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炤岑
〔關鍵詞〕 校本教研;目標;途徑;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0(A)—0009—01
近年來,隨著調整現行課程政策的實施,學校一般要開設國家級課程、省級課程和校本課程。開展校本課程,首先要開發校本教材,因此,學校要有進行校本教研的意識和能力,也給了學校更大的教研自主權。但是一些農村偏遠地區的中小學,進行校本教研的意識淡薄,或者根本沒有進行過類似的教學研究活動。那么,農村中小學校如何進行校本教研呢?筆者認為要結合校本教研活動的理論知識,按照本校實際,以本校教師為主體,以本校學生為本,提高學校教學研究的主動性和實效性。
一、校本教研的目的是為了教學
校本教研要解決什么問題,這是進行校本教研首先要理清的思路。如果對此認識不明確,定位不準確,教研活動就會走入誤區,既浪費時間也浪費精力,將會得不償失。
每一所學校因其歷史傳承、人文環境、師資力量等方面的不同,在選擇校本教研主題和形式方面也應當是不同的,不能照搬其他學校的經驗,而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學生的狀況綜合考慮,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以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總結和提升教學經驗。
學校如何確立研究主題呢?筆者認為,要從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出發,解決教學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如,“如何設計有關課例”、“如何備課”、“如何轉化后進生”、“如何教育留守兒童”、“如何管理班集體”、“如何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等。這里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一個是學生。對于教師而言,主要有:“重點如何落實”、“難點如何突破”、“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課堂訓練如何處理”、“課后作業如何取舍”、“對后進生如何輔導”等;對學生而言,主要有:“本階段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如何進行鞏固和復習”、“如何調控學習心理”等。
發現問題,確立主題。問題是校本主題教研的出發點,問題的設計要與教學實踐直接聯系,這些問題必須是教師最棘手的教學問題,是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實際的問題。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問題,是多數人(教師或學生)的問題,還要考慮到問題的層次性和特殊性。問題要有潛在的價值,解決后能促進教師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改進教學行為。問題的設計還要有解決的可能性,所選問題通過校本主題教研活動能得到解決或局部解決,難易程度適中。
二、校本教研的途徑是立足課堂
解決了校本教研的主題之后,隨之要解決的問題是怎么樣進行校本教研,是教師埋頭于理論書籍之內搞研究、寫論文,還是請專家教授搞講座、學校教師走出去“取經”呢?筆者認為,校本教研一定要立足課堂,在課堂上發現問題,經過學校教師的研究,最終要在課堂上合理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才是校本教研的關鍵所在。
對確立的研究內容,先由一位教師根據對該研究主題的理解,進行一次備課、上課、評課和反思教學活動。重點交流自己在教學中解決這些問題的經驗及遇到的問題,每位組內教師都參與全程活動,并進行總結、反思、研討。
在經過商討、反思之后,每位教師要在課堂上去檢驗研究成果的準確性,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作出調整和補充。教師進入真實的課堂,面對不同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課堂上發生的各種教學事件,及時、靈活地處理教材,調整方案。通過實踐檢驗教學方案的有效性,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同題組的人員在聽課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問題,觀察思考所設計的方案是否有效,執行是否合理及其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與合作者的交流,不斷加深對教學實踐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自己。
教師開展校本教研區別于教育理論工作者搞科學研究的地方在于,校本教研必須在實踐中形成和完善,這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即教師通常是通過各種“研究課”來探討、研究、解決教學問題,完成其“研究”的任務。
在校本教研的形式上,可以采用參與式、對話式、合作研究式,一些農村學校特別是人口稀少地區的山村小學,由于學校規模小,師資力量薄弱,進行校本教研在人力、信息等方面來說有很大的難度,針對這種情況,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如幾所學校合作,或以中心學校為依托,搞區域性合作,甚至相鄰鄉鎮學校可按學科成立區片聯合教研組,定期就共同問題開展討論與研究,推動教學研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