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鄒華冰
摘要:作為高校新生入學的必修課——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生掌握得如何直接影響到其今后計算機相關課程的學習。本文從高職院校學生群體和教師群體的特殊性出發,分析了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現狀,總結了現行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三級優化”的教學改革策略,應分別從一級優化:學生群體和教師群體;二級優化:教學方法;三級優化:教材和課件三個層面進行有效改革。
關鍵詞: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三級優化
計算機應用能力已成為衡量當代大學生是否能適應未來社會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準。計算機基礎是新生入學接觸到的第一門計算機課程,是計算機后續課程學習的一個重要基礎,因此,學生掌握的如何將直接影響未來的學習。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工作也就成為擺在當代計算機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在這方面,我國各大高校都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實踐,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最為典型的有分級教學法的探索和網絡教學初探。也有一些高校提出了將項目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應用到計算機基礎的教學課堂。但所有的方法都只從一個方面去論述其可行性,導致的結果便是教學質量沒有得到全面的提高,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的知識不牢固,不能完全滿足實踐需要的這一任務。更重要的是沒有充分考慮到高職院校學生和教師的特殊性。本文從高職院校的學生和教師的特殊性出發,分析了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現狀,總結了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三級優化”教學改革策略,從根本上解決計算機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計算機基礎教學現狀
在各大高校中,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工作主要由計算機系或計算中心承擔。教學模式主要是“多媒體教室講課+實驗室上機+自由上機+自學”,高職院校中也基本沿用與本科院校相同的教學模式。高職院校的教學存在如下幾個特點。
學生群體的特殊性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一個特殊的種類,無論學校的學生還是學校的生存狀態都存在其特殊性。以筆者所在的桂林山水職業學院為例,學生存在四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學生文化基礎知識低,而且層次參差不齊;第二,自我要求不高,不良習氣較重,缺乏責任感;第三,沒有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第四,文理科學生混合編班學習。對于這樣特殊的學生群體,教育上依然采用與本科院校相同的方法,教學質量可想而知。
教師群體的特殊性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教師教學的好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接受知識的多少。我國高職院校在師資隊伍構成上也存在著極大的缺陷,以我校教師隊伍為例,師資隊伍的年齡分布呈“啞鈴型”,即老年教師、剛畢業的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占很大比重。在學歷和職稱上,分布也存在極大不平衡現象,圖1為我校教師師資結構分析圖。
依然以傳統教學為主雖然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模式,但大多數教師的多媒體課件更多是教師講稿的翻版,依然是教師主導的一種“說教式”的教學,學生的自主學習、協同學習內容依然很少。可以這樣說,現在的多媒體教學是一種加強版的傳統教學。在這種大班教學的情況下,如何設計出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多媒體課件,依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以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為學生考核標準我校以“多證制”的辦學模式來培養學生,其中“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證”便是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取得的證件之一。從我校歷屆考生通過一級考試情況來看(具體見圖2),每屆學生的累積通過率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上主要強調學生的過級率,而不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及創業能力。因此,如何考核學生計算機基礎成績依然是一個擺在高職學院亟待解決的問題。
計算機基礎“三級優化”教學改革
針對高職院校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認為,應全方面地對計算機基礎的教學進行改革,重點應該在三個層次上進行。分別是一級優化:學生群體和教師群體;二級優化:教學方法;三級優化:教材和課件。具體分級如圖3所示。只有在這三級上都進行優化,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提高。


一級優化主要目標是優化學生群體和教師群體。(1)優化學生群體。目前,我國的中小學普遍開設了以計算機使用為主要內容的信息技術課程,“操作系統+辦公信息處理軟件+網絡常用基本知識”的知識結構,已日益在高中階段得到普及。但由于各地區的經濟條件、師資力量及重視程度的不同,目前高中畢業生中的多數還不能達到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要求。全國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的調查顯示:入學時已真正掌握大學第一門計算機課的要求的占14%;已學過一些,但達不到大學第一門計算機課的要求的占36%;根本未接觸過計算機的占49%。教學對象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這對原有的統一教學內容、統一教學要求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因此,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必須跨越“零起點”平臺,從一個較高的新平臺上起步。根據學生的這一現狀,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等級的教學,對于完全掌握計算機基礎的學生還可以實現免修。這樣,教師的“教”適應學生的“學”,既優化了教學,也在更大程度上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2)優化教師群體。高職院中教師群體主要以剛畢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為主,教學經驗不足,沒有經過多少實踐項目的鍛煉,因此,這樣的教師群體在傳授給學生知識時難免存在不足。如果采用“分模塊”的教學方法,即一個教師只負責計算機基礎中一個子模塊的教學,教師可將主要精力投入到這一個模塊的教學中,同時,也可以充分發展其他教師的專長。這樣也就變向地優化了教師群體。
二級優化主要目標是優化教學方法。(1)教學教程中強調各章聯系。計算機基礎的每一章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如圖4,列出了各章節關系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讓學生了解這種關聯性。以圖表的制作為例,在Word、Excel、PowerPoint中都可以實現這一功能,且在操作上基本完全相同,這種極強的關聯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有所體現。(2)“對比”教學的適當使用。計算機基礎中主要是講授Office家族中Word、Excel、Access、PowerPoint幾個軟件的使用,而這幾個軟件在使用中具有很多相同的操作,在功能上也存在著重疊現象。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地引入“對比”教學法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以Word和Excel為例,兩個軟件都可以處理表格,而二者又各具優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通過繪制同樣的一張表格,對比兩種軟件在實現步驟上存在的差異,總結出兩個軟件的優缺點。(3)“任務驅動法”可適當引入課堂。“任務驅動法”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學習任務,在強烈的任務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這一教學方法在我國計算機應用技能培訓考試系統(NIT)中已得到廣泛使用,而NIT中也包含了Word、Excel、Access等多個模塊,因此,將“任務驅動法”這一先進的教學方法引入計算機基礎的教學課堂也是可行的。
三級優化主要目標是優化教材和課件。(1)定制或編寫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驗指導書。高職院校強調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計算機基礎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實踐課的比重較大便成為高職院校教學的一個特點。以我校為例,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理論課時量與實踐課時量為1∶1的關系。而如今計算機基礎實驗指導書大都是針對本科院校編寫的,不適合高職高專的教學實際。組織教師編寫適合于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實驗指導書,也是提高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的一種對策。(2)優化多媒體課件。無論是多媒體手段的電化教學還是網絡教學,教學課件的設計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多媒體課件的優化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因素之一。每個教師對課件的設計都是出自于個人對課本的理解,難免有所疏忽。如果發揮團隊合作精神,集全體計算機基礎教師之所長,制作出動靜結合、圖文并茂、直觀性強的多媒體課件,使課件適合高職院校學生,這在無形中就提高了講課效率,而且多媒體課件易于網上共享,便于學生課后的復習和自習。

計算機基礎教學任重道遠,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和探索,因此,要努力搞好計算機基礎教育工作,特別是高職院校這一特殊的群體更值得去研究和探索。應加強計算機基礎工作的“三級優化”改革,不斷創新,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滿足新時代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姚怡,余益,莫鋒.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分級教學探討[J].高教論壇,2005,1(1).
[2]胡婕. 計算機基礎分級、分模塊教學探索[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23(6).
[3]楊洪偉,李曉輝,宋平.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分級教學模式設計與實現[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3).
[4]王利,劉祖照.計算機基礎教育調研報告[J].計算機教育,2004,(1).
[5]高曉,卓琳.項目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9(1).
作者簡介:
劉艷紅(1982—),女,黎明職業大學機電工程系教師,主要從事計算機、通信類課程教學。
鄒華冰(1983—),男,江西九江人,桂林山水職業學院計算機系教師,主要從事計算機基礎和微機原理等課程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