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宇 高秀香 于 巖
摘要: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依靠農業的發展,而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中國農業發展必須走依靠科技進步的路子,農業科技的進步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在新農村建設的今天,要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必須完善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強化農村金融支持。
關鍵詞:農村;金融服務;問題;完善
幾年來,我國經濟學界對農村金融改革十分重視,有許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例如,在國家對農村金融支持戰略的全方位審視方面,在資本證券市場與農業經濟的關系方面,理論界尚有若干未及注意的地方。
1 有效的農村金融支持是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國農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仍然十分嚴峻。我國的資源條件與氣候條件等的限制,決定了推進農業技術進步是發展我國農村經濟,改變農村落后于城市狀況的路徑選擇。發達國家農業發展走的是土地集中和大農場的道路。這一模式不適應我國國情。我國農業基本條件是人多地少,而且,農民與土地的聯系比較穩固。因此,我國農業要發展,只能依靠單位土地上技術和資源的集約投入。就我國農業現階段的發展狀況而言,農業的技術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著巨大的差距。發達國家處于由生產、加工、交換組成的復雜農業產業鏈的上端。在科技水平的差距方面,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40% 左右,而發達國家是80%左右;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40%,而發達國家比我們高出一倍。經濟是基礎,任何現代化建設都離不開經濟上的發展與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項目標的實現都和經濟上的支撐分不開。“解決農業問題的核心問題是建設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解決農村問題的核心是破除二元體制的瓶頸制約,進一步繁榮農村經濟,不斷推動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也就是說,農業要發展必須提高農業技術水平,而提高農業技術水平的核心在于資金投入,即金融支持。
提升農民應用高新技術的能力,大規模投入使用新技術,提升中國農業的生產效率,提高農村的積累能力和農民的收入水平,提升中國農業在整個世界農業產業鏈中的地位,縮小與發達國家在農業人力資本、科技研發、技術推廣等方面的差距,都需要加大農業的資金投入,而這一切取決于對農業的金融服務和金融支持。從實踐經驗上看,農戶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就可以采用更高水平的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當資本投入提高后,農業的生產效率上升,農民的收入增加,從而增加農業的積累能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并且,農民獲得了足夠的資金,就可以將原本的獨戶生產,擴大到市場推廣、銷售和流通環節,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率,分享加工、流通等更高環節的利潤,更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在這一過程中,農業的技術水平將進一步得到提高,農戶的合作水平、農民的市場意識也大幅提升,這些將會提高中國農業的整體水平,提升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同時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由此可見,完善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加大農業金融支持,對于我國現階段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關鍵意義。
2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情況不容樂觀。
首先,在總的農村金融態勢上,農村金融的弱勢狀態一直沒有根本的改變。應當說,我國金融業在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很快,金融領域全局上呈現蓬勃發展的局面。但是,這種局面主要發生在城市和非農領域。 據統計,我國深滬兩個證券交易所的股票總市值,在2005年年末為3.12萬億元,而在2007年8月初已經增長到20.3 萬億元。而這一國民經濟增長的巨大果實,與中國廣大農民和農村基本上是無緣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財富和資金流向在城鄉之間分布的落差。
其次,農村金融服務渠道單一化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有研究表明,在我國農村地區吸收存款的正規金融機構主要有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國有及國有控股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機構的網點等。而除了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外,其他銀行機構很少在農村地區發放貸款,大都把資金轉到城市。前些年,國有商業銀行縣以下機構網點大幅減少,留下來的機構網點通過資金上存,實際上成為上級行的儲蓄所。商業銀行在農村吸收的資金絕大部分流回城市,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實際上也成為農村資金流出的重要渠道。試想,“擁有九億農民的農村,要搞現代化的農業,要發展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卻只有一個農村信用合作社,沒有相應的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現在這套金融體制,卻每年從農村吸走幾千個億的存款,反而流向已經存款有幾萬億元的城市。農村經濟怎能發展?農民怎能致富?”統計表明,1978年到2000年間,通過農村信用社凈流出的農村資金達4519億元;2002年12月,郵政儲蓄存款余額7369 億元中,65% 來自縣及縣以下地區,鄉鎮及所轄農村占34%。這對本來就需要金融支持的農村地區來講,無異于雪上加霜。目前,這一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扭轉。據估計,農村資金通過正規金融渠道,正在以每年3000億至6000億元規模的速度外流。
第三,金融機構對農村服務意識尚需進一步提高。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都進行了股份制改革,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已經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東利潤最大化成為其經營活動的核心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增加其支農金融產品的類型,提高服務意識,把擴大農村信貸投放與銀行自身的盈利目標統一起來,成為新形勢下的一個新課題。
第四,農民的現代金融素質亟待提高。可以說,廣大農民階層的金融需求是巨大的;而農民的金融素質卻相對低下。同時面對金融機構這樣一個現代的金融體系,農民作為貸款申請者,談判能力較弱,農民之間的無組織狀態又進一步加劇了農民的弱勢地位。因此,如何把農民分散的金融需求以某種方式轉化為集中表達意愿的訴求,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3 對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思考
強化我國農業金融服務的總體戰略,應當包括宏觀金融、中觀金融、微觀金融三個不同的層次。近幾年來,理論界對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探討比較重視,但是存在著重局部輕全局、重戰術輕戰略、重傳統金融輕現代金融的缺陷。筆者認為,現在應當從更廣闊的視野,重新審視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的國家戰略。
在宏觀層面上,我們應當把資本市場和證券市場納入農村金融支持的戰略體系中來。我國證券市場從建立至今已經18年了,但是,農村和農村人口基本上是隔離在這個市場之外的。因此,我們建議:第一,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應當有一定比例,無償劃撥給國家財政建立專項農業金融支持基金。第二,通過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等募集專門為農民進行專家理財的證券投資基金,使廣大農民分享證券市場發展的成果;證券投資等相關金融知識教育,應當普及到廣大農村地區。第三,證券市場印花稅的一定比例,應當列入農業金融支持的專項財政收入。第四,應當扶持和鼓勵直接或間接為農業提供技術和生產資料的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募集社會資金,壯大支農產業。第五,鼓勵投資銀行機構和證券交易所開發和設計為農民服務的金融產品,探討資本市場為農村和農民服務的路徑。
在中觀層面,要疏通農村金融服務網絡和渠道。第一,鼓勵各類銀行機構進入農村,擴大服務網絡和網點建設。第二,繼續進行農村信用社改革,明晰產權,消化不良資產,完善為當地農村和農民服務的形式和渠道。第三,要把目前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對農村資金的“抽血”機制,轉化為對農村和農業的“輸血”機制。通過經濟手段,引導農村資金回流農村。第四,對農民和農戶的儲蓄應免征利息稅。
參考文獻
[1]何開蔭.農村稅費改革——牽一發動全身[J].決策咨詢,2003(5),11~14.
[2]陸學藝.當前農村形勢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江西社會科學(南昌),2006(4),7~21.
[3]李華著:中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