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矯正教育社會化是在罪犯矯正教育過程中注重社會因素的作用,使罪犯易于復歸社會,塑造罪犯符合社會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通過對矯正教育社會化的現實思考,力圖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矯正教育社會化模式。
關鍵詞:監所教育;社會化;實踐模式
作者簡介:陳碧紅(1968-),廣東興寧人,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監獄教育、勞教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23-0022-03
矯正教育是指合法矯正機構以違法犯罪人為對象,從挽救人、轉化人、塑造人的目的出發,按照法律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的以轉變思想、矯正惡習、灌輸知識、培養德行、增強技能為基本活動內容的系統影響活動。它是由專門機構針對違法犯罪行為人而組織實施的強制性補償教育措施和活動,包括用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措施和活動,矯正教育存在于對違法犯罪者在設施內和設施外所施加的一切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影響活動之中。對違法犯罪者的矯正教育,就是要針對其生存環境、生活條件、過去失敗的學習體驗和個體不良心理的特點,在特殊監控的環境下和特殊設計的條件下,經過違法犯罪人員和教育者雙方共同的努力和互動,促使并幫助他們擺脫或抵制導致違法犯罪的各種誘因,改正消極的個性和罪錯行為。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和生存理念,走自食其力的合法謀生之路。
矯正教育本質上就是實現矯正教育對象的再社會化。社會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每個人必須經過社會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會行為規范、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社會化是社會行為的模塑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人們形成了為其生存環境所認可的社會行為模式,對其生存其間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的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刺激能夠給予合適、穩定的反應。再社會化是社會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即是刑罰的目的不是對犯罪人的單純懲罰和報應,而是教育感化犯罪人,通過監獄行刑,矯治罪犯的反社會性。使其思想、心理和行為習慣都接受并符合社會規范的社會的價值標準而不再重新犯罪。
一、目前國外矯正教育的社會化傾向
監獄在矯正罪犯成為遵守社會規范的新人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長期的監禁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即容易促使罪犯監獄化人格的形成。而從本質上看,罪犯監獄化的過程是一種反社會化的過程。這樣促使矯正教育實踐者們在矯正教育過程中注重社會因素的作用,非常關注矯正教育的社會化問題。一般說來,社會化的基本內容有:傳授生活技能、教導社會規范、指點生活目標和提供角色人選。這樣,矯正教育的社會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組織社會力量協助“教化善導“罪犯,組織社會知名人士、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尤其是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和教育學家協助監獄當局矯正罪犯。這種幫教的方式主要是社會幫教人員來到監獄看望罪犯,給罪犯作報告、講話等,幫教的重點主要是法制、道德、理想、前途教育和技能培訓等。
2、開放式處遇制度的推廣。實行開放式處遇制度是為罪犯創造適應社會生活的各種有利條件,具體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勞動釋放制。接受這種處遇的犯人,白天到監獄外面的勞動場所與社會上一般工人共同勞動,除了雇主以外無人知道其是犯人,晚上下班后回監獄報到。被允許勞動釋放的犯人,通常在無高墻鐵柵,生活享有高度自由的監獄中;②學習釋放制,這是一種讓人犯人到監獄外學習的制度,接受這種處遇的犯人,白天去監獄外面的學校讀書,晚上回到監獄。學習釋放制的目的在于使罪犯逐步接觸社會,并通過學習提高技能和增長知識;③歸假制,這是一種給予正在服刑的犯人一定的假期,讓其回家度假的制度。自由刑本來是對犯罪人本人的懲罰,但自由刑的執行往往使犯人家庭也遭受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沉重打擊,歸假制度就是為了減少自由刑的這種弊端而產生的;④周末拘禁制,這是一種讓犯人周末(包括周六和周日)在監獄服刑的制度。主要做法是。對那些犯罪性質和情節輕微,所判刑期很短,且無再犯之虞的犯人,只要求周末到監獄服刑,其他時間仍留在家庭和社會上過正常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一方面,減少犯人的監禁時間,使其與社會和家庭保持正常聯系,并減輕監獄負擔:另一方面。通過一定的監禁又給予犯人一定的懲罰,促進反省,既達到懲罰的目的,又收到教育功效。
3、釋放后的安置幫教工作的落實。犯罪人釋放后的安置幫教工作被視為預防重新犯罪的重要環節,這項工作主要由社會而非國家機關承擔。
4、社區矯正的大量使用。對于緩刑假釋人員由社會承擔監督矯正工作。這著重考慮能緩解矯正機構的壓力,同時體現人文關懷。
二、我國矯正教育社會化存在的問題
矯正教育社會化作為一種比較系統的理論,在我國的真正推廣是近幾年的事,但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也一直在探索和實踐著矯正教育社會化的理念,無論是在立法體現或是制度實施上都力求使矯正教育的體制和組織工作更加具體和完善。但由于觀念、技術、環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在矯正教育社會化的現實運作上存在著一些問題:
1、傳統封閉性行刑模式對教育改造工作的忽視。目前,盡管我國監所在探索罪犯的開放式教育方面作了一些嘗試,但整體上看仍沿襲著傳統的封閉性行刑模式。從外觀上看,絕大多數監獄都是與社會高度隔離的封閉設施,高墻電網、武警站崗、戒備森嚴。除了安全防范的需要外,還渲染著一種威嚴、神秘又使人壓抑的氣氛。這種高警戒度監獄的存在當然是必要的,但幾乎所有監獄都不加區別地采取高度隔離的模式,并不利于罪犯的分類處遇和再社會化,也不符合現代監獄文明發展的趨勢。從內部管理看。監獄在確保安全穩定的壓力之下,對某些開放式處遇措施,如離監探親、組織罪犯獄外勞動等,都采取極為謹慎乃至保守的態度。所以,盡管在理論上教育改造的作用被反復強調,但在當前監獄工作實踐中。教育改造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人們忽略。由于歷史的原因、體制的缺陷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監獄經濟面臨的沉重壓力。教育改造同監獄生產、安全防范這些可以數字化的硬指標相比,仍然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附屬性工作。這樣。對教育的忽視直接影響到矯正教育社會化的理念在教育改造工作中的真正滲透。
2、對矯正教育社會化缺乏全方位的認識。矯正教育社會化必須要以重構罪犯再社會化為根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改造工作規范和評價體系為先導,促進教育改造工作理念更新,積極啟動社會互動和互信機制,有效挖掘和利用社會資源,實現教育改造工作內容和手段的創新。努力追求工作的高層次、高質量,最大限度地提高罪犯再社會化的程度。為此,對矯正教育社會化的認識將涉及到目標的定位,教育的內容、方法與手段的選擇以及教育資源的利用等方面的認識。但目前。我們在圍繞如何將罪犯塑造成“社會人”這個核心
問題上,矯正教育社會化的進行仍存在某些缺失:
(1)缺乏一個由社會相關部門、團體聯合研究制定的科學、規范、符合實際的教育改造質量指標體系和評估辦法,因此也就無法從罪犯認罪服法程度、思想改造程度、惡習矯正程度、規范養成程度、生產技能培訓程度、文化科學知識掌握程度、法律知識知曉程度、道德觀念強化程度、適應社會角色心理準備程度等方面對罪犯進行細致有效的考核;
(2)教育內容上無法完全體現社會化的特點,尤其是在文化教育上,監獄文化教育內容相對陳舊落后,教學方法顯得枯燥呆板,教學效果也不甚理想。這一現狀使監獄文化教育始終無法與社會總體文化保持同位;
(3)傳統的教育改造手段技術含量較低,存在著粗放、經驗型。如社會幫教活動本是利用社會資源的一種重要形式。但目前社會幫教活動隨意性大。往往缺少針對性、系統性、教育性、思想性和互動性。在實踐中未能發揮出社會幫教的巨大潛能;
(4)教育資源的有限性。人的社會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耗用大量的資源,而監獄的資源是有限的,那些有利于矯正教育社會化的智力資源、經濟資源、環境資源等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三、矯正教育社會化的新思路
矯正教育社會化,就是要求努力克服行刑的封閉性和神秘感,堅持在以監獄自身為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服務于對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能最終實現罪犯的社會化。當今社會已經進入高技術信息社會,罪犯被久置于封閉的監獄內勢必擴大罪犯與社會的不相融程度,導致刑罰效益的低下,矯正教育社會化是矯正教育領域改革和發展的方向,然而我國的矯正教育社會化實踐仍在起步階段,需在各個方面加以創新。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更新行刑觀念
觀念的更新是改革的前提和先導,我們應當從片面強調專政職能轉向注重罪犯人權保障,明確行刑機關不僅是國家的專政工具,同時也承擔著維護社會正義的職能:行刑作為一項執法活動,其目標并非將被改造犯罪者塑造為道德、情操完美高尚的人,而應將改造的重心置于矯治不良心理、戒除犯罪惡習方面,客觀評價改造在預防再犯罪方面的作用,不能單純以再犯罪率的高低評價監獄改造的質量:在此基礎上,監獄教育改造要努力實現法治社會下追求的理性價值,應以法治社會下的民主、自由、人道、正義和效率作為自己存在的價值基礎和觀念定位,不斷提高監管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執法水平,積極采用先進的設施和技術,提高行刑的文明程度,推進行刑管理的法治化和科學化。
堅持“以人為本”,實質上就是要充分認識和肯定罪犯在改造中的主體地位,突出“以提高教育改造質量為中心”,以促進罪犯思想改造為根本,進一步強化“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使監獄的一切工作服從、服務于教育改造罪犯。具體講,一是從“尊重人”做起。在行刑和改造活動中,尊重罪犯的人格尊嚴,維護罪犯的合法權利,堅決杜絕侮辱罪犯人格、侵犯罪犯合法權益及其非人道虐囚等行為的發生。二是從“教育人”出發。以極大的誠心、熱心和耐心,善于從罪犯身上發現和捕捉人性的閃光點,激發其棄惡揚善和改過自新的強烈愿望和動力,注重調動罪犯自覺改造和自我改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公正執法、公平處遇、科學矯正和正確的教育引導,實現罪犯由強制改造向自主改造的轉化。三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的。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大背景下罪犯改造的思想、心理和行為規律,認真研究和探索矯正教育社會化的內在規律,不斷創新行刑方式和矯正教育手段。以理性、開放的心態,借鑒和吸收世界行刑領域的優秀成果。全面、和諧、可持續地提高行刑效率和矯正質量,促進罪犯思想、心理、道德素質的健康發展和全面提高。此外,認識行刑社會化已成為世界各國刑罰制度改革的發展趨勢,矯正教育社會化的理念必將滲透在教育改造工作過程中。
(二)堅持“科學改造”的原則,探索矯正教育社會化的新路子
所謂“科學改造”,實質上就是監獄行刑和教育改造工作的科學化。要善于運用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提高監獄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提高監獄矯正和教育改造的質量和效果。矯正教育社會化要求我們調整工作思路,改變以往單純的行政管理方式,積極探索政府引導、主要依靠社會力量的社會教育模式。逐步實現幫教社會化,就業市場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職責法制化。監獄要主動與其他社會部門聯合實踐,聯手開展有計劃的行刑制度創新,如提高假釋面和假釋比例。試辦開放式監獄(周末制監獄、晚間制監獄)。推廣和擴大社區矯正,探索家庭矯正、學校矯正(未成年犯、初犯、偶犯、過失犯)的可行性,以實現矯正主體多元化目標。同時,監獄要健全監外執行制度,完善與社區矯正、家庭矯正相銜接的工作長效機制,確保監獄的這項執法工作不因形勢的變化而變化。此外,監獄要推進行刑方式的社會化改革。監獄行刑的主要目的不是使受刑人永遠隔離于社會。而是使其改過自新、適應社會、回歸社會生活。所以,監獄要創造條件實施開放式處遇,增加非監禁刑的比例,有條件地允許受刑人進入社會活動,最大限度避免因監禁形成的“交叉感染”和“監獄人格”現象。再有,監獄要拓寬社會綜合治理渠道,健全完善社會幫教體系和運行機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罪犯的矯正和教育改造工作。這樣。構建監獄和社會“資源共享,攜手互動,綜合治理”的行刑體制及其運行機制,不僅有助于社會認同和支持罪犯的改造,促進罪犯回歸社會后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有用之人,而且有助于提高改造質量,最大限度地降低重新犯罪率,促進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
(三)總結“社區矯正模式”的經驗,推進矯正教育社會化的現實運作
社區矯正是矯正教育社會化的有效措施。社區矯正也被稱為社區處遇,是相對于傳統的監禁刑而言的一種新型的刑罰處罰機制。社區矯正的適用對象是那些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較輕的罪犯,說明其危害社會的可能性較小,再犯的可能性較小。按照兩高兩部的《通知》要求,社區矯正的對象主要是被人民法院判處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或由人民法院和監獄管理機關批準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以及被單處剝奪政治權利或附加剝奪政治權利且正在社會上服刑的罪犯。通過實踐證明,社區矯正不僅有利于提高對罪犯的教育改造質量,促進社會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環,而且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資源,減輕國家的行刑成本。它是刑罰理念由監禁化向非監禁化發展的要求,體現了對罪犯人權的保護,是一種人道的處罰機制。廣泛實施科學文明的“社區矯正”,更有效地保護輕刑犯,既能免受牢獄之苦。又能得到必要的教育矯正,加速其重新社會化的進程。
目前,我國已積累了一定的社區矯正工作經驗,社區矯正的工作職責主要有兩個:一是對罪犯進行監督,從而提供對社區公眾的保護;二是對罪犯進行矯治和提供幫助,包括對他們的咨詢、更新,使他們重新與社會結合。實行社區矯正,既是犯罪人再社會化所必需,也是社會之責任。為確保社區矯正工作法律化、制度化和有序化,應及時總結經驗。在明確社區矯正的主體、建立專門的社區矯正機構、完善社區矯正操作、提高社區矯正工作隊伍職業化和專業化的程度、監管體制的創新等方面的工作都有待于進一步的推進與完善。
總之,以罪犯復歸社會為目標的矯正教育社會化,是當代矯正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現代監獄制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它避免了單純依靠監獄自身改造罪犯導致監獄化的弊端,符合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反映了刑罰效益思想。且符合行刑人道原則、行刑個別化等原則。因此可以預見,在吸取以往實踐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矯正教育社會化理論與實踐將更趨成熟和科學,將使罪犯易于復歸社會,塑造罪犯符合社會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
參考文獻:
[1]高瑩.矯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喻紅粉.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理性構建[J].南都學壇,2005(3).
[3]馮衛國.行刑社會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