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德誠
作為一名物理教師,改行去教一門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課程——高中通用技術,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通過一學期的摸索,筆者認為要上好通用技術這門課程,就要勇于突破教材的限制,超越教材,挖掘一些當地的教學資源來為教學服務,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一、為什么要突破教材的限制,挖掘一些地方教學資源
首先,教材中的一些教學資源不適合本地學生去實踐和理解。比如說地質版教材第15頁的“調查研究”要求學生走訪有關的科研單位,通過實踐了解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并寫一篇調查報告。這樣的教材安排,對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學生來說還有可能完成,但對于鄉村中學生來說本地根本沒有科研單位,要他們去實踐,根本無從做起。這些各地不同的差別決定了教材只能起引導或參考的作用,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據來照本宣科。除了一些城鄉差別,還有地域的差別使教材中有的資源不適合本地使用,比如說課本提出的酸雨的案例,在經常下雨的南方工業區學生特別容易理解,但在一年四季下雨較少的新疆鄉村中學學生很難想象酸雨到底會對自然造成多大的污染。當然,每個學校的經濟情況不同也會使教材上的教學資源不適合教師教學時使用。在發達地區,學校有技術探究室、技術試驗室、技術制作室、技術設計室,而在比較貧窮的地區通用技術課程沒有一個獨立的教室,教師上通用技術課要和上語文、英語課一樣拿著課本去教室上,根本談不上四個不同功能的試驗室,更不要說一些儀器設備。因此,教師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適當地把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加以變動。這樣,既可以實現教學目標,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其次,地方教學資源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比如在上《流程與設計》時課本上的教學資源是讓學生寫出馬鈴薯的種植流程,可是對于新疆農村的學生來說他們不了解馬鈴薯的種植流程,但對種植棉花的流程卻十分了解。教師把教學資源改變為讓學生寫出棉花的種植流程,學生往往十分踴躍,學習熱情十分高。
最后,地方教學資源更容易操作,更能實現通用技術的具體的技術實踐,使學生理解技術與科學的聯系和區別以及兩者對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義上的重要作用,從而深化學生的認識,開拓學生的視野。比如把課本15頁的“走訪科研單位”改為“走訪附近的一些農場,從實踐中了解科學和技術的關系……”這樣,就成為適合新疆兵團學生的地方性課程資源,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容易實現,學生當然樂意去做。比如在講《結構的欣賞》這節課的內容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當地特色建筑,并引導學生從歷史、時代、文化、民族、宗教、技術等方面來欣賞這些建筑,使學生學會欣賞。
二、怎樣突破教材的限制,挖掘一些地方教學資源
1.要明確課程目標,明確自己需要哪些教學資源。比如在講《工藝常識》這節課時教師首先要知道自己需要一個能包含程序、方法與技巧的工藝實例,而且這個實例學生要比較熟悉。但是課本上的實例是一個生產機床的生產工藝流程,這對農場學生來說就是特別陌生的實例。我在教學中把這個實例換成了新疆學生都熟悉的馕餅的制作流程,這樣學生特別容易理解工藝的概念,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這些教學資源要比較容易理解和操作。比如在講《影響外觀設計的因素》這節課時我要求學生們課下自帶蠟筆和白紙,然后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只美麗的花瓶。等到小組花瓶設計完成后再讓學生討論:影響花瓶外觀設計的因素有哪些,這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踐和體會自然會總結出答案了。
3.根據當地的資源特點進行挖掘。在農村,我們要挖掘的地方教學資源當然都是與農村有關了。比如可以讓學生調查“地膜的使用與回收情況”和“農家肥與化學肥料的優劣調查”“觀察棉花的生長周期”“塔里木河水季節性流量的調查”等具有當地特色的資源讓學生學習和實踐,這樣,才能補充因為教材資源不適合我們出現的一些空白。
4.要充分利用當地的一些現存的教學資源,比如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及社會上的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教育基地等設施。當然,還可以和學生家長建立聯系,在這些人中間有各行各業的技術人才和行家、里手,有工程師、醫生、鉗工、車工、木工、泥工、種植能手等。可以利用學生家長的關系建立校外實踐基地供學生參觀實習。比如有位學生家長是開照相館的,我們和家長取得聯系,組織學生參觀沖洗照片的暗室及設備,并讓學生在暗室里學習顯影和定影技術,學生的熱情特別高。
技術來源于社會,產生于生活,為通用技術課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只要我們的廣大通用技術教師去挖掘、去開發、去建設,就一定能挖掘出符合教材需要的、學生歡迎的、達到教學目標的課程資源,為通用技術課的實施提供多樣化的載體。
作者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