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鋒 胡桂英
摘要:教師實踐知識建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可通過在行動研究中反思教師實踐知識、在校本培訓中促進實踐知識建構、整合教師的實踐經驗系統、建構民主和諧的學校文化、改進教師教育方式等途徑實現。
關鍵詞:教師;實踐知識;建構
教師實踐知識是教師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和表現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它是一種建構于個人以往的經驗、先前的概念、生活史、個人的價值觀、信念、經驗或哲學觀的基礎上的復雜知識系統,是一套屬于內在價值體系或假設的過濾與轉換,讓教師得以在變化迅速的教學過程中作出各種篩選與決策。
實踐知識的建構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其受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教師實踐知識建構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而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一方面,教師自身要不斷學習,在行動研究中反思實踐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自身在其實踐知識建構中的主體性;另一方面,教師的培訓方式也要進行必要的改革,要更新傳統的教師教育方式。此外,和諧的學校文化可為教師實踐知識建構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
在行動研究中反思實踐知識
人在清醒的狀態下對自己意識層面的心理活動是有覺察能力的,然而對于潛意識層面的、內隱的認知活動,如果敏感性不強、不加提示則較難覺察。在教師成長的道路上,如果能夠意識到自身實踐知識的存在,能經常歸納、梳理自己的實踐知識,反思并且批判性地對待自身的實踐知識,結合理論的學習整合自身的實踐知識,進而提升和發展自己的實踐知識,顯然對教師實踐知識的建構乃至教師的專業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尤其在提倡終身學習的現代社會,科學合理地對待實踐知識將成為教師的終身財富。這首先需要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能力,從而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結構。因此,要使教師能覺察自己的內隱教育觀念,須促使他們有意識地把自己的言行舉止、活動表現作為研究對象。
從學校層面看,達到這一目的的最有效途徑是開展教育行動研究。在行動研究中,教師既是行動者,又是研究者,研究的對象是自己的行動,研究的目的是改進行動。在這一過程中,啟發和引導他們對自身情境和經驗作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與反省,可以促使教師發現和澄清自己的隱性教育觀念,領悟和明晰體現新理念的具體操作要求。例如,組織教師通過對教育教學活動的體驗,分析隱性觀念在行為中的體現,幫助教師從理念的高度領悟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如何被隱性觀念制約,如何才能把抽象的、停留在口頭上的、新的教育理念轉化為自覺的教育行為等等。
從教師個體層面看,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就是教師要經常通過“教育敘事”的方式來反思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觀念,反思自己的實踐知識,包括自己對于學生、教學、課堂管理以及一些具體學科知識的實踐知識。所謂“教育敘事”,是指教師“敘說”自己在教育活動中的個人化的教育“問題解決” 和“經驗事實”,或者是“記敘”教育問題的提出過程以及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教育敘事”作為一種教育研究方式,通過教育記敘文本,“講述”教師自己是怎樣遇到這個教育問題的;這個教育問題發生之后,教師是怎樣想辦法解決的;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是否發生了另外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敘說的細節。
采用敘事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教師研究和審視自己,有利于教師從自己的第一手資料與心靈軌跡實錄中意識到教學生活中大量實踐知識的存在,進而改變自己只是一個顯性知識“傳遞者”、學生只是一個“無知”的人或“不成熟”的認識主體的觀念,從而改進對學生的教學方式、態度與看法,表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因此,敘事研究能為教師實踐知識的建構提供方法論上的支持。
在校本培訓中促進實踐知識的建構
教師正確認識和理解教學生活中的實踐知識并發揮其重要作用的關鍵一步就是要使它們外顯化,使其實現從內隱表征到外顯表征的轉換。一般來講,這種轉換可憑借校本培訓(如經驗交流、問題研討、案例反思等)方式實現。同樣,也可通過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對自身實踐知識的建構。
在教師之間開展經驗交流、問題研討等活動,可以使教師在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實踐知識。因為教師實踐知識的習得始于其對教育實踐與教育教學情境的親身經歷,是感知、想象、情緒等各種心理功能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個體性特征。教師以實踐為研究對象,通過與同事交流、溝通等方式收集有關教學問題資料,深刻理解自身及實踐,分析和界定問題并提出假說,而后確定包括學習目標、資源和學習方法在內的系統行動計劃,再通過學習形式的選擇尋求解決策略,最后在實踐中檢驗假說、改善實踐。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知識得到發展。
校本培訓中的案例反思,是指有意識、有計劃地為新教師創設出一個個真實的教學場景,展示出一些典型的導致教師思維或決策困難的實際情境以及顯現出教育教學工作復雜性的生動客觀的實例,以幫助新手教師闡釋教育教學事例中顯性的和隱性的教育知識,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體驗教學中師生情感、動機和價值觀的內心變化。從而進一步促進新手教師深入學習探究教育理論,總結提煉實踐經驗,學會評價與反思,提高教育教學應變能力。新手教師具有一定教育理論水平但實踐經驗缺乏,他們的教學實踐不可能是對確定的現成教育原理設計的機械應用,而是需要親身經歷一個自覺反思、感悟、內省、分析、評價、改進、提升的過程。因此,校本培訓中的案例反思無疑是促進教師(尤其新教師)實踐知識建構的有效途徑。
整合教師的實踐經驗系統
知識有系統性才有力量,知識沒有經過整理,就容易成為片斷的信息,缺乏說服力。因此,建構教師的實踐知識系統,要求教師自身學會建構專業系統化的機制,能把自己的豐富實踐經驗加以整合。我們可以借鑒臺北瑞柑“國小”林文生的方法來整合教師的實踐經驗系統。他曾應用一個特殊的流程圖,協助教師整理自己的專業知識,獲得了較好的效果。首先,他讓每位教師選擇最專長的科目,然后從教育思潮開始,想一想影響這個學科的教育思潮有哪些,這些思潮中真正影響自己教育信念的又有哪些,這些思潮后來又形成哪些理論,這些理論后來又形成哪些教學方法,教師如何將它轉化成實際的教學活動并應用到實際的課堂教學當中。應用這個機制來整合教師的專業知識能力,可以協助教師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知識系統,等到教學出了問題,這個系統就變成了反省的機制,協助教師探尋教學的實際問題,從而改進教師的實踐知識。
當然,通過整合教師的實踐經驗系統來建構教師的實踐知識還要求教師從自己的特點(如需要、經驗結構,認知發展水平等)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需要、經驗結構和認知發展水平的教育教學方式,并采用能促進實踐知識發展的教學目標、內容及其結構,據此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
建構民主和諧的學校文化
民主和諧的學校文化能為教師實踐知識的建構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是激勵教師不斷發展與提高的溫床。因此,建構教師實踐知識,還應建構民主和諧的學校文化,應在樹立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的基礎上,科學設計、扎實推進,全面加強民主和諧的學校文化建設。具體來說,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樹立以人為本的學校文化理念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到學校,就是要以全體師生為中心,促進師生個性與能力的全面、和諧發展,這是建設學校文化的中心任務,也是建設學校文化的目的。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學校文化,就是要堅持以人為重,尊重人的人格與尊嚴,理解人的價值,關心人的處境,平等待人、公正處事,給人以情感、心理以及行為的激勵。在民主和諧的學校文化中,教師的主體性以及主動建構性才有肥沃的生長土壤,實踐知識才會在這里開花結果。
建構民主和諧的學校物質文化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物質文化建設既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和條件,又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其建設狀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學校文化的質量和整體水平。民主和諧的學校文化的建設需要較多的物質投入,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實力和建設方向,做好規劃、計劃,積極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教師生活在和諧優美的物質文化環境里,自然會感到身心愉悅,在良好的心境下,他們的創造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
建構民主和諧的學校精神文化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點和難點,集中反映一個學校的本質、個性和精神面貌,主導著學校文化的方向,它的作用不是一時能夠覺察得到的,它的形成也不是一時就能完成的。要形成學校民主和諧的精神文化,可以從多方面加強建設,如加強校風、學風、教風建設。教師的精神面貌可以決定學校的精神面貌,良好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實踐知識的建構。
在民主和諧的學校文化氛圍中,教師會享有樂趣、學術自由的權利。在和諧的學校文化生活中,教師會樂于教學、熱愛自己的工作,這樣有利于教師實踐知識的發展,教師的潛能就可以得到真正的開發。
改進教師教育方式
傳統的教師教育方式存在著不少弊病,培訓過于注重講授,忽視教師已有知識背景,忽視學校和教師個體的個性化需要,忽視教師知識建構的主動建構性等。因此,更新傳統教師教育方式,改進教師職前和職后培養方式在教師實踐知識建構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改進教師的職前培養方式在師范大學里,在師范生課程中須加大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能訓練的比例。教師教育者在傳授顯性教育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緘默教育知識,從主觀上承認它們的客觀存在,從而引導它們為掌握顯性教育知識服務。在教學中,要經常組織師范生進行臨床教學研究。臨床教學研究主要通過案例教學法進行:在講授教育理論知識之前,給師范生創設問題情境,讓他們嘗試解決問題,然后對這一教育事件進行理論分析,使他們能夠將具體的教育實踐與理論聯系起來思考,從而更好地掌握教育理論知識。教育情境的設置能營造逼真的教育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參與式地進行學習和研究,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分析問題、合作討論、把握癥結、解決問題,能夠將緘默教育知識和所學教育理論結合起來,從而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改進教師的職后培養方式新任教師入職后應主動向老教師學習。這有助于老教師及時發現新任教師的問題,及時指出其不足,并提出改進的措施,從而使新任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減少盲目摸索造成不必要的時間、精力投入。同時,通過請優秀教師來學校做報告、上課、介紹教學經驗等方式幫助新教師學習優秀教師的個體知識和經驗,體會優秀教師的實踐教育知識,也有利于促進新教師實踐知識的建構。對于已上任較久的教師實踐知識的建構,可以組織專家們開展各種研討會,鼓勵教師上公開課,這樣,專家們可以針對教師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及時提供指導,幫助其分析優點與不足,從而使教師增長自身的實踐知識。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育研究方法與成果表達形式之二——教育敘事[J].人民教育,2004,(18).
[2]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
[3]劉清華.影響教師實踐知識建構的成因分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4).
作者簡介:
胡桂英(1981—),女,碩士,湖南農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社會學。
張先鋒(1977—),男,湖南南縣人,碩士,湖南省醫藥中等專業學校教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