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廣娟 秦伶俐等
課程現狀
開設本課程的必要性建筑類的中職學校學生,無論是工民建專業、造價專業、暖通專業、測量專業、計算機專業、物業專業、水專業等都會或多或少接觸建筑知識,將來就業的崗位和環境也與建筑有關。因此,開設《土木工程概論》課就顯得非常必要,可讓學生在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崗位技能前對土木工程相關知識有所了解。
缺少適用教材目前與《土木工程概論》直接相對應又適合中等職業學校的教材少之又少。類似于《房屋建筑學》、《建筑發展史》等教材,知識面較廣且較深,與開設此門課的初衷不是很吻合。
探索恰當的授課模式現在的教學模式大體上有兩種:教師模式(以教師為中心,采用“傳遞—接受”方式)和學生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采用自主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應用較多的是傳統的“教師模式”,即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由教師來支配,教師的任務是單一地傳遞知識,而學生是單一地接受知識。此種教學模式應用到本門課程中,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更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方式如果缺乏適當的引領,也不適合本門課程。實踐證明,如果能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以實訓任務為導向,讓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成主動地學習知識,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增強自信心,收獲成就感,并且學會團結協作,分享他人成果,就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以實訓任務為導向開展教學
以實訓任務為導向開展《土木工程概論》課程,內容設置及教學方式非常重要。內容上關鍵是任務的選擇和設計,即選什么樣的任務來涵蓋要講的知識點,采用什么樣的規模比較合適。教師應合理安排任務,力爭難易適中,且具有一定探究性。任務由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或分組合作完成,要發揮學生所長,或在教室討論,或在機房搜索資料,或在市場調研。教師應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在恰當的時候與學生角色換位。
圖1列出了非工民建專業《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的實訓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一)以重要知識點為主線設定任務
以往教學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包括土木工程簡史、建筑工程、橋梁工程、公路與道路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木材、鋼材、鋼筋混凝土、瀝青及瀝青拌和料、膠凝材料及砂漿、石材、磚、瓦和砌塊)、土木工程荷載、土木工程構件及基本結構體系(梁、板、柱、墻、拱、桁架、框架、高層建筑結構體系、空間結構體系)、建設程序、建筑施工企業項目管理、土木工程的發展趨勢等。而以實訓任務為導向的授課將原來的所有知識重新整合成五個大點,五個點形成一條主線,部分內容減少甚至刪掉。教學經驗顯示,如果把過多的知識講授給學生,隨著知識面的擴大和信息量的增多,他們的學習熱情會逐漸遞減,而且抓不到重點,在學期末可能一無所獲。相反,如果將大量的信息進行有機整合,將與學生生活相貼近且又非常重要的知識有側重地傳授給他們,學生不僅會記憶深刻,而且會有興趣地圍繞這些知識點去擴充學習。
教師應將最新的信息傳授給學生,與時俱進。“從奧運工程了解建筑與結構”,學生一看到這個主題就非常興奮。奧運與每個中國人息息相關,學生會覺得很熟悉又很親近,同時又充滿了好奇與疑惑。恰恰是這種好奇與疑惑帶領他們走進了這門課程。“從101大樓看世界”讓學生時刻感到社會發展跳動的脈搏,明白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當然,將最前沿的信息傳授給學生對任課教師也提出了挑戰,但挑戰又意味著機遇和創新,這也給課堂帶來了生機。
(二)實訓任務的開展過程注重“做中學”
五個實訓任務的開展方式可以概括為:搜網→演講→調研→裝修→“逛”與“品”→架橋→看世界。不同的開展方式都圍繞一個目的——讓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總是充滿新意、充滿激情。
利用學生熟悉網絡的優勢,幫助他們完成滿意的作品,而從這個作品開始,他們會發現原來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裝修我的家”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調研,他們會為用什么顏色、什么材質的吊頂而討論,會為省幾十塊錢而精打細算,用心去締造自己的“小家”,在角色融進的過程中學到了知識。“架起你心中的橋”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筆勾勒出心中橋的模型,然后用電鋸、鉆機將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逛園林、品建筑與文化的和諧”讓學生不再把園林的愜意與安靜理解為沉悶與壓抑,理解了什么是生動與和諧。“做中學”讓學生遠離了枯燥,遠離了只能聽的課堂,讓他們在用手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獲取知識。
(三)德育目標貫穿教學始終
教師與學生角色換位當學生以教師的身份第一次站在講臺上給大家講解“奧運建筑工程”的時候,從他們的眼中可以看到獲得贊賞鼓勵時的自信與成就感。此時的他們不再是考不上高中的“差學生”。當他們以小組代表的身份介紹自己裝修的“小家”的時候,可以看到他們胸有成竹地走向講臺,他們不會再為不懂知識而搪塞,尋找借口或羞愧,取而代之的是從未有過的自信,侃侃而談和因獲取知識而發自內心的喜悅與燦爛的微笑。以實訓任務為導向開展本課程,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是無法代替的。教學中堅持人人參與,師生平等,尤其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不能成為知識權威的象征,而應該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傾聽他們的意見,思考他們想法的由來,并以此為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觀點。
加強團隊協作實訓讓學生更加團結。通過共同“裝修自己的小家”和“架起你心中的橋”,團隊成員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可用他人的優勢來彌補。他們逐漸相互信任,為了共同的目標相互幫助,互相關懷,同舟共濟。他們懂得了禮貌謙遜,彼此寬容,尊重個性的差異;懂得分享自己成功的同時也學會欣賞他人。這對80后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難得的。
教學準備——教學計劃和實訓手冊的編寫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筆者和其他教師圍繞五個實訓內容制定了實訓教學計劃,并編寫了實訓手冊。教學計劃和手冊明確了每個實訓的知識目標、德育目標,并圍繞這兩個教學目標設定實訓任務、任務開展形式、教學參考學時等內容。另外,還將以往學生優秀的實訓作品以圖片的形式鑲貼在實訓手冊中,提供參考和借鑒。當然,以實訓任務為導向的教學計劃和實訓手冊在內容和知識點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僅僅適合非工民建專業學生的學習,而工民建專業只能把它作為學習的補充材料。
經過一學期的實踐,學生在積極、愉快、團結、和諧的教學氛圍下從厭煩學習轉向快樂學習,更在這種轉變過程中收獲了知識,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立偉.土木工程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姜麗榮.建筑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3]賈麗明,徐秀香.建筑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宮廣娟(1977—),女,遼寧凌源人,碩士,北京城市建設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結構工程。
秦伶俐(1978—),女,工學博士,北京城市建設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結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