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雯
21世紀,是一個以創新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已成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這樣的時代,勞動者對社會的貢獻主要是依靠其智力,而不再是消耗體力和各種自然資源。如何確立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觀,找準教育與創新的結合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把學生培養成敢于挑戰、勇于創新的高素質的人才,這是我們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問題。下面,我將談談我對中學思想政治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一些認識和嘗試。
一、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用一顆博愛的心去接納每個學生,信任寬容,教在心靈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樹立師生平等觀念,注意與學生情感交融,才能創造一個平等、尊重、和諧、發展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民主活躍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拓學生思維,把課堂變成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教育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需要加入寬容的力量,我們教師應該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去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體驗學生的情感。在與他們交往中善于互換角色將心比心,寬以待人,學會用寬容的心去呵護孩子們的自尊心,給孩子們改正錯誤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們重新樹立起自信的風帆。
二、開展問題探究,激活學生思維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應該是平等的關系,教師要努力克服“師道尊嚴”的舊傳統,要能夠傾聽學生意見和想法,要保護并鼓勵學生對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看法進行思考和歸納,循循善誘地促使學生的觀點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而不是采取簡單的否定,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陶行知先生曾告誡教師說:“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教師應該激勵學生以獨立的角色、建設性的態度對教師做出科學的質疑、批評乃至爭辯,形成師生相互交流、其樂融融的民主教學氣氛,從而激發對于相關問題的探究。
三、創設情境,培養興趣,激發求知欲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激發興趣和啟發思維,強調的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興趣是構成學習心理的動力系統中的最活躍因素。思維是能力的核心,啟發思維是政治教學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進而提高學生素質關鍵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課中創設問題情境,能使學生認知的動力系統和智力系統處于興奮狀態,使學生的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全身心參與投入。在創設的新環境中,能產生碰撞,開拓思路,使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產生矛盾,激發思維的欲望,這不僅能使學生在興趣和成功的喜悅中較好地掌握新知識,還能從中發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應注意創新能力與教學趣味化。對于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趣味化,我認為主要是要遵循“樂教”、“樂學”的原則。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以樂教引發樂學,在融洽師生關系方面為后人做出了榜樣。學生的興趣是學習的潤滑劑,是成才的動力。扼殺學生興趣的死板教育,搶時間加班加點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肯定是低效的教育,必然會導致教育的失敗,當然更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現在全國上下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和“減負增效”是格格不入的,這也是造成學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實行趣味化教學,教師是關鍵,只有教師的樂教才會有學生的樂學。教學中藝術地運用趣味化的手段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思維活力,從而逐步形成創造性思維。
四、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啟發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教學規律,采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他們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有效地發展認識問題的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覺悟的教學方法。它的本質特點是注重引導學生,但不是牽著學生走;強調激勵學生,但不使學生感到有壓力;指明學習途徑,但不代替學生作出結論。啟發式教學體現了內因和外因相結合、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辯證關系。
中學生容易受習慣性的影響,喜歡按照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問題,思維靈活性差,應變能力弱,往往偏好正向、集中思維,而忽略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發散性思維又稱輻射思維,就是以一個已知對象為出發點,從四面八方的不同路徑進行思維,最終導致多種不同的認識結果,這種思維的特點,是研究認識對象的廣泛聯系,從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來認識研究對象,以求得對該對象的各種聯系與特點的認識。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發散思維,是克服思維惰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
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第一,要求學生思考概念所包含的多種對象及分類的種種現象形態及表現,讓學生馳騁思路,增強思維的廣闊性。第二,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舉出正面的和反面的、現實的和歷史的、社會領域和自然領域的不同實例,證明重要觀點和原理。第三,一題多問。對一個問題或一組材料,從多方面設問,要求學生變化角度思考。
五、重視學法指導,逐步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地、能動地參與,凝聚與知識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轉化為個體的創新能力。從學法指導入手,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強調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這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學法指導的設計是有層次的,以自學方法為例,第一層次是預習,列預習提綱,指導學生學會逐字逐句地閱讀,理解其中的關鍵詞語,然后是逐段逐節地閱讀,理解并歸納其中的重點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學習閱讀方法;第二層次是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筆記,比較、歸納知識,形成知識體系,根據所要學的知識,結合社會實際提出問題,與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第三層次應該讓學生學會獨立獲取信息,并且將新信息與原有知識結構結合,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問題解決的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地獲取知識是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質的飛躍,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培養。
參考文獻:
1.吳鐸.《思想政治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2.《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2年第1、2期,2006年第3期
作者單位:河北省昌黎縣團林鄉赤洋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