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均
摘 要:采取寄宿制的辦法是為兒童尋求更好的教育資源,從而解決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學生潛能的發揮、學生自理能力的培養以及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的一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義務教育 寄宿制 建設 思考
要切實解決農村小學的教育教學管理和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是推進城鄉均衡發展、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發展農村小學寄宿制建設的問題已迫在眉睫。
一、發展農村小學寄宿制的必要性
(一)發展農村小學寄宿制是順應農村客觀形勢變化,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滿足農民渴望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當前,農村人口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一是結構。隨著計劃生育效應的顯現,農村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學適齡兒童急劇減少,小學入學情況呈下降趨勢;二是政策。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民渴望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現狀更加強烈;三是現狀。隨著外出經商或務工的青壯年農民不斷增加,其留在家中的子女教育問題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農村社會所關注的問題;四是措施。政府投入有限,小學教育資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多數農村小學舉步維艱,設備極其缺乏。
(二)設立農村小學寄宿制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的必然選擇。以天府鎮的教育為例:1.校點多。全鎮地域廣,人口多,人居分散,長期以來,為普及義務教育形成了村村辦學的格局;2.布局散。嚴重影響了教育投資效益的發揮;3.師資浪費。由于校散,2006年底,全鎮有教師130人,學生 1450人,師生比為1:11,高于城區小學的師生比;4.教法滯后。教學仍舊局限于“一支筆、一本書、一塊黑板”。
(三)建好農村寄宿制小學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其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加快農村寄宿制小學建設,可讓農村孩子享受城鎮孩子同等教育待遇,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農村人口綜合素質。
二、發展農村小學寄宿制的優越性
(一)有利于學生學習習慣形成。學生在校時間長,學習時間充裕,學習精力集中,學習情緒穩定,學習氛圍濃郁,學習環境良好,良好的學習習慣容易形成。
(二)有利于規范學校集體管理。寄宿生以集體生活為主,有統一規范的作息時間安排,更有教師及宿舍管理員全面的指導、督促,全方位、人文化、人性化、人情化的管理。對年幼、可塑性強的農家孩子良好行為和競爭意識的形成,營造了優于一般農村家庭的成長環境。
(三)有利于學生潛能充分開發。寄宿生課余生活基本以自主活動為主,課余時間充裕,教師專業輔導次數足,同學交流切磋技藝方便。
(四)有利于學生自理能力培養。童年就離開家庭,離開父母,相對獨立的寄宿生活。這既是向孩子傳統成長環境提出的挑戰,又是治療獨生子女嬌慣任性自私、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差、意志品質脆弱等毛病的一劑良方。
三、發展農村小學寄宿制管理的幾點思考
(一)堅持科學規劃。一是實行分步推進。政府要把發展農村寄宿制小學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事來抓,采取分步推進、平穩過渡的辦法,避免因合校寄宿引起學齡兒童輟學和教育質量下降;二是充分尊重民意。學校應深入村組、農戶,召開村組干部、村民代表和學生家長座談會,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三是加強組織領導。鎮政府及學校專門成立建設農村寄宿制小學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及時協調解決寄宿制學校建設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二)保證辦學條件。一要適度集中使用資金。把教育、扶貧等各項專項資金進行適度集中,實行重點投入,保證農村寄宿制小學基礎設施的資金;二要無償劃撥資產。將被撤并小學的校產采取出租、公開拍賣等形式,所得資金劃撥給農村寄宿制學校;三要保證農村寄宿制小學達到“八有”,即有規范整潔的校園,有嚴格認真負責的保教教師,有比較完備的現代化教學設施,有滿足需要的衛生食堂,有干凈衛生的生活用水,有寬敞安全的宿舍,有方便衛生的廁所,有符合標準的醫務室。
(三)建立助學機制。一是實行生活補助,二是強化貧困學生寄宿的保障機制。
(四)確保安全有序。一是強化保育工作。按照師生比1:15配備保育員,學校要挑選合適的優秀教師擔任保育員,實行保育員食宿“雙陪”制和兩班倒值班制度;二是強化安全保衛工作。寄宿制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和嚴格的門衛制度,對學生出校和外來人員進校進行嚴格控制。建立學生家庭聯系卡,實行教師家長接送制度,確保學生上學和放學路途安全;三是強化醫療衛生工作。寄宿制小學要配備專職校醫,同時與鎮衛生院簽訂醫療服務合同,發現問題及時由鎮衛生院出診,為學生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四是強化校方責任險。寄宿制小學與保險公司簽訂校方責任保險合同,有效化解學校安全風險。
發展農村小學寄宿制,是促進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的有效舉措,是西部農村教育趕超戰略的現實選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它能使小學寄宿制突破學校布局調整的“瓶頸”,提升農村教育教學的質量。
作者單位:重慶市北碚區文星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