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琴
摘 要:中小學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的選擇對于發揮音樂課的作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詩歌歷來和音樂結合在一起,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千百年來留下了無數的詩歌經典,這些詩歌經典作品可以運用在音樂課堂之中,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還能使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關鍵詞:音樂教育 古典詩歌 教學
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主導方向,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己任。在中小學教學中,音樂不僅以其鮮明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而且它易于廣泛傳播的內容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重視音樂教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的切實有效的方式。而今學生的生活圈子里流行的通俗歌曲,有一些的格調不高,有些是無病呻吟甚至還有些趣味低下,對學生素質的形成構成危害。因此,樂曲的選擇對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讀音的民族。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到鼎盛時期的唐詩,及至唐以后的宋詞、元曲,古人給我們留下來的經典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這些膾炙人口的中國古詩詞傳世佳作,極具藝術感染力和美學價值,承載著民族精神、人文情懷、道德理念和審美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適于用來進行教學。
另一方面,詩歌的發展總是和音樂結合在一起,詩原本就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藝術起源上說,詩、歌同源。《毛詩序》講:“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國著名的詩人聞一多也曾指出:“詩包括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這些都表明:音樂是詩歌的靈魂,詩的發展離不開音樂,詩歌與音樂的關系密不可分。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詩詞吟唱的傳統,詩歌配樂吟唱,具有極強的音樂感和節奏性。
合理選擇適合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審美情趣的古典詩歌,既為學生所接受利于培養他們的興趣,更要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那音樂課堂中的古典詩歌教學與語文課中的古典詩歌教學是不是一樣的?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與聯系呢?
語文課中古典詩歌的教學側重的是透過字、詞理解詩歌的內容,進而把握作者的情感,體會詩歌的意境,掌握詩歌的表現手法。它要求對詩歌的內容有一個深層次的了解和把握,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生的感悟為主。音樂課中的古典詩歌是以歌詞的形式出現的,其教學側重于能配上樂曲進行吟唱,它也要求對歌詞的內容有所了解,以便掌握歌曲的情感,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生的吟唱為主。
音樂課中的古典詩歌教學又與語文課中的古典詩歌教學又存在著較大的關聯:語文課中古典詩歌的教學是音樂課中古典詩歌學習的基礎,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文言文基礎,不能只欣賞音樂旋律的美,還需要體會到歌詞意境的美。同時,音樂課中的古典詩歌教學能激發起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背誦古典詩歌。在音樂課中,教師一改語言課堂中對古典詩歌以講解、分析為主,而以吟唱為主,通過反復的吟唱不僅熟悉了旋律而且也能達到對詩歌內容的把握,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且由于對同一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興趣也能隨之而增加,他們不只學習音樂課堂中的古典詩歌,而且還能在課后找自己喜歡的配樂古典詩歌來學習。如此,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激情也隨之激發。
由于年久失傳等原因,古典詩歌吟唱的曲調存世的并不多。這給音樂老師利用古典詩歌進行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也不是說需要我們音樂老師去為每一首古典詩歌譜上樂曲,我們除盡可能利用現有的曲譜外,(如音樂教材上的《木蘭辭》《滿江紅》等),一些已經在各種媒體中廣為傳唱較優秀的古詩詞歌曲,如梁弘志的《但愿人長久》(蘇軾·水調歌頭)、何占豪的《別亦難》(李商隱),也為同學們所熟悉和鐘愛,這些都是我們音樂課堂中可以利用的資源。
音樂與文學是同為動人心弦的藝術,一直伴隨著人類從遠古社會進入現代社會。我國詩歌的文化經過歷史的沉淀和篩選,留下許多精品,多了解一些,可以使人精神得到升華,也可以傳遞愛國情感,若我們能把音樂與詩詞這種高雅的藝術結合在一起,不僅能讓學生遠離那些庸俗不堪的,不知所言的流行歌曲,而且會使學生的欣賞水平慢慢地提高,使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參考文獻:
1.馬和高,黃均.《中國古代文學史》[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2.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6月
3.李黃圣.《淺談古代詩詞與音樂的關系》
4.何韜.《中學古典詩詞音樂教育初探》
作者單位:江西省永豐縣人才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