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磊 張立偉
摘要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現實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切實可行的措施和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輔導員 隊伍建設 高校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262-01
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一線工作者直接負責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說責任重大,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是新時期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保證。
一、當前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情況
2006年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為加強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提供了指導意見和制度保證。但是,當前輔導員隊伍建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崗位職責不清,角色定位不明
有些高校在輔導員的使用上崗位職責不清,學校職能部門都可以給輔導員指派工作,大量的事務性工作淹沒了輔導員工作的主題——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因此被戲稱為“大學生的保姆”、“救火隊員”,導致角色定位不明,影響和制約了輔導員的工作效果。
(二)數量不足,質量有待提高
近年來高校連續擴招使在校生數量大幅增長,但許多高校輔導員的配備遠低于教育部“不低于l︰200的比例設置輔導員崗位”的規定,導致輔導員的工作壓力日益增大。同時,許多地方高校存在輔導員隊伍學歷、層次不高的問題,輔導員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三)發展機會有限
學生工作事情繁雜,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這使得許多輔導員不能專心從事科研工作,在職稱評定時處于很大劣勢,導致當前輔導員隊伍流失率高,工作比較浮躁。
(四)不同程度的存在職業倦怠
輔導員工作強度大、晉升難,收入低,付出與收獲不平衡,這些矛盾和問題導致輔導員對自身身份缺乏認同感,久而久之產生職業倦怠心理,這是當前輔導員面臨的職業困境。
二、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建議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對輔導員的工作職責要求、配備選聘、發展培養、管理考核等都做了明確要求,高校應結合規定精神與實際情況,切實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
(一)貫徹落實規定精神,保持隊伍穩定
高校要認真貫徹落實規定精神,完善輔導員準入、考核、晉升、評聘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建立輔導員職業發展體系。在政策制定方面應考慮輔導員的特殊職業特點予以適當傾斜,使輔導員真正感到職業有前途、待遇有提高、發展有出路。
(二)加強對輔導員的培訓,提高整體素質
高校各級黨政部門應鼓勵和支持輔導員進一步深造,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以及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培訓。可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如參加心理咨詢師、生涯指導師的認證學習或脫產學習和進修。有條件的高校應對輔導員進行輪訓,保持輔導員隊伍的創新性。
(三)建立科學規范的評價體系
為激發輔導員的工作熱情,高校應建立科學規范的評價體系,重點從他們的工作熱情、工作態度、敬業精神、學生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考核。考核時要做到自我評價與學生、同事、校內職能部門評價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崗位聘任、津貼標準和職稱晉升相結合,保證考核結果準確性和公正性。同時,積極拓展輔導員的發展空間,將輔導員職業發展做適當分流。
(四)切實提高輔導員的地位和待遇
一種職業的社會地位,取決于他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威望。當前高校輔導員隊伍不穩定、流失率高,主要原因就是輔導員隊伍整體待遇不高和發展出路狹窄。高校黨委和領導應予以重視,學校組織、人事、學工等部門應通過政策傾斜和輿論宣傳手段重視輔導員事業,加大對輔導員隊伍的投入。
(五)加強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建設
學術界提出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建設已經很長時間了,但現在似乎僅僅停留在論證階段。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不能停留在口號和宣傳上,要穩定輔導員隊伍,必須切實提高輔導員的地位和待遇,增強其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加強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建設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在輔導員準入問題上,要嚴格把好學歷和能力兩道關,從源頭抓上提高輔導員隊伍整體素質;在職稱和職務晉升問題上,可以考慮單獨制定輔導員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標準和細則,為解決輔導員職稱評聘問題創造條件。
三、結語
從我國當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實踐來看,各地區千差萬別,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建設“雷聲大、雨點小”。但是,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建設是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問題的一劑良方。當前,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專職化的當務之急就是由國家制定職業標準和職業培訓課程,建立任職資格制度和從業資格標準。
參考文獻:
[1]楊倫琪.大眾教育下高校輔導員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4).
[2]王濤.關于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7(7).
[3]張書明.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家化建設研究.理論學習.2007(7).
[4]吳建強.試論新時期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職業教育研究.2007(7).
[5]閆旭宇.論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建設.當代教育論壇.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