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忠
摘 要:高中體育實施新課程改革,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快樂起來。要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增強體質,要從教師、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綜合創新提高。
關鍵詞:高中體育 體育教學 創新研究 心理健康
實施新課程改革,必須改進教育策略,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學習收獲與增進教師、學生教學活動的力度,提高師生的互動,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快樂起來。要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質教育。體育課教學是以身體和思維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項特殊活動,除要教給學生體育知識、技術、技能,還要教給學生鍛煉身體的能力和適應社會需求的各種體育娛樂活動能力。
一、提高教師自身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體育教師必須使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才能在繁重的工作和學習中,提供給學生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及平等互動的教學時空,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體育教師還應加強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理論學習,更新教育觀念,切實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適應教學要求,使體育教學更具有時效性,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積極的作用。只有為人師表,才能統領學生。體育教師尤其要注重學習“充電”,改變社會認為體育教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偏見,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創新能力。只有不斷地進取并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跟得上與時俱進的形勢。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愛好和需求,內容的安排應盡量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服務。教學中特別是集體性、游戲性的活動,教師要參與其中進行引導和協作,可以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和融洽,也能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會變得更加顯著。情感是聯系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要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就必須和學生多交流,與學生建立朋友關系,使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這樣不但能充分發揮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學模式上的理論思考
在課程的性質上,加大學生自選力度,讓學生自選運動項目,自己決定活動形式,自定學習目標,體現了體育活動的原始性與現行學校體育以增強學生健康水平為主要目標,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的規定性,融合在發展學生具體的運動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在教材上,必修教材與選修教材的運動知識、技能及對學生體能的要求都有許多相近和共性的成分。學生對體育運動有相對的專一性和持久性,運動與每個人的愿望、愛好和需要緊密相連,學生往往熱衷于一兩項喜好的運動,并樂此不疲。在教學目標上,通過學習運動上的“一技之長”,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獲得身心、社會適應各個領域目標的達成,通過階段性目標的遞進而達到水平目標。高中《體育與健康》實行選修課,將體育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自己,也使學生由被動接受體育與健康知識及技能轉變為主動地學習與獲取知識。這種轉變,對于高中生來說,是一次大的跨越。
三、因材施教,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體育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運動技術水平以及身體素質狀況,做到胸中有數,并因人而異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設置了兩級學習水平和7個系列(球類、體操、水上、冰雪、民族體育、新興運動項目及一個健康專題系列)。高中三年,學生修滿11個必修學分方可達到體育與健康的畢業要求。根據學校條件,將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進行填報志愿分組選項教學,即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項,然后教師把興趣相同的學生編為一個班進行教學。學生選修一學期滿后,達到學分標準可由一個興趣班轉到另一個興趣班,也可不再選其他項目,這樣的教學組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能力,發展學生個性,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我們選修課開設了籃球、足球、排球、健美操、輪滑、網球這幾項,必修課安排了田徑和健康教育專題系列(學生必修滿1學分)。學生選項時應填寫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原則上按第一志愿進行分班,極少部分因項目人數而調整。
四、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教師可以在教學結束時用1~2分鐘的時間來引導學生作自我評價,評價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引導學生互相評價。這種評價一方面可以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自我評價、相互評價還能加深學生對體育課程學習內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自我期待,提高學生自學、自練、自評的能力,增加學生之間交往的機會。初步形成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觀,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綜上所述,體育課教學應以全新的理念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自主練習、開動腦筋、發揮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等。因此,作為一名體育工作者一定要忠于體育事業,勇于創新,敢于實踐,充分運用本學科的優勢來挖掘學生的智慧和潛在的能力,使學生永遠在“快樂體育”的課堂里展翅翱翔。
作者單位:甘肅省漳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