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鴿治
摘 要:本文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入手,說明外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提出了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方法及導入的內容。通過對比詞匯在中英兩種語言文化背景下反映在涵義、日常生活、稱呼、社交禮節、性別、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異來探討英語詞匯教學中如何融文化知識于教學中。
關鍵詞:文化教育 跨文化 詞匯教學
如今,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師認識到,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在教授外語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際。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應遵循語言分析和文化比較相結合的原則,要讓學生在比較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實踐基礎上把握二者之間的差異,從而達到準確理解和正確靈活運用英語的目的。
一、中國學生在跨文化知識方面犯錯誤的表現及其原因
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長期以來,在外語教學領域中,社會文化因素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主要是因為外語教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語言學發展的制約。不管是傳統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還是轉換生成語言學,都認為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是語言本身(胡春洞,1996:88)。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沒有把教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老師,習慣接受“填鴨式”的教學,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目前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很少利用課余時間讀有關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書籍,大部分時間用于記單詞、做練習上。
3.外語教材一直受到國內政治氣候的影響。當時的教材講述的主要是工人、農民中的英雄人物,所以盡管學生學的是英語,但是思想內涵卻還是中國文化,語言和文化被人為地隔離了。
二、導入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文化教育的內容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1.稱呼語: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學生們稱呼一位工人為“Uncle Wang”,這也是中文思維套用英語的現象。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2.贊美: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3.隱私: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為什么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
4.打招呼: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5.介紹: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6.節日: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7.詞匯的文化內涵: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英語中的“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二)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1.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2.利用多種手段讓學生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還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邀請中外專家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等,創造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3.教師應通過學習多種方法,學習和掌握文化教育的方法,達到培養學生的真正目的。
結論: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們必須把語用能力提到跟語言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著名語言學家Thomas曾這樣說過:“語法錯誤從表層結構上就可以看出,聽話者很容易發現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一旦發現,聽話者便會認為說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因此可以諒解。語用失誤卻不會像語法錯誤那樣被看待。如果一個能講一口流利英語的人出現語用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誤會被認為是粗魯和故意的。”
現在我國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是如何正確地運用教學模式,真正做到教師把英語當作一種語言交際工具來教,學生把英語當作一種語言交際工具來學,業務主管部門把英語當作一種語言交際工具來考。筆者認為,認真思考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導入的作用,界定其地位和內涵,并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內容及策略上作出相應的調整,才能培養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際人才(胡文仲、高一虹,1997:68)。
參考文獻:
Kluckhohn:A. L,Kroeber and Elyde Kluckhohn.(1952)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New York:Ranclom House.PP 1-139。
David. Munro(英)編著《體育與競技》.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
熊子量.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泉州市豐澤區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