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琳
摘要:為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而提出的“準就業”機制,不僅是促進就業的一個重要途徑,而且是解決高職學生就業與擇業矛盾的良方。我國應在對原有教育體制中實習制度進行整合的基礎上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高職學生“準就業”制度。
關鍵詞:高職院校;準就業;實習
作者簡介:戴琳(1976-),女,四川隆昌人,河南經貿職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23-0061-02
在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溫家寶總理的兩會報告中,更是提出了“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突出位置”。為了解決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類似“有條件的學校實行學士后、碩士后”、“學校設立科研助理崗位、見習崗位”等的解決之道不絕于耳。其實,這些延緩就業壓力的做法從本質上是要在大學教育與就業之間搭建一個“緩沖帶”,形成一個“準就業”的機制。這樣的緩沖帶如果加以制度化并形成良性循環的話,可以相當程度地減緩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高職院校由于發展時間短,辦學經驗不足。實驗、實訓的基礎條件還比較薄弱。這造成了目前社會對高職學生認可程度不高、學生就業更加困難的現象。為了更好地解決高職學生的就業問題,有必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準就業”機制。
一、建立“準就業”機制的動因分析
學生“畢業即失業”的事實反映出大部分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緣于“結構性失業”,即勞動力市場上的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失衡。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從體制上看,在于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存在嚴重脫節。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不僅造成失業,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也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長此以往。“讀書無用論”將塵囂日上,社會公眾也將喪失對于高等教育的信心。重慶1.6萬名高中畢業生輟學的事實無疑是對我們高等教育體制的一個驚醒。
“準就業”機制的建立是要搭建一個高職院校教育通向就業市場的橋梁。完成“學校待業”向“上崗就業”的過渡。簡單而言,“準就業”機制就是待業或即將畢業的高職學生進入企業或在中間機構進行實習,由政府補貼企業或向學生發放實習經費,企業進行考核,學校實行跟蹤管理的一個機制。“準就業”機制。從功能上看,類似于即將畢業與進入工作之間的一個蓄水池,它拉長了畢業生找工作的時間。在“準就業”期間,畢業生可接受符合職業需要的培訓,夯實實踐基礎。“準就業”機制使畢業生獲得了“就業工資”、“工作技能”和“工作經驗”多方面的收獲,以對工作崗位更深刻的認知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企業也可以在“準就業”階段挑選實踐中表現突出,符合企業職業技術要求的畢業生進入正式工作崗位。從實踐的情況看,廣州所實施的“準就業見習制度”與教育部國家軟件技術培訓與推廣中心正實施的“準就業”機制都很好地起到了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作用。
從更深層次來分析,“準就業機制”的存在可以解決畢業生就業與擇業之間的矛盾。“先就業。后擇業”一直是我們指導畢業生就業的基本思想,但成長于學校教育體制下的高職生,由于沒有受到過規范的職業教育,其為自己訂立的職業規劃總是會偏離實際。這種主觀存在的因素嚴重地制約了學生在工作尋找過程中的積極性,也間接地導致了失業數量的增加。而在“準就業”階段,通過學校與企業對于學生進行的學習與實踐教育,不僅是為學生就業尋找出路的一條途徑,更是一種通過生涯輔導所實施的生涯教育。所謂生涯輔導是協助個人建立并發展一個整合而適當的自我概念(包括職業自我),然后將此概念轉化為實際的選擇與生活方式。達到個人的生涯發展目標,同時滿足社會的需要。生涯教育其最深刻的變化是首先將視點從關注學生擇業期的一個點擴展為對人一生發展的關懷。在“準就業”期間,畢業生包括職業意識、職業方向、專業知識與技能、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等多種工作能力都會開始出現并逐步形成,對于自己職業規劃的認知會越過朦朧的感性階段而向理性轉化。
二、“準就業”機制應對實習制度進行整合
從就業角度來看,“準就業”機制是要建立起像歐洲學徒制一樣的與勞動力市場有著密切聯系的一種運行機制,但這種運行機制的建立,不可能完全脫離教育體制而完成。因為這個機制中的參與者,畢竟是沒有進入勞動關系領域的學生。在這個“待業”與“就業”的過渡銜接中。我國教育體制中原有的實習制度應該成為“準就業”機制的建立基礎。
我國教育體制下的學生實習,是指學生出于學習的需要在實習單位進行社會性實踐的活動。實習單位與實習學生之間并不存在勞動關系,區別于勞動合同訂立之后的在職實習。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依托于實習協議的教育管理關系。大部分由學校安排,批量進行,往往使實習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消減了學生實習的積極性。調查顯示,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實習機會,多是通過父母、熟人、親戚的推薦獲得。這種供求信息的不對稱已經使實習成為了學生選擇時的“雞肋”。從存在階段、實施目的、運作手段等多個角度進行比較分析,實習制度與“準就業”機制具有內在的共生性和契合性。在對實習制度進行整合的基礎上來構建我國的高職學生“準就業”機制,將大大降低制度建立的成本,也易于被社會大眾認可和接受。
以實習為依托的“準就業”體制區別于實習制度的關鍵在于始終與就業市場相銜接。與就業市場的聯系使“準就業”模式能夠產生反作用于教育體制的力量,使教育體系不斷的調整和優化教育結構、課程設置,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使高校培養的人才更適應社會需要。在“準就業”運行機制的關系中,高職院校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環,因為“準就業”體制依舊是教育體系內的一個組成部分。學校應當設立專門的“準就業”服務機構,搜集就業信息,建立共享的畢業生服務信息網。聯系用人單位。確定實訓地點,反饋實習信息,督促實習結束的簽約,提供職業心理輔導。“準就業”體系中的院校應當立足于指導、服務與監督的角色定位。促進“準就業”體制的良性運轉。
在高職學生就業模式上,我國目前還屬于有計劃的市場配置型。因此,國家應當在“準就業”機制的運行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協調用人單位與學校之間的“準就業”關系,為“準就業”機制提供政策支持(例如為企業提供稅收減免或者補貼以激勵企業的參與),對“準就業”體系運轉過程中的糾紛進行裁決等。應當注意的是。政府教育部門不應當直接參與到“準就業”關系中來。無論是就業還是“準就業”,終究應當為市場行為,政府的作用在于提供助力促進就業而非成為就業關系中的一員。過度的政府介入會窒息“準就業”體制的活力,堵塞解決就業問題的社會空間。
三、“準就業”機制建立的制度保障
除了圍繞實習制度來建立“準就業”體制的基礎之外,“準就業”還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來保障其能夠順利實施。
(一)法律保障
“準就業”機制在法律上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于,在“準就業”期間實習學生與企業單位之間所形成的關系如何定性。這種關系有別于傳統的標準勞動關系,不可能將實習學生視為正式的企業員工而訂立勞動合同,為其繳納社會保險。因此。這個階段實習學生的切身利益并不能受到勞動法律的嚴格保護,“準就業”狀態下的學生為企業單位提供服務獲得勞動報酬的這種用工模式,理應納入到非標準化勞動關系中來。在我國勞動法律沒有對非標準勞動關系做出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門與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聯合制定部門規章對“準就業”機制的運行做出明確法律規定,以保障實習階段大學生的基本權益。
(二)資金投放來源保障
整個“準就業”體制運行的難點之一在于實習過程中資金的來源。沒有資金的來源,“準就業”無異于無源之水。從受益的角度來考慮,企業單位應當是實習工資為主的資金負擔者,但很明顯的是,如果缺乏足夠的政策支持和制度約束。企業單位對于“準就業”的資金支付將成問題。因此,政府應當采取直接或者間接補貼等多種形式激勵企業多雇用“準就業”機制下的高職實習生。政府財政預算對于教育的撥付中,應當專門設立“準就業”預算資金,以用于“準就業”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對于實習生的工資,可以在本地最低工資標準以下給付。高等院校作為實習學生的提供者,應當將與企業的聯系固定化,以形成實習的連續性,應撥付一定資金用于教師指導實習學生以及對優秀實習生進行獎勵。除此之外,在教育部門的監督下。可以設立“準就業”的資金專戶,用于吸收社會性資金(例如捐贈),以補充“準就業”機制運行過程中的資金缺口。
(三)監督體系保障
為了保障“準就業”機制能夠充分發揮對于就業的促進作用,必須對整個體制的運行進行必要的監督。學校作為“準就業”的參與一方,應當及時反饋實習學生的實習信息,對“準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企業單位協商解決并及時向政府教育部門反映。政府教育部門應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對“準就業”下的學生實習狀況進行調查,發現并解決其中的問題。對于實習大學生對于用人單位的投訴應當及時處理,協調解決“準就業”過程中的突發性事件。
“準就業”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并非是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權宜之計,它關系到教育體制與勞動力市場的銜接。健全的“準就業”機制是我們教育體制與勞動力市場接軌的重要一環。承載著國家與民族希望的大學畢業生,他們的教育與就業問題,是國家振興的基礎。“準就業”制度將幫助大學生們去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
參考文獻:
[1]戴宇.今年高考升學率看漲文科考大學比理科難[N].重慶晨報,2009-3-08.
[2]馮觀富.教育心理輔導精解PM].臺灣:心理出社,1993:5.
[3]王昕.美國生涯教育及其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7(7).
[4]謝安邦.比較高等教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34.
責任編輯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