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杰
〔關鍵詞〕 電腦音樂系統;欣賞;創作;整合;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A)—0051—01
新課標強調,普通高中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藝術的實踐過程。在所有的音樂教學活動中,都應該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意識,將藝術實踐作為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途徑。但是,音樂欣賞課一直以來都遵循著一種固有的模式,即沿著介紹作品背景、作者簡介、演唱主題音樂、欣賞全曲、交流感受、總結的過程進行教學。學生處在“被動審美”的狀態下,對音樂的內涵缺乏主動的聆聽與感受,久而久之,產生“審美疲倦”,進而到“審美拒絕”。音樂欣賞課教學如果一直以這樣的模式進行下去,用學生的話說就是“沒有前途”。
高中音樂教學有音樂鑒賞、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六個模塊,新課標總的原則是優先開設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性模塊——音樂鑒賞。然而音樂鑒賞卻只能以聆聽為主,其藝術實踐性略差。而實踐性較強的創作模塊,是激發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進一步獲得音樂基本知識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加強音樂鑒賞課的藝術實踐性,改變目前單一的教學方法呢?這就需要電腦音樂系統的介入,計算機多媒體設備的廣泛運用,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將音樂鑒賞與創作教學的整合創造了條件,音樂鑒賞與創作教學的整合既加強了音樂鑒賞課的創造性和實踐性,又使學生學習了創作模塊的相關知識,改變了音樂鑒賞課單一的教學方法。下面我來談談音樂鑒賞與創作教學在電腦音樂系統下整合的教學實踐過程。
一、準備工作
(一)基礎知識與能力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具有獨立的視唱和記譜能力,以及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等。
(二)旋律與和聲。講解旋律的簡單創作和改編,掌握和聲學的基本知識。
(三)音頻軟件和錄音軟件的使用和編輯。常用的音頻軟件有TT作曲家簡譜自動伴奏軟件、MW3五線譜音序器軟件、COOLEDIT多軌音頻編輯軟件等。讓學生熟悉音頻軟件的讀譜和打譜方法,結合相關練習提高學生處理和編輯樂曲的能力。如使用TT作曲中100種不同風格的節奏為主題旋律配伴奏,為主題音樂編配打擊樂。使用COOLEDIT多軌音頻編輯軟件,運用簡單的效果器做插入效果等。
(四)了解電腦音樂制作的全過程。
二、欣賞音樂作品的教學過程
(一)了解音樂作品的主題旋律。通過打譜軟件出示作品主題,最好要求學生課前完成樂譜輸入。學生通過對樂譜的學習,初步了解了音樂的主題旋律。
(二)編配音樂主題階段
1.利用和聲知識為旋律選擇合適的和聲配置。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和聲編配能力和聽覺檢驗,設法為主題進行和聲編配,或者直接進行多聲部和聲編寫和織體設計,嘗試為主旋律編配副旋律、低音聲部和打擊聲部等。
2.為主題旋律或各聲部選擇合適的音色和速度。
3.為旋律選擇合適的伴奏風格。學生通過各種節奏的嘗試確定自己喜歡的風格模式后,可在TT作曲提供的100種伴奏風格中任選一種,也可以利用MW3軟件,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個基本的迪斯科節奏,在三個軌道分別輸入大鼓(XOXO)、小軍鼓(OOXO)和落地踩叉(XXXX)的節奏型,合在一起播放即可。鼓勵學生打破常規,大膽嘗試新的音色或節奏,以及編配規則,創作出自己改編的作品。
4. 調整各聲部音色和音量,協調聲部之間的關系。
(三)教師通過了解學生展示的新作品,和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提出學生主題音樂的優缺點,并予以播放,讓學生們互相交流,體驗各種風格的主題音樂。
(四)播放原曲,體會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及原曲的情緒特征,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段。
三、向作曲家挑戰
敢于向作曲家的名作提出質疑。通過學習分析,先讓學生將自己認識到的原作的優缺點找出來,并與自己制作的音樂進行對比,體會作曲家的創作意圖。然后,發揮自己的創新思想,重新修改主題音樂,使作品主題呈現出一種讓自己滿意的新面貌。
四、留作紀念
當作品主題創作成形后,將其儲存保留或刻錄成盤,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電腦音樂系統下音樂鑒賞與創作教學的整合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通過這種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與鑒賞音樂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但這種教學方法的局限是需要較長的時間與大量的電腦設備。所以,應選擇個別有代表性的作品使用這種方法,同時輔以其他教學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