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芳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進行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必須與時俱進,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課堂教學應從誘發興趣、鼓勵參與、精心設疑、激勵求新四方面抓起。
一、誘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興趣是創造的動力,興趣是成功的先導。一個人的創造性成果無一不來自對所研究問題產生的濃厚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時首先應注意誘發學生的興趣,用興趣的磁石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誘發學生的興趣,自己就要在勤于積累知識素材的基礎上巧于設計問題情景、善于駕馭導語技巧、精于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輔助手段,將豐富多姿的人間百態、社會生活現象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體驗、新的發現,從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萌動的創造意識。如教學《身邊的誘惑》時,筆者將準備好的有關金錢、游戲機等誘惑的課件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投影;在教學《探索世界的奧秘》之前,把學生帶進學校圖書閱覽室,讓他們去了解埃及金字塔的是怎樣建成的以及金字塔的歷史在世界上影響力,了解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此凡種種,只要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以新穎的方式去誘導學生的興趣,就一定能使學生迷戀于學習、迷戀于科學,學生的創新意識將與時俱進。
二、鼓勵參與——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著名教育家奧尼舒說過:“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獨立地去獲取知識,并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闭n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教師要給予學生參與的時間與權利,鼓勵學生討論、質疑、發表各種見解,形成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的“學”;不在于滿足學生“學會”,而在于引導學生“會學”,教是為了不教。放棄“填鴨式”,使用啟發式,進而向參與式教學過渡,這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客觀要求。
參與式教學是較好地適應創新教育的教學模式。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筆者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參與式教學的恰當形式。如教學《創建新集體》時,可讓學生大膽登臺,讓他們暢談自己如何“各盡其能,發揮所長,奉獻集體”;教學《肯定生命,尊重生命》之后,讓學生撰寫小論文,使他們認識到在珍愛自己生命的同時也要尊重、珍愛他人的健康與生命。這些不是形式,而是在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以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地位。只要教師認真投入、精心策劃、巧妙設計適合教學和學生年齡特點的參與式教學方案,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內容上不斷豐富、思想上大膽創新,就一定會使學生在教學參與中經常閃現創新的火花。
三、精心設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教師課前就要精心設計疑問,課堂巧妙提出疑問。先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進而激勵、誘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僅是“成功”的快感,同時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那么,何種疑問方式最能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教師應經過認真篩選找出最佳方式。其標準有三條:1.能聯系實際,發人深思,給人啟迪;2.能激發、喚醒、鼓勵學生的主體意識;3.有助于學生分析、綜合、發散、聚合、觀察、想象等思維能力的提高。如教學《唱響自信之歌》時可提出幾個問題:1.怎樣才算進步?2.一個人取得進步與自信有什么關系?3.支撐自信最重要的杠桿是什么?4.如何培養自信?這些問題能使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由窄變寬、由形象到抽象,使要傳授的知識水到渠成,同時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敏捷性、發散性、聚合性、發現性和創造性等要素也都得到了鍛煉。
四、激勵求新——培養學生的獨創精神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求新,凡事喜歡問個究竟和另辟蹊徑。對此,教師絕不能壓制而應引導和鼓勵??茖W史表明,思維的求異往往是創造的開始。李四光由于對“中國貧油論”求異,才有了大慶油田的成功;前蘇聯科學家奧爾科夫斯基由于對一個氫氣球的好奇,才有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構造示意圖和星際太空站的設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允許并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異想天開,從而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造的獨創精神。
求異思維不僅是單向思維,還是多向思維、立體思維、發散思維。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就能培養其思維的輻射性、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因此,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求異,讓學生懂得不唯書、不迷信、不盲從,不滿足現成的方法和答案,要鼓勵學生去懷疑、去超越、去創新、去做具有獨創精神的創造型人才。
參考資料:
1.袁桂林主編.《現代教育思想專題》.東北師大出版社
2.張暉編著.《新課程的教學改革》.首都師大出版社
作者單位:廣東省龍川縣金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