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勝 蔡玉文
摘要:在對江西省部分高職院校師生關系進行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揭示目前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構建良好和諧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發展;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發展研究》(贛教社政字[2009]4號,項目編號:SHO9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肖文勝(1967-),男,江西萍鄉人,江西經濟管理干部(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學;蔡玉文(1966-),女,北京市人,南昌航空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學、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23-0051-02
在高職院校諸多的關系中,師生關系是最為根本的一種關系,這種自然的關系是師生在共同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中形成的,它涉及到師生間在理性和情感兩方面的互動過程,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和諧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學院實施素質教育成效的好壞以及人才培養水平的高低。本文以江西部分高職院校為例,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揭示目前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構建良好和諧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對策,以期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
一、當前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狀況
為摸清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現狀。課題組特別制定了《江西省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狀況調查表》,分別面向江西省部分高職院校的部分教師、學生進行調研,結果是:
1、在回答“你認為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現狀如何”上,有80%的教師認為當前師生關系基本上是和諧的,另有20%的教師認為存在不和諧的因素:有60%的學生認為當前師生關系基本上是和諧的。有40%的學生認為不太和諧。
2、在回答“你認為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屬于那種類型”上,有50%的教師認為他們的師生關系屬亦師亦友型,另有50%教師認為他們的師生關系屬管理與被管理型:有60%的學生學生認為他們的師生關系屬管理與被管理型,另有30%的學生認為他們的師生關系屬亦師亦友型,還有10%學生認為他們的師生關系屬放任自流型。
3、在回答“你認為當前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存在哪些問題”上,有80%的教師認為存在師生溝通不夠問題,另有10%的教師認為存在師生關系和諧性不強問題,還有10%教師認為存在師生心理距離過大問題:有85%的學生認為存在師生之間溝通不夠和教師職業教育方法不得當的問題,另有5%的學生認為存在教師民主平等性不夠問題,還有10%的學生認為有些老師只與班干部交流溝通,不與普通學生交流溝通,存在學生認識老師,老師不認識學生的現象。
通過調研表明,當前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總體上比較自然、協調。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一直在傳承和發展,但由于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教師評價機制錯位等原因,師生關系還是存在著一些不利于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和高職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
二、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1、師生溝通不夠。當前一些高職院校教學模式仍以“粉筆加黑板”和“填鴨式”方法為主,教師依照教材傳授知識,學生一刻不停地記著筆記,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師生缺乏溝通,課堂氣氛沉悶,這種重教輕學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對課堂學習產生厭倦感,不利于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另外,由于學院規模擴張和教師評價機制錯位,一些教師主要精力放在完成繁重的授課任務和科研任務上,沒有多少精力去思考師生溝通、良好師生關系構建的問題。許多教師下了課就急著趕校車回家,根本沒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學生有問題找不到老師。由于教師講課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師生間在時間、空間上都不可能常在一起,導致師生之間缺乏溝通,于是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矛盾。
2、師生關系和諧性不強。教學活動中,經常看到有些老師抱怨學生素質差,說道激動處,“垃圾”二字脫口而出,熟不知,這樣會嚴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也聽到有些學生抱怨,說老師只認識少數班干部,不認識我們一般學生,老師只喜歡跟班干部溝通。不愿與普通學生交流,一般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淡的連水都不如,師生關系存在著不和諧的現象。
3、師生心理距離過大。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所處地位不同,履行的職能也不同。老師往往想讓自己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掌握較多的知識,這一點可以說跟學生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可學生由于年齡偏小,無法理解自己的利益是什么。常常錯誤地把整天玩耍、隨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看成是自己的最高利益,而把學習看成是教師、家長等外界人物強加給自己的一種負擔,因此師生間就產生了矛盾。另外,有些教師與學生有年齡上的代溝。不知道當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心理距離過大。缺乏共同語言,影響了師生關系。
4、教師的職業教育方法不得當。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必須將生產、管理、服務知識和能力吸收內化,并通過有效的職業教育方法整合再現、傳授給學生,在指導實訓、實習、技能大賽等活動中,增強師生之間的感情。但現在有些高職院校的教學計劃及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師生的交往,重理論教學輕實踐實訓,加上部分教師沒有必要的專業技能和實踐工作經驗,職業教育方法不得當,上課缺乏吸引力,學生不愿聽講,自然會影響到師生關系的和諧性。
三、高職院校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具體策略
(一)“以人為本”,創建高職院校亦師亦友型的師生關系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言談舉止,為人處世,衣著穿戴……都是學生私下議論的話題。為人師表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應嚴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為學生的表率。教師的人格素質和敬業精神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師精湛的教學水平和高超的教學方法、高尚的人格魅力對學生而言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只有德才兼備,才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也才能使學生肅然起敬,主動與老師交往,從而搞好師生關系。
2、關心學生、愛護學生。踏上三尺講臺,也就意味著踏上了艱巨而漫長的育人之旅。熱愛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道德素養。一個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會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才會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竭盡全力地去教育學生;才會自覺自愿地約束自己,規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為人師表。教師面對的不是冷冰冰的產品,而是一個個有著鮮活生命,正在茁壯成長的孩子。如果說智慧要靠智慧來鑄就,那么愛心要靠愛心來成就。
(二)構建高職院校“師傅”與“徒弟”型的師生關系
高職教育作為就業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要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較強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的“準職業人—徒弟”。教師必須成為合格的“職業指導師一師傅”。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高職院校要積
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課題組認為,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校即是企業。老師即是師傅,學生即是學徒。教師要以行業崗位為背景,為學生提供從事相關崗位工作的職業指導,即是開發“徒弟”的技能、人格和自學能力的“師傅”。所以,高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掌握高職教育的規律和高職學生的特點,運用正確的職業教育方法,善于把專業教學內容整合成具相關行業背景的“知識技能包”,通過實訓等方式,提供給“徒弟”,以便于“徒弟”能在行業的仿真環境中接受模擬現實崗位的技能學習。無限接近于“職業人”;同時,要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的培養,尤其是職業道德和學習能力的培養,為他們完成學制教育后的繼續學習打下基礎,形成正真意義上的師傅與徒弟的關系。另外,高職院校教師還可通過帶領學生校外實習、指導學生參加校內外技能大賽、創業大賽等活動,一方面提高學生實踐工作經驗和職業技能,另一方面密切帶隊教師與學生的感情,達到融洽師生關系的目的。
(三)、努力提高教師職業素質和職業教學技能
1、進一步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教師職業素質。據調查。雙師型教師最受學生喜歡,師生關系最融洽。所以對新引進的青年教師,要注重對他們進行雙師素質培養,使教師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要適應人才水平培養工作的需要,出臺一些有利于雙師型人才培養的政策和措施,增加專業教師中有公司、企業工作經驗教師的比重,有計劃引進一些高職稱、高學歷人才,同時安排、鼓勵青年教師到公司、企業頂崗鍛煉,提高實踐教學能力,聘請企業的一些能工巧匠到學院授課等。另外,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加大對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培養考核力度,出臺一些激勵機制,讓他們為學院建設做出更大、更多的貢獻,帶動學院更好的發展。
2、努力提高教師的職業教學技能。高職教師的職業教學技能可以分為教學設計技能、課堂教學技能和使用教學媒體技能等。教師除了有勝任常規教學的能力外,還應具有工程實訓能力,能帶領學生進行科技實驗活動,善于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只有具備嫻熟的職業操作技能,才能把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教育內容,才能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直接影響。
(四)大力推行素質教育
1、加強職業情感教育。一方面,高職教育理應將對學生的謀生關懷與人生關懷有機結合,教師通過職業情感教育,既重視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及技能教學,亦重視學生良好職業道德、良好紀律觀念及鉆研業務、樂于奉獻的精神品格以及正確職業心態的培養,激發學生奮發圖強、積極向上、遇挫不屈的斗志,使高職院校畢業生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通過職業情感教育,師生的職業情感在不斷交流、加深、升華,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2、教師創造各種機會引導并同學生一道參與各種校內、外活動。在活動中師生之間可以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與協作。通過師生、生生多方位、多角度地互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可持續的學習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最終達到融洽師生關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R].(教高[2006]16號)2006-11.
[2]姚靜,熊高仲.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現狀研究[J].南昌高專學報,2008(3).
[3]闞麗高職院校職業情感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高職學報,2008(11).
責任編輯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