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的實用型技能人才。面對新一輪的經濟危機,如何使高職教育繼續向前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從辦學理念和辦學目的出發,通過論述對于大眾觀念的轉變、龍頭專業帶動相關專業發展、以人為本等的教育理念為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尋找理論基礎。
關鍵字: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學科
作者簡介:王汝印(1961-),男,山東嘉祥人,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產學結合。
中圖分類號:GT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23-0012-02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隨著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事業也將其運用到自身的發展當中來。
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是指高等職業教育堅持以人文本,遵循教育發展的客觀的規律。正確處理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構建和諧的發展運行機制,使高等職業教育始終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等職業技術人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生產一線的熟練的技術力量。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但是高職教育本身還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建構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新型的高職教育。
1、明確辦學理念,以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為目標。這是職業教育教學應當認清的根本前提。辦學理念就是指對為什么辦學、辦什么樣的學、如何辦學等一系列問題的比較系統、成熟的思考和認識。學校的辦學理念指導著這個學校發展的方向,是一個學校健康發展的根本。明確了辦學理念,就使得自我行為有了自覺性和目的性,能夠形成或者保持自己的特點和個性。當前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就是要“為發展”辦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第一章“總則”的第一條明確規定:“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根據教育法和勞動法,制定本法。”該條明確規定了我國創立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國家培養技能型人才,“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農村急需的專門人才”。
改革開放三十年,國家在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是取得了巨大進步的,在這其中不僅僅有著尖端科技人才的引領,還有數以千萬計的技術型人才的勞作。正是身處在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的努力,才使得蘊含著高科技的思想得以變成現實。因此國家專門立法規定職業教育,就是為了培養跟得上科技發展進步的實用型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順利發展。樹立新的職業教育的價值觀,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探討高職教育的前景。將其真正看作是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環節。
2、改變大眾對于職業教育的偏見。這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根源。回顧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過程,社會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是有了比較大的進步的。社會已經形成尊師重教的風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逐漸形成。但是輕視和鄙薄職業教育的觀念依舊存在。
社會大眾基于千年來的教育傳統,人們通常認為只有普通的高等教育才算是“高等的教育”,而高等職業教育雖然有“高等”二字。卻并不是真正高等教育,頂多算是高等教育的“等外品”。這是擺在高職教育者們的一道無形的障礙,想要推倒這面看不見的墻,需要我們的高職教育者持久的恒心和堅定的信心。另外高職學生的錄取與高等專科學生的錄取順序的不一致,也是一個造成人們輕視高職的現象的外在原因。應該講。高等職業教育院校與高等專科院校是處于同一層次上的院校,但高職總是被放在高校最后一批錄取。因此,盡快改變當前社會大眾對于高職教育的偏見,去掉其不應有的觀念枷鎖,才能更好的發展高職教育。
3、以優勢學科為發展進步的龍頭,并帶動其他學科的發展。特色發展是職業教育的基礎。高中升學率提高、生源市場不斷地被擠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數額的擴大等都使得現如今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激烈競爭。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凸顯自己的優勢,是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一個首要的問題。獨特的辦學特色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所謂特色是指一事物區別于它事物的本質特征。創辦高職教育的特色就是要在辦出高職教育共性中辦出自己的特色來。能夠區別于其他同類院校的特色具體表現為具有獨特的專業設置、獨特的教學體系、獨特的校園文化、獨特的建筑風格等。具有一定特色的高職院校必是以較為優秀的教學管理為發展特色的基礎的,可以說院校一切的特色源于特色的教學。一所院校沒有高質量的教學管理不可能成為一所高水平的院校。建立具有自身特色教學管理模式首先要從優勢學科人手。優勢學科集中了高職院校內優秀的師資隊伍,具有較為先進的教學管理水平,并吸納了成績優秀的考生。只有充分給予優勢學科發展的空間。才能帶動其他的學科的進步,并最終使得院校的整體水平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因此高職院校要在整體上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管理風格,從教學層面上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4、樹立教師為教學主體。學生為教育主體的辦學思路。這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一切發展的根本目的和落腳點就是為了人。高職教育中應當堅持以教師為教學主體,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思想觀念,從而加快高職教育的發展,實現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是因為教師是院校各項工作建設的中堅力量。是院校存在的前提條件。因此,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要特別強調“以師為本”。形成尊師重教的風尚。充分的發揮教職員工的教學積極性。充分尊崇他們的學術和人格,充分發揮教師的潛能。建立一定的學術獎勵機制,為教師的科學創新或者教學創新提供物質幫助:制定優惠的引進人才政策,加大引進人才的力度;增強教師與生產實踐的結合,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創造良好的溝通機制,滿足兩者之間教授與受教的需求。
學生是高職院校成立與發展的根本。高職院校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國家培養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合格人才。因此,要實現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就要特別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要在制度設計上、教學實踐中、管理模式中凸顯學生為本的思想。管理與教學不僅要關系學生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增強,更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適應能力的增強。一方面關注在校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另一方面還要關心學生走出校門后的未來長遠的發展狀況。
5、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的崗位需求,提高升學率和就業率是真正成為實現職業教育的辦學目的。近些年高校擴招給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了嚴峻的考驗,不解決好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就會嚴重影響到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高職院
校的專業設置應當能夠適應市場的變化。
高職教育是以培養經濟發展所需應用型人才為根本出發點的。而國家的宏觀經濟結構決定了經濟發展對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數量,所以經濟結構是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結構的根本依據。因此。應當依據國家的經濟結構形式制定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教育部也明確指出“高職院校要按照把教育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把人才培養與就業緊密結合起來的要求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及拉動內需、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根據崗位要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相關專業方向……,以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緊缺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其次,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應當注重對于特定區域內專業職位的需求情況,除了能夠適應國家經濟結構的變化外,更應該適應本地區對于專業崗位的需求情況。因為高職院校的生源絕大多數就來源于本地,而且大多數的畢業生畢業后也往往選擇留在本地工作。因此,高職院校的課程設計要結合本地經濟的發展狀況,盡可能的做到學生入校時就能夠有了大致的就業企業,使得畢業的學生能夠更好的服務于地區經濟的發展。
再次,充分和用高職院校當地企業的場地優勢。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增加學生生產實習的機會。“與合作企業一起加強針對崗位任職需要的技能培訓,大力提升畢業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完善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實際操控能力,不僅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加強,也為學校的實踐教學提供機會,同時企業能夠提前了解到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和該校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
6、學習國外發到國家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和成功經驗。這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輔助。國外職業教育的發展較我國進行的時間要早很多,發展的水平也是處于較高水平的,尤其是美國的職業教育。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歷史悠久,不僅職業教育立法成熟,而且教學管理水平也居于世界前列,有著眾多成熟的管理經驗。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管理經驗能幫助我國職業教育更快速的發展。
歸根結底是要明確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的發展戰略,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指實現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計劃和綱領。他要求我們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去衡量院校之間的實力,衡量院校內部各個不同專業之間的差距,使得院校內部和院校之間能夠適應社會、經濟、自然發展的需要。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高職院校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怎樣在做好自身教學計劃的同時,不斷的培養出企業喜歡用,社會有需求的合格的畢業生,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最急需解決的難題。堅持走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明確自身的辦學理念和目的,堅持以人為本、以教師和學生為本的教學思路。緊密結合當前社會所需球的專業類型,培養出具有高職院校自身教學特色的真正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名梁.我國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其戰略選擇[J].教育與職業.2008(29).
[2]文汝,羅玉平.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2003(25).
[3]馬必學,劉曉歡,郭沙.準確定位突出特色實現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4(14).
責任編輯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