕購買,造成了至少在一段時期內奶制品交易市場的萎縮。更重要的是,該事件打擊了消費者對所有奶制品生產商的信心,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2.消費者和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政府作為對奶制品企業的監督管理部門,應該向消費者提供透明、公平、公正的信息,而“三鹿事件”表明消費者和政府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這將引發消費者對政府的“信任危機”。具體來講,三鹿品牌曾經是國家免檢產品,這是政府向消費者傳達的信息,而這與消費者從“三鹿事件”得到的有關產品質量的信息存在嚴重的不對稱,從而會導致消費者對政府所傳達信息持懷疑態度,這種不信任可能會擴大到曾經被國家定為免檢產品的其他商品上,這不僅會危害到社會的穩定,而且會可能引起消費者對整個產品市場的信心不足。
消費者和政府之間出現信息不對稱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的信息成本高,具體體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成本。政府監督奶制品市場是要支付一定成本的,其中包括收集、處理、加工、傳遞信息等多方面的成本。同時,就奶制品行業而言,中國大多數生產企業都沒有自己的牧場,而是通過分散的奶站作為奶源,這無疑大大增加了政府對于奶制品質量安全的監督難度。除此之外,中國在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方面尚未建立統一協調的專門機構,仍然存在多部門交叉管理的現象。因此,作為其中任何政府監管部門來說,都不愿支付這部分監管成本,監管動力嚴重不足。政府無法滿足消費者對于信息的需求,最終將導致消費者對政府的信任危機。
第二,公開信息的政治成本。不少出現問題的奶制品生產商都是當地的利稅大戶,為了維護當地財政收入的穩定,不排除當地政府對企業內部信息刻意隱瞞的可能性,以維護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另外,下級政府向上級政府報告信息時,可能會影響到官員的政績和升遷,這使得某些官員盡量避免公開和上報對于自身不利的產品質量信息,試圖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加以控制和解決,但最終可能導致的結果是危害的繼續擴大和升級。
3.奶制品生產者和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奶制品生產者和政府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當政府對奶制品進行檢驗認證時,生產者和政府之間的信息是對稱的,但是仍存在兩個隱患。其一,不排除生產者在進行產品質量認證前,有針對性地專門調整了產品質量。其二,在奶制品獲得認證后,在生產者和政府之間會產生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具體來講,目前監管機構在對已經過認證的產品進行后續監督較為困難,并且由此產生的成本也較高;而生產者在取得產品質量的認證后,引發道德風險的可能性會增加。道德風險是指當某一方的行為無法觀察到時,他就可以影響與該事件相聯系的報酬的概率分布,即具有信息優勢的一方會在最大限度增進自身效用時作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為。那么,在奶制品生產企業獲得了“國家免檢產品”的認證后,自然有條件和動力,在無政府的后續監督下,生產由于添加三聚氰胺而質量不合格的產品,同時并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反而會獲取更高的收益。
而奶制品生產企業道德風險的成本又相對較低,因為除非發生重大的安全事故或偶然事件使產品質量問題曝光,否則生產企業可以在國家質量認證的保護下安全生產、順利銷售,而不會受到任何的處罰。在這種低風險、高回報的環境下,企業會選擇繼續生產劣質產品以期獲得更高的贏利。
三、 解決奶制品市場質量安全問題的對策
由于引發奶制品市場質量安全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市場失靈,只要采取措施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奶制品市場的質量安全問題就可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1. 增加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了解
利用各種媒體的宣傳渠道,特別是各地奶制品專業組織,向消費者大力宣傳各種奶制品的科普知識,增加消費者對于產品質量的了解和辨別能力。消費者有權充分了解不同奶制品的內在品質差異,從而對不同的產品給予合理差別定價,減少“檸檬市場”現象的發生,維護高質量產品的市場地位和生產者的利益。
增強消費者對于產品質量的監督。生產者應在其官方網站公布有關產品的基本信息,實現消費者對于產品的追根溯源要求,對奶制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建立企業消費者溝通平臺,解答消費者在產品質量方面的各種問題,接受消費者的監督,做到產品質量信息公開透明化。
2. 生產者公開產品質量安全信息
奶制品市場產品質量安全信息不對稱主要原因之一是生產者作為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刻意隱瞞了部分產品質量信息。因此,要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就要使生產者公開產品質量信息。
首先,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奶業協會的作用,加大對行業內生產企業產品質量的監管力度。目前奶業協會主要是為奶制品生產企業服務的,在提供現有服務的基礎上,鑒于大多數奶制品企業道德水平發展現狀,還要在行業內大力宣傳企業倫理道德,引導企業向“企業公民”的方向發展,盡可能減少企業出現“敗德”行為。這也是中國奶制品企業實現質的飛躍的必經之路。
其次,建立企業品牌聲譽機制。聲譽機制是對企業無形的約束,然而這種約束比政府管制還要有效,因為聲譽機制是利用市場經濟的內在淘汰機制實現的。生產者考慮到長遠利益,就會自動約束自身的行為,減少短期非法逐利的行為。靠企業和行業自身實現自律是行業發展成熟的標志,也是我國奶制品行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其三,加大對生產劣質奶制品企業的懲罰力度,提高其生產劣質產品的成本和風險。除了依靠法律對違規企業懲罰外,還要依靠行業內部自身的規則和機制對企業的行為進行約束,對于造成不良影響的企業予以嚴厲的懲處,使企業生產劣質產品的成本要遠遠大于其從中獲取的收益,從而減少企業的不良行為。
其四,嚴格控制奶源質量。目前,大多數中國的奶制品企業是靠分散的奶站作為奶源的,而在現行的法律法規下,對于奶站的監管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奶源的質量得不到保證,自然影響到最終產品的質量。“三鹿事件”正是奶站的違法操作行為引發的。因此,對于企業來講,應嚴格控制奶源的質量,制定科學合理的奶源收購標準和檢測標準。
3. 政府加大監管力度
發揮政府職能,加強監管力度。首先,明確各監管部門的職責,避免出現交叉管理和管理真空的問題。隨著近些年國內外食品質量安全事件的不斷增多,建議在我國建立專門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同時,通過對已經過認證的產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測相結合的方式實行后續監管,降低企業利用產品認證這類“擋箭牌”引發“道德風險”的可能性。
其次,增加政府在奶制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的投入,其中包括資金和智力投入,增加人員的培訓,引進先進的檢測設備。同時,規范奶制品行業,特別是對奶站的經營管理進行規范。由此降低政府對產品質量的監管成本,增加政府實施監督的動力。
再次,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快信息傳遞的速度,掃清信息傳遞的障礙。對刻意隱瞞產品質量信息,不及時上報而造成危害擴大的部門和個人加大懲處力度;相反,對于及時上報并采取積極措施減少危害進一步擴大化的部門和個人,應適當降低懲處力度,促使其積極處理此類事件。
將政府官員的長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與其政績相掛鉤,減少政府官員為了自身短期利益,對所管轄企業的違法違規操作姑息縱容。一旦企業發生問題,需要追溯到相關部門前任官員,從而可以大大降低官員為了自身短期利益,忽視企業和社會發展的長遠利益,發生委托代理問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