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摘 要】“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一種特殊商品,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糧食安全問題事關國家安全,是國民經濟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頭等大事。本文分析指出了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影響因素,并針對這些影響因素,提出了促進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的政策建議,以促進我國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確保糧食安全。
【關鍵詞】糧食生產 糧食安全 影響因素
1994年,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布朗預測到2030年,我國糧食供求之間將出現巨大缺口,即出現“糧食危機”。“糧食危機論”,凸顯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我國糧食產量自1949年以來,總體呈上升趨勢,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較快,但各階段存在較大的波動。本文將對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以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因素
糧食生產變化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與糧食安全緊密相關,因而分析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糧食安全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既受現有糧食生產能力影響,也受潛在糧食生產能力的影響;既受國內因素影響,也受國際因素影響。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耕地與種糧面積減少。我國耕地總量下降速度很快,耕地總量難以實現動態平衡。1992-1997年,耕地平均每年減少410萬畝,2000年減少244.4萬畝。同時,生態退耕的面積也比較大,其中2000年就退耕1144.2萬畝。而土地作為農業生產的首要要素,耕地與種糧面積減少對糧食安全影響巨大。
2.水資源及基礎設施制約。我國水資源的特點是總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的年際和地域分配不平衡。我國灌區每年就缺水300億立方米左右。在北方的一些缺水地區,水資源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同時,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灌溉設施特別是節水灌溉設施缺乏,抵御災害能力很弱。
3.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是因為糧食比較效益低,農民收入水平不高。農民作為理性經濟人,從事糧食生產的機會成本很大。而且我國素來有“務農者乃末流”的觀念,真正較為優秀的人才往往不屑于涉足農業生產。農業可以說是我國人才資源支撐最為薄弱的產業。
4.農業科技投入較低。在過去的20年間,我國共培育出40多種農作物,近5000個高產、優質、抗性強的新品種、新組合。僅研究和推廣雜交稻一項,20多年累計增產糧食2.4億噸。可見科技投入的巨大作用。但我國目前農業科技開發還主要是由政府有關部門及科研單位承擔,農戶自己的科技投入還很少。
5.糧食流通及糧食儲備體制尚待完善。我國糧食市場的發育程度比較低,效率不高,主要存在三點問題:(1)是中央儲備近年來變化不大,未建立起靈活有效的調控機制。(2)是地方糧食風險基金沒有到位,糧食儲備沒有達到糧食安全的要求。(3)是儲備的糧食在品質和品種上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
6.糧食進出口和國際因素對我國影響增大。在WTO規則運行框架下,我國的糧食安全已越來越受到國際投機資金及發達國家糧食補貼等產業政策的影響。我國近年來向美國等國進口了大量糧食,目前尚處于合理范圍,但若我國糧食產量下滑嚴重,在糧食上受制于人將對我國經濟、政治等各方面將產生不利影響。
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的政策建議
我國糧食生產受政策影響顯著,糧食生產政策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因而必須進一步注重糧食生產,進行政策和體制的創新。針對制約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因素,政策方面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進行農村土地制度創新。土地制度創新是政策創新的關鍵點。“應建立以土地產權有效分離為基礎,以現代農戶家庭經營為載體,以生產專業化、經營農場化為內容的現代農村土地制度”。一方面應繼續推進農村市場化改革,促進土地經營權合法流轉,引導建立適度規模的小型農場,促使土地向有意愿且有能力的生產者集中,從而提高農業的生產率和利用率。另一方面,需實行嚴厲的耕地保護政策,死守“耕地紅線”。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1978-1996年的18年里,我國糧食產量接連躍上30000萬噸、40000噸、50000萬噸三個臺階,農業基礎投入的持續增加起了重要作用。必須把節水灌溉和充分利用水資源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以緩解北方地區普遍存在的水資源約束。并且應通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進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3.完善糧食補貼政策。根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強化支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并應繼續對糧食生產進行補貼,擴大綠箱政策的投入,鼓勵農民進行品種改良,保持較高的糧食保護價,以促進糧食生產。通過優化價格政策,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4.加大科技創新與投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由于科技開發的巨大的正外部性,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技的資金投入,鼓勵私人機構以及農戶合作并建立廣泛的科技推廣網,以提高科技的轉化率。同時應努力用現代科技技術和生物技術去改造和發展農業,從根本上解決土地整體使用效率,從而提升單位土地的糧食供給率。
5.健全和完善糧食流通和糧食儲備制度。充分發揮好儲備糧在調節供求,穩定市場方面發揮的作用。建立規范的糧食吞吐調節機制。地方儲備也應切實提高市場的應對能力。各級儲備糧應由相應政府負責,切實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狠抓糧食市場體系的培育。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糧食儲備吞吐中的作用。
6.以WTO框架為基礎,靈活運用進出口手段。我國要充分利用WTO農業協議的“綠箱”等政策,強化對農業的投入支持,建立和完善糧食貿易風險防范機制。要根據國內糧食供求實際情況,合理制定糧食進出口政策和規模,穩定同有關國家在糧食進出口方面的貿易關系,逐步實現市場的多元化,分散糧食進出口風險。在加大糧食補貼的同時培育發達的期貨市場,以維護我國的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梁子謙.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與安全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2]胡靖.入世與中國漸進式糧食安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李明秋,王寶山.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創新及農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研究[M].中國大地出版社,2004.
[4]李經謀. 2006中國糧食市場發展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5]胡岳岷.中國未來糧食安全論[M].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