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亮 張東潔 胡偉亞
摘要:隨著教師聘任制和學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契約化勞動關系逐步得到確立,教師在勞動過程中的關系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不僅教師的資源性獲得了真正的認同。而且教師能力在教育資本構成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成為教育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改革傳統的教師繼續教育方式,確立“能力考量”的教師繼續教育理念,探索“能力考量”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實現對教師能力的有效繼續教育,將成為教師繼續教育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關鍵詞:“能力考量”,教師繼續教育,模式構建
作者簡介:孫亮(1981-),男,河北保定人,河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張東潔(1978-),女,河北保定人,河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胡偉亞(1981-),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女子職業中專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23-0053-02
一、傳統教師繼續教育的現代反思與模式轉型
傳統的教師繼續教育建立在以對象化的“主體—客體”二元對立繼續教育觀的基礎上,屬于典型的“權力型”繼續教育模式。繼續教育方作為繼續教育的主體,相對于客體—教師而言始終處于主動和優越的地位。繼續教育過程中本應存在的“主體—主體”關系被當作“主體—客體”關系對待。繼續教育方把繼續教育等同于控制,在主客體完全疏離的情況下,將“我”的意志強加于他人。
這種“主體—客體”二元對立的教師繼續教育模式,以控制教師的行為為目的,以泯滅教師的個性和能力為代價,表現為繼續教育過程的非人性化和繼續教育結果的非效能化:(1)忽視教師的非理性因素,過分強調教師繼續教育的權威性和嚴密性。繼續教育方以絕對的權威實施繼續教育行為,把教師當作一種“工具”進行投入、使用和控制,導致教師的心理負荷過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抑制;(2)忽視教師的個性,過分強調教師的共性。繼續教育方采用“一刀切”政策。對教師實行趨同化繼續教育。這種繼續教育政策實際上是扼殺了教師的主體性,否定了教師個體作為一個“人”所應擁有的“自我”,否定了教師對符合自身特質的自我完善,自身價值的自我實現和追求,限制了教師對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的適應性;(3)忽視教師的自主性,過分強調繼續教育的統一性。繼續教育方采取“統分統配”的原則,在繼續教育事務上強調以事為中心,個人服從組織、服從事業的需要,而很少考慮教師個人的特長、興趣和能力,造成許多教師“能不對崗”、“崗不適人”。教師被動地適應工作。
“能力考量”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價值分析從哲學的角度看,“能力考量”教師繼續教育模式是一種從哲學意義上產生的對教育組織繼續教育本質的新認識。從社會發展理念看,“能力考量”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凸顯了新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尺度。在教育領域中引入“能力考量”的教師繼續教育理念,對教師實行能力繼續教育,這是對教育繼續教育理念重新審視、繼續教育思想重新清理的結果,是對教師繼續教育的全新認識、全新理解和全新把握。可以預言,“能力考量”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將在教育領域形成一種新的教育繼續教育哲學。
“能力考量”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產生,改變了傳統教師繼續教育中教師的地位與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教育學意義:(1)教育研究的新視角。對教師繼續教育進行“能力考量”的研究,將人力資源能力繼續教育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引入教師繼續教育領域,改善和提高教師繼續教育效能,由此可能成為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教育理論的新突破。在教師繼續教育中以教師的能力為核心。確立“能力考量”的繼續教育理念,全面探索和構建一種新的理論體系和繼續教育模式,從而打破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繼續教育理論研究的傳統狀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教育繼續教育理論:(3)教育繼續教育的新手段。通過借鑒吸收有關人力資源繼續教育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將“能力考量”的繼續教育理論應用于教師繼續教育實踐,從而找到一條教育繼續教育的新途徑,有效地應對教師繼續教育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2、倫理學意義。教師以其能力的充分提高和發揮為首要的價值追求,在與其他價值追求發生矛盾和沖突時,教師寧可放棄其他價值追求以保證首要價值追求的實現,甚至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以保證能力的充分提高和發揮,實現自己的首要價值追求。
3、社會學意義。對教師進行“能力考量”的繼續教育,使教育組織的規章、制度、繼續教育體制、運行機制、發展計劃和政策決定等,都圍繞著有利于正確、充分地發揮每一位教師的能力來設計和運作,這樣能有效地消除“人情關系”、“權本位”和“錢本位”在教育組織中的消極影響,形成一個長效的“能力型”運行機制。
4、經濟學意義。從教師人力資本運營的角度看,挖掘和提高教師能力是一種長遠投資,能產生很強的經濟效應。樹立“能力考量”的教師人力資源繼續教育理念,從過去依靠傳統教師人力資源基本要素的投入向依靠教師人力資源能力為取向的教師人力資源繼續教育方向轉變,能有效地回避傳統教師人力資源繼續教育的邊際效益遞減規律,提高教師人力資源的投資效益。
二、“能力考量”與“以人為本”的關系辨析
所謂“能力考量”教師繼續教育,是以教師能力為繼續教育的核心,把教師能力作為繼續教育的首要對象和最終價值目標。“能力考量”繼續教育屬于“以人為本”繼續教育的范疇,是“以人為本”繼續教育理論發展的新階段。在“能力考量”的教師繼續教育運行中,把“能力”這一最重要的教師人力資源作為教育組織發展的核心因素,通過采取科學的方法和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教師的能力,實現教師價值的最大化。
“能力考量”與“以人為本”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首先,“能力考量”與“以人為本”具有相同的人性基礎,兩者都關注教師的社會屬性,注重繼續教育中教師的價值,強調教師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其次。“能力考量”與“以人為本”相互統一,“以人為本”的本質是以教師的能力為本,它以“能力考量”為載體和前提:“能力考量”的繼續教育結果必然是“以人為本”,它以“以人為本”為價值和目標。再次,“能力考量”與“以人為本”相互依存。兩者都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沒有“能力考量”教師繼續教育的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師繼續教育就不可能實現;同樣。沒有“以人為本”的教師繼續教育理念。“能力考量”的教師繼續教育就成為一句空話。
“能力考量”作為一種繼續教育思想,其深層價值就是“以人為本”。因此。在教師繼續教育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并將這種思想具體落實到教師繼續教育工作中。
1、以教師能力價值為主導,塑造“以人為本”的能力型教育
組織。現代形態的教師繼續教育價值觀。應建立在能力價值觀的基礎之上。并以能力價值觀為主導。支撐和統攝利益、效率等其他價值觀。教師要依靠能力實現個人價值,繼續教育方要依據教師能力發揮及其為教育的貢獻對教師進行評價和獎勵。
2、以教師能力為軸心,營造“以人為本”的能力型繼續教育機制。“能力考量”要求繼續教育方消除“權力”、“金錢”和“人情網”在繼續教育組織中的負面影響,形成“能力型”運行機制:要求教師個體的行為形成“能力型”個體,以適應教育組織的目標、任務和要求。
3、以教師能力為核心,實現教師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能力取向”對繼續教育方和教師個體之間關系的要求是,繼續教育方倡導每一位教師要通過充分正確地發揮能力。為教育事業多作貢獻,實現自身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教師要求繼續教育方為其能力的充分、正確發揮提供條件和機會,予以肯定和贊賞。
三、“能力考量”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實施路徑
構建“能力考量”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能力考量”的教師繼續教育效能,為此,必須將“能力考量”的繼續教育思想貫穿于教師繼續教育的各個環節。
1、選人—按需設崗、因崗擇人。設置教師崗位是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能力考量”的教師繼續教育,要求根據完成教育工作目標的實際需要設置崗位,根據崗位工作的實際需要選擇具備相應能力的教師,改傳統的“因人設崗”為“按需設崗”,變傳統的“身份繼續教育”為“能力繼續教育”,這樣,既可以破除選人上的不正之風,又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師繼續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2、考核—能績為據、科學測評。考核是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分配、獎勵、晉升等其他環節有效實施的重要基礎和依據,具有很強的激勵、導向和監控功能。在“能力考量”的教師繼續教育中,要根據教師工作的性質和特點,建立客觀公正、科學合理的能績評價指標體系,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揮教師的能力。
3、分配—以能定酬、優績優酬。馬克思指出:人類的特性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這意味著,人按其本性而言,要求自由自覺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教師具有人類的一般特性,是創造和索取相統一的存在物,教師的能力發揮內在要求得到相應的回報,能力越強,業績越大,要求得到的回報就越高。因此。“能力考量”的教師繼續教育要求在分配機制上適應教師的本性要求,遵循教師能力發揮的基本規律。
4、激勵—能上庸下、能進劣出。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行為來自于他的心理動機,而心理動機的形成又受到他的需求欲望的作用。在教師“能力考量”繼續教育中,要做到能績、貢獻與崗位、職位相匹配,壓力與動力相統一。選拔有能力的教師并把其安排在相應的崗位上,使有能力的教師找到合適的舞臺充分發揮,使才能平庸的教師感到有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從而激活教師人力資源。
在以知識、智力和能力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能力在教師的各種屬性中表現出更加突出的地位,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動力和源泉。對教師進行“能力考量”繼續教育。既是時代的進步,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我國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中,務必高度重視教師的能力建設與繼續教育,大膽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師繼續教育方式,加快實現“能力考量”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轉型。
參考文獻:
[1]戚魯,楊華.人力資源能本繼續教育與能力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3.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5.
[3]韓慶祥.論能力建設的一般規律[J].學習與探索,2002(6).
[4]徐金貴,唐玉昕.教師繼續教育效能理念的基本觀點[J].教學與繼續教育,2000(1).
責任編輯顏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