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珍
摘要:人教版語文新課標教材一改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小學語文教師應不斷更新觀念,不斷學習,使新的教學理念成為施教的準則,使課堂成為研究性學習的交流平臺。本文就新課標背景下如何轉變教學理念、如何落實語文課程目標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如何轉變教學觀念,在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落實語文課程目標,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
一、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在學生學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方法單調、呆板,就容易使人感到乏味,也容易使人疲勞,從而失去興趣。因此,在內容的安排、學習方式和方法的選擇上,教師要適當調節,使之相互穿插,富于變化,有新意,這樣就容易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當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后,就會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就會形成習慣,養成習慣,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可以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起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這樣學生就會善于抓住學習機會,從中獲取信息,體驗滿足感,產生愉悅心情,從而刺激大腦產生興奮。要激發學習興趣,可利用情景教學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具有 “好動”“好模仿”的特點,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模仿課程中的人物、動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在課程中人物遇到困難時,多利用提問式引導,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其自身解決問題的主觀創造性、能動性。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程的內容,并能較好地結合自身生活實際進行思考。
二、挖掘文字魅力
在語文教學中要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文字哪些是不健康的文字,并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促使其使用規范性的語言文字,畢竟傳統的語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記錄著華夏五千年厚重的文明,承載著中華萬代悲喜的歷史,是蒼勁而深沉的。
新課程標準提倡語文閱讀要有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和多元化理解。但是,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感受,學生會對課文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會斷章取義,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對細節描寫、學生疑難、課文重點句作細細的品味,悟出其文字的內涵。結合詞句理解中心思想,才能不偏離文章的主旨,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才不會信馬由韁。
三、創設教學情境
語文閱讀教學情境的創設,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從教學需要出發,設計和使用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本內涵與表達特點,提高教學效率,品味語言美、人文美、精神美,促進學生心理機能的全面和諧發展。教師應在充分理解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匠心獨運地創設與教材意蘊相符合的情境,這樣學生產生的興趣就具有明確的指向。創設情境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要增強課程中的人物、情節的形象性、真實性,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內涵和情感。但是,情景設計必須能正確反映所要學習的內容。例如,一位老師在講《再見了,親人》(人教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一課時,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這首歌曲,伴隨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旋律,學生聽得很是投入。但是這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不是十分貼切,既浪費時間又不能收到良好效果。所以,在設計教學情境時應該精心設計情境內容,教師要洞察學生的內心特點,選取新穎的角度巧妙地設計,觸動學生心底里最敏感的神經,使學生感于目,會于心。情境設計并不是教學的主要目的,而是通過它來幫助學生理解、體會課程內容和情感。所以在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占用時間不能過多,應該以精練的情境來發揮最大的效果。
四、引導個性化閱讀
在傳統閱讀中,是老師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這大大束縛了學生的閱讀主動性和閱讀的資源范圍。而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是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者,由于老師具備較強的課程資源觀,通過老師的設計、開發,學生能獲得廣泛的、充分且適當的語文閱讀資源。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使其從傳統的消極、被動的閱讀者變為主動、積極的閱讀者,通過老師所設計、開發的閱讀資源,避免一些無用、劣質的資源,節省學生的閱讀時間,提高閱讀效率,有效地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然而,僅僅通過閱讀書本,學生可能不能深入體會其中的含義,所有,教師應該將閱讀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盡可能地設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閱讀資源,優化教學的配置,給學生創造合理、優越的閱讀環境。這樣能讓學生通過閱讀聯系生活實際,在學會閱讀的同時也學會思考。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是課程的執行者和控制者,以教為主。但是,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大大限制了其學習潛能,使得閱讀教學呆板、無生機。新課標倡導教師、課程和學生之間平等對話,教師要設計、開發優秀的教學課程,就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構建具有個性的閱讀教學課程;而優秀的閱讀教學課程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的基礎,也是適用于對話的對象;而學生和老師一樣,在閱讀中扮演著一個對話者身份,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根據自己的思維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的角色進行獨立思考。在這里,教師和學生不再是教與學的關系,而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在探究有關知識領域的相互對話,是獨立思考、互動合作的關系。教師起到引導和啟發的作用,以對話者身份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盡可能地發揮出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潛力。
所以,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去發表不同的見解,激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思維,并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從各自的視角去理解文本的含義,這樣才能給學生一個自由的閱讀空間。對于同一個問題,鼓勵學生采取多種表達方式,或者使用語言,或者進行角色扮演,或者用圖片描述,展開想象,進行多樣化表現,深入文本內涵,重構文本形象,去呈現自己的個性化體驗。當然,因為自我經驗不足,學生難免在閱讀中產生不正確的理解,但是教師不應該否定,而應該多尊重、多交流,了解學生的理解方式,并給予正確引導。
五、引導學生個性化感悟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種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就是學生的個性化感悟。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文本,不僅要理解其內容,更重要的是去品味、去感悟其中的語言和所表達的情感。通過品味文本中的語言,感悟文中的人物情感,使學生的情感融入其中,這有利于喚醒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和對情節的感悟。當這種敏感和感悟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提高。
語言的感悟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有不同的結果,這主要與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周圍環境、家庭背景等因素密切相關。應該尊重學生的個人感悟,讓學生根據自身條件進行獨立思考,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對語言、情節進行體會、感悟。對語言感悟的有效方法是感情朗讀。感情朗讀不僅要掌握相關的技巧,關鍵是情感體驗的表現、心靈碰撞的勃發。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受到文章的感染,自身感情與文本感情碰撞產生共鳴,并自然地流露出情感,這是對語言和情節做到了個性化感悟和理解,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參考文獻:
[1] 衡秀梅.新課程下語文教學中的創造性閱讀[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09(2).
[2] 宋波.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研究[J].跨世紀(學術版),2009(1).
[3] 聶國聯.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江西教育(綜合版),2008(12).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東城區東城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