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秀華
[摘要]網絡的高速發展在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高校必須構建德育工作網絡平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德育網絡
2009年1月1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過21.9%的全球平均水平;網民數達到2.98億,居世界第一。網絡日益成為大學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受到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視。它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德育信息資源,而且其自身就是便捷的德育渠道,是高校德育資源的寶庫。利用好這一傳播載體,可以大大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網絡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的機遇
當前,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娛樂、生活和學習的重要途徑。同時,網絡也使我們的教育觀念、手段和內容不斷變化。
豐富的網絡資源拓展了德育工作的內容。網絡是一個大型的交互式多媒體高速計算機信息平臺,它將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統融為一體,使之成為大容量、高速度的數據傳輸系統。網絡媒體的開放為德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擴大了德育工作的領域,拓寬了德育工作的空間,為德育工作提供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和生動直觀的場景,從而大大縮短了時空距離,豐富了德育工作的渠道,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了解到豐富多彩的內容,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空間。
網絡平臺的交互拓寬了德育工作的途徑。網絡使用的普及性,將社會、家庭與學校對學生的道德教育連為一體,改變了傳統的“人一人”教育模式。通過網絡,黨和國家的聲音、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家長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學生主體,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這使得原來相對狹小的教育空間變成了全社會的、開放性的教育空間。將網絡教育與面對面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可以突出學生為主體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不斷增強,逐步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網絡觀點的碰撞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豐富的網絡信息使大學生能夠擺脫過去灌輸式、“一言堂”式的德育工作方式。大學生可以自由、自主地在網上選擇信息,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獨立意識的發展。大學生可以獨立地參與討論,自由地訪問感興趣的站點,主動了解各種信息資源,在接受不同角度建議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判斷整合形成自己的觀點,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來指導行動。在學生自由接受信息、獨立進行信息加工的時代,枯燥乏味的理論灌輸已然失效,單一的思想很難束縛人們的頭腦。人們不再迷信權威、依賴權威,而是更具懷疑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學生學會了出現問題自己收集信息、自己解決問題,不再需要老師用“滿桶水”來“澆灌”自己。
網絡的透明度增強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網絡是全方位開放透明的大系統,具有傳播范圍廣、速度快的特點,能真正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網絡傳播的即時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時效性。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學生可以用虛擬的身份在網絡上暢所欲言,率真地傾訴自己的心聲。德育工作者能借此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及時向大學生傳遞知識和信息,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解決思想問題。同時,德育工作者還可以通過網絡了解社會的思想動態,以便及時地、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幫助大學生抵制不良思想的影響。
網絡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迅速發展的網絡在帶給德育工作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網絡對德育工作者的素質、德育方法和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網絡給德育工作者帶來嚴峻挑戰。德育工作者素質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教育的質量。在傳統的德育工作過程中,教育者處于信息優勢地位,容易得到受教育者的認可,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是,在網絡時代,德育工作者的信息優勢減弱了,學生通過網絡隨時都可以查到各種信息。如果教師對網絡信息了解甚少,必將直接影響其教育效果。因此,教師必須增強網絡德育意識,掌握網絡知識和網絡工具,這樣才能與學生共用一個網絡平臺進行溝通和交流,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學生的指導。我們必須要建立一支覆蓋面廣、思想品德較好、具有奉獻精神的網絡德育隊伍,使其參與論壇、聊天室、BBS等交互性較強的網上欄目,增強網上德育力度,加強網絡輿論的引導。
網絡對德育工作內容帶來的挑戰。當前,多數高校德育工作的內容是高度抽象化和規范化的政治理論課和思想道德課教材,很少對時政信息和社會現實進行反映和互動交流,導致德育工作普遍缺乏動態性、時效性、互動性和針對性。而網絡上傳播的內容讓學生“眼花繚亂”,大量時事新聞、道德故事讓學生感到傳統德育內容的枯燥和無聊。所以,高校亟需構建一個能夠讓廣大高校大學生自發參與的網絡德育內容體系,通過校園網絡這個平臺傳播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和討論。
網絡對傳統的高校德育方式、方法的挑戰。網絡發展導致溝通方式變化,溝通方式變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每個上網者都可以與大學教授交流,也可能與罪犯溝通;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制造信息;既相互溝通,也相互感染;既可以張揚個性,也可以縱揚激情。面對這樣一個四通八達的交互式網絡平臺,傳統的課堂講授、個別談心、座談討論等德育方法就顯得過于機械和單調。因此,網絡時代開展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借助多媒體計算機的一切手段,為大學生提供信息,并引導大學生正確地選擇思想信息。
滲透與反滲透導致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偏移。由于網絡文化迅猛發展,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精神并沒有很好地借助網絡文化整體、充分地展示。相反,網絡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致使傳統文化發生了某種異化。金錢文化、黃色文化、封建迷信以及西方各種價值觀的滲入,對我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受到侵蝕,與社會主義的教育目標發生嚴重沖突,極大地影響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高校德育網絡平臺的構建
為了適應網絡現代化的進程,我們必須加強德育手段,構建科學合理的德育平臺,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高校網絡德育工作隊伍。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環境和教育對象都發生了極大變化,德育工作者必須成為既有較高思想素質,又有一定科技和創新意識的復合型人才。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熟練地駕馭網絡,以敏銳的思維來收集分析網絡信息,及時發現帶有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同時,運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使網上的德育工作更加生動、形象,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大大改善德育工作的效果。因此,我們對德育工作者要進行計算機網絡知識的培訓,培養他們較高的政治素養和敏銳的洞察能力,使其
能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可行性方案,并最終解決問題。
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網絡免疫能力。大學生在網絡中接受信息的自主性越來越強,攝取信息的行為越來越個體化、隱蔽化,這就大大增加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難度。因此,重視網絡空問中的大學生德育工作,就要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素質,要求他們學好科學知識,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健全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具備良好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胸有成竹地駕馭紛繁蕪雜的網絡信息,從中汲取有益的信息和知識,加速自身的成長。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應對網絡帶來的消極因素,增強其網絡免疫力和抵抗力。
搞好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高校網絡德育只有唱響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主旋律,才能激勵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強化成才意識,抵制不良思潮,建設良好校風。因而學校應創造條件建立德育內涵豐富、深受學生歡迎的高校網站。高校網絡德育的內容要具有可讀性、服務性、生動性、豐富性、權威性和指導性。可以開設教師個人主頁,使之成為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橋梁;引導廣大同學就熱點問題、身邊人、身邊事進行討論,對校園不文明現象進行批評,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當代大學生在網絡中吸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優秀產品的營養,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增強抵制各種不健康思想和抵御外界腐朽文化侵蝕的能力,進而提高青年大學生的文化道德素質。
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和網絡法制教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德育工作者要培養學生對信息的判斷、鑒別能力,培養學生對網上不良資源的免疫力;增強學生的網絡法律和道德意識;使學生掌握網絡基本知識,從技術上達到他律。面對開放的、紛繁復雜的網絡,各種理念“剪不斷,理還亂”,部分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鑒別和控制能力較差,容易受到誤導。為滿足高校德育進網絡的工作需要和了解大學生網上意識、網上心理問題的需要,應樹立網絡道德觀念,對網上倫理、網上文明、網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方式、方法內容等進行研究,找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確方法和突破口,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從思想上達到自律,提高免疫力。
總之,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網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網絡給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只有實現德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加強對高校網絡的監控,打造綠色校園網,因勢利導,規避風險,才能構建有效的德育平臺,走一條以信息素養提升德育工作層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