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俠
摘 要:發端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后果,也給中國中小企業帶來很大的沖擊。隨著中小企業在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重要,認真研究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中小企業帶來的影響并借鑒其經驗教訓,對于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美國金融危機 中小企業 影響 啟示
中圖分類號:F83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9-072-03
美國次貸危機于2007年4月爆發,以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事件為標志,由房地產市場蔓延到信貸市場,進而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危機發生以來,對各國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不斷加深,多家金融機構出現巨額虧損甚至倒閉,股市債市劇烈波動。伴隨著油價大幅上漲,通脹加劇,信貸緊縮,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日益加大。此次危機起源于經濟實力最強、金融體系最發達的美國,從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肇始,迅速波及世界。美國為什么會爆發金融危機?其中有怎樣的發生、發展和傳導機制?認真研究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中小企業帶來的影響并借鑒其經驗教訓,對于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發展及成因
美國金融危機演變經歷了四個階段,呈不斷擴散趨勢。
第一階段:次貸危機階段(2007年6月—2008年初)。房地產泡沫破滅導致次貸危機爆發。此階段損失主要是房地產泡沫破滅導致與次級債相關的直接損失。標志性事件是2007年4月6日,貝爾斯登旗下兩只基金因次級抵押債券嚴重虧損,成為最先倒掉的一批基金。2007年底和2008年初主要金融機構紛紛爆出嚴重虧損,美聯儲向金融市場注資,并加大降息力度。
第二階段:債務危機階段(2008年3月—9月)。次貸危機升級為債務危機,主要表現為次級貸、次級債損失向衍生證券、優級債、信用卡等環節延伸。主要大事就是華爾街五大投行中,貝爾斯登破產,雷曼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接管,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經濟惡性循環,房價不斷下跌,導致除次級債外的優質債、信用卡債、企業債等全面出現償付危機,高達25%的行業利潤難以維持,金融危機迅速擴散。深層次原因是金融機構的過度擴張。2002—2007年,金融行業未償債務從10萬億美元增加到16萬億美元。
第三階段:信貸危機階段(2008年2季度以來)。由于心理恐慌和信用缺失的傳導,次貸危機開始全面信貸危機演變。10月初美聯儲宣稱信貸危機惡化,主要表現在:一是信貸大幅萎縮。2季度,家庭和金融業借款僅增長1.3%和6.6%,低于近10年兩位數的增速。二是企業短期融資困難。商業票據市場規模從2007年夏天的2.2萬億美元萎縮到1.6萬億美元。三是貸款和債券價格急跌,企業融資成本劇增。9月投資級債券價格下跌7%,垃圾債券跌幅創20年記錄。四是商業銀行大量卷入。截至6月底,列入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有問題名單”的銀行數高達117家。至此,由次貸問題兆始,經過整個金融鏈條的不斷擴散和升級,實際上已經形成了美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危機。
第四階段:向全球金融危機升級階段(2008年9月中旬以來)。美國金融危機的不斷升級和蔓延,引發全球金融風暴。9月14日,隨著雷曼兄弟等大型機構倒閉,全球驟然面臨金融危機的巨大風險。一方面歐洲、亞洲等諸多金融機構受到巨大的波及和沖擊,由于與美大型金融機構盤根錯節,英國、瑞士金融機構損失慘重,亞洲印度、韓國銀行金融業也受到較大沖擊。另一方面美國金融危機還通過影響投資者信心影響全球股市。美國標準普爾公司2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美國次貸危機沖擊以及投資者擔心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今年1月份全球股市損失高達5.2萬億美元。金融危機的發生,將使已經低迷的全球房市更加舉步維艱,紛紛加入下跌的行列。
回顧和反思危機爆發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貨幣政策和金融管制周期性放寬這一歷史背景下,兩個資金循環鏈條——圍繞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資金循環和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資金循環出現斷裂,是這次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1.多重環節的利益鏈條斷裂是危機的深層原因。美國房地產金融市場制度的確立可以追溯至上個世紀,以1938年美國聯邦住房按揭貸款協會(簡稱:房利美)的成立為標志。房地產按揭貸款證券化堪稱金融史上的創舉,為提高房地產資金的流動性,為美國人解決住房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也慢慢衍生出了一個由各類機構和個人組成的復雜利益鏈條,并且隨著鏈條的不斷拉長,原始的借貸關系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責任約束變得越來越松散,致使鏈條中的各個參與主體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行為異化。
當資金的最終提供方與最終使用方之間相隔過遠,那么,每多一層委托代理關系,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的衍生品就多一層道德風險。信貸和管制周期的劇烈變化則是促成這些道德風險實現的重要原因。信貸和管制放松時,這一鏈條將導致流動性泛濫。金融貸款機構有極大的沖動發放貸款,哪怕是對信用記錄不良的人士發放,因為轉手就可以出售;而當貨幣政策收緊,房地產價格下降時,低信用階層的違約率上升,由于不可能100%證券化,于是貸款機構首當其沖,然后所有利益鏈上的參與者均受到牽連。美國這一次金融危機正好驗證了這一利益鏈條崩潰的過程。
2.美聯儲的寬松貨幣政策是危機的重要成因。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形成首先應歸因于2000年以來實行的寬松貨幣政策。2000年前后美國網絡泡沫破滅,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從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該利率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這一輪降息直接促成了2001年至2005年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美聯儲實行低利率政策,讓聯邦基金利率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給美國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廉價資金,推進了房地產泡沫持續膨脹。
隨著美國經濟的反彈和通脹壓力增大,從2004年開始,美聯儲啟動了加息周期,在一年半時間內17次加息,一年期國債收益率從1.25%漲到5%。由于此前市場預期利率長期走低,借款人較偏好浮動貸款利率,加息后貸款利息負擔大大加重,特別是次級貸款的借款人主要是抗風險能力弱的低收入人群,很多人在此情況下無力還款,房貸違約率上升。正是信貸的驟松驟緊刺破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
3.對金融機構放松監管是導致危機的重要因素。縱觀這次危機,在發生房地產泡沫破滅和信貸危機的國家中,美國、英國、愛爾蘭等國家是典型的盎格魯·薩克遜模式。該模式信奉自由貿易主義,最低政府干預以及最大程度的競爭,建立了具有很大彈性的經濟體系,但是逐漸放松的金融監管使得其金融體系常常陷入危機當中。
從對金融部門的松懈監管看。首先是由于華爾街的游說,使得監管機構推翻了旨在將投行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分離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讓商業銀行能夠從事全能銀行的業務。在美國,金融企業的利潤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利潤的份額從20年前的5%上升至40%。金融擴張的幅度明顯大于其所服務的實體經濟,而且隨著監管的絆腳石被移走,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加入到衍生品的盛宴當中,從而使隱患一步步擴大。這種放松管制的爆發性增長是不可持續的,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多重委托代理關系的鏈條便從根本上斷裂了,危機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4.金融全球化是危機傳導的背景條件。這里要提到另一個資金的大循環,即以美國金融市場為中心的全球資金循環,這也是金融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美國個人消費支出是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這些消費支出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別國儲蓄。當大量美元流向這些國家時,為了避免本幣大幅升值,這些國家的央行不得不買入美元,同時投放大量本幣。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影響了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造成了通脹壓力;另一方面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從安全和保值的角度考量,又不得不去購買美國國債。這樣,資金又進入了美國,一方面降低了美國利率和美國人的消費信貸成本,另一方面推高了美國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進一步助長了美國人的消費,從而形成了一個全球資金的大循環。
此次危機波及世界,是由于美國金融機構把次級貸款打包成了債券,大量出售給國際投資者,包括我國的一些金融機構。更為嚴重的是,次貸危機會對美國實體經濟造成影響并促使美國調整宏觀經濟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斷深化的今天,美國經濟政策的調整必然會越過國境,傳導到全世界,這必將對世界經濟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演變成“美國次貸,全球買單”的局面。
二、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中小企業的影響
盡管由于資本市場的封閉,中國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要遠遠小于OECD和許多新興市場國家,但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在歐美發達經濟體普遍衰退、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很難獨善其身。從目前情況看,中國面臨的經濟形勢比當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更加嚴峻,一方面,美金融危機向全球實體經濟擴散,各國均受其害,中國經濟面臨改革開放30年來最嚴峻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調整正處在關鍵時刻,國際金融動蕩帶來的風險又要關注。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的國內部分中小企業紛紛倒閉。隨后,美國金融危機又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中小企業在風暴中處境變得岌岌可危。
金融危機對中國中小企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與出口掛鉤的企業,受影響較大。如以出口為主導的紡織企業,就最先嘗到了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而且大批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為此受到了幾乎要關閉的困境。因為這些企業依賴國外的經濟現狀太強,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感覺到。一句話,中國過去依靠出口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形勢,而應當重視擴大內需,并且通過產品創新尋求解決困境的辦法。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是對中小企業一次艱難的轉身,也是不得不進行的轉身。這次轉身顯然是被迫的,可是對于幾乎所有的中小企業來說機遇也是一樣的,問題就是看誰能經過這次陣痛使得自己的生存依存度轉變到國內,依靠內需來繼續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上來。
2.全球經濟衰退使中小企業處境更加艱難。受到美國次貸危機影響,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的國內部分中小企業首先在殘酷的競爭中被淘汰。僅以廣州為例,數據顯示,2008年1至7月,廣東有3618家玩具出口企業退出市場,占上年同期出口企業總數的77.8%。而數據同樣顯示,退出市場的3618家企業在2007年1至7月期間出口總額僅為2.2億美元,僅占上年同期出口總額的7.8%。次貸危機影響尚未完全消除,美國金融危機又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這場金融風暴刮得更猛烈,影響更廣泛。國內中小企業紛紛感到“難以招架”。
3.利潤下滑,中小企業在夾縫中求生存。中小企業倒閉有著不同的內在原因。與出口關聯不大的企業,受到消費緊縮影響,出現虧損。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和進出口貿易不景氣等因素影響,眾多港澳以及外資企業紛紛撤資。由于東南亞地區勞動力成本普遍低于內地,所以,這些資本紛紛從內地轉投東南亞地區。總體而言,受到人民幣不斷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攀升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原本利潤空間極其狹小的中小企業難以維系自身發展。盡管當前鋼、銅、鋁等原材料價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對部分中小企業應該是利好,但原材料價格的漲跌無序同樣增加了部分企業主的擔憂。很多外貿主導型中小企業,常常精打細算,在夾縫中求生存,以贏得微薄利潤,而由于企業對原材料價格的漲跌無法預判,進而影響到企業的市場判斷,最終影響到產品策略。
三、中國中小企業的應對之策
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知識化、市場化的今天,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作為社會經濟中最活躍的因素,在其國民經濟發展中都具有不可忽視、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支重要的支撐力量,在確保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緩解就業壓力、拉動民間投資、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市場競爭、推進技術創新、促進市場繁榮、方便群眾生活、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據有關資料顯示,2005年底,全國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小企業總數為320多萬戶,占全部企業總數的99.6%,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8.7%,生產的商品占社會銷售額的59.1%,上繳稅收占48.6%,解決了75%的城鎮就業人員。即使是以發展大型企業著稱的美國,其中小企業的數量已經達到了400多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8%以上,從業人數占總數的69%;在我國臺灣地區,中小企業數已達到了102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9%,成為臺灣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量。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對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講,具有經濟發展推進器和社會政治穩定器的作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只有中小企業的廣泛發展,才有可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充分發展。
但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仍是一個弱勢群體,其生存和發展還存在不少的困難。根據亞太經合組織(簡稱APEC)的歸納,全世界的中小企業發展一般存在著五大困難,即:市場準入難、資金融通難、人才引進難、信息共享難和科技應用難。尤其是2008年在全球經濟受到美國金融危機影響的大形勢下,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更加迫切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結合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們應該把大力推進中小企業發展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第一,我國中小企業境外直接投資范圍應進一步擴大,要大力開拓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市場,以及有潛力的非洲、東歐、西亞、墨西哥等市場,逐步實現以新市場為重點,以周邊國家市場為支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市場合理分布的多元化市場結構。同時,我國中小企業應該采取積極擴大國內市場,充分利用國外市場的策略。形成更加穩定的銷售市場,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
第二,我國中小企業要堅持自主品牌建設,塑造品牌國際化形象,加強對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品牌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可以使企業獲得高于一般價值之外的附加值,從而直接為企業創造商業利潤。沒有品牌,就只能是廉價的生產基地,賺取微薄的加工費。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意識到品牌的戰略意義,但由于缺乏前瞻性的長遠規劃,以及長期“貼牌生產”帶來的慣性思路,不少企業缺乏必要的品牌自我保護,外國公司搶注國內企業商標事件屢屢發生,即使擁有自己的品牌,但品牌的附加價值低,競爭力顯得十分虛弱。
第三,中小企業需要進行“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我國中小企業很大的弱勢就是缺少技術研發和創新的能力,過去依靠低勞動力成本所占的出口優勢逐漸被喪失,于是,需要在產品創新和技術設備的升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這也是未來中小企業必須認識到的一點。有時候由于質量和技術提高的投入過大,會造成該企業短時期內一定的虧損,但卻保證了顧客的忠誠度、絡繹不絕的訂單以及客戶群的顯著增長。
第四,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以出口型為主的中小企業,需要配備一些熟知經濟和金融領域的人才。在2005年5月匯改以前,中國出口基本沒有什么匯率風險,市場上的美元和人民幣的波動風險也不大,于是,在這種宏觀經濟面比較好的局面下,幾乎不會遇到國內外市場和銀根的突變問題。但是,面對現在金融動蕩的局面,企業要想考慮到自身的生存問題,就必須對包括出口匯率等相關知識和外貿政策有必要了解。甚至需要專業方面的人員來研究和分析匯率的變化等現象,以此對企業發展給予必要的指引。在國際經濟和金融體制融通之下,企業要了解和掌握國際金融政策的變化。
第五,中央應采取靈活的財政措施,審時度勢,把經濟和產業結構升級政策轉向正面激勵和扶持弱小為主導,在次貸危機的影響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給中小企業一個良好的生存發展環境。一是主要采取正面激勵的政策,促進產業向“雙高”方向升級;二是對符合我國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要盡快出臺應急型扶持措施,幫助其共渡難關;三是按照國際通行做法,盡快出臺全面的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四是關于能源、要素、生態環境、社會保障等長期性制度政策調整,要服從“保增長、保穩定”需要,合理把握出臺時機、節奏和力度;五是對前期已出臺的一些政策措施進行全面評估和合理調整。
[本文為海軍航空工程學院09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1.王子先,陳霖,盛寶富,龔雄軍.美國金融危機最新情況、發展趨勢以及影響和對策.國際貿易,2008(12)
2.羅熹.美國次貸危機的演變及對我國的警示.求是,2008(18)
3.李華新.金融危機使中小企業必須面對自己的創新之路.互聯網下載資料
4.佚名.金融危機對中小企業影響的分析.互聯網下載資料
5.董超.中小企業的地位作用及相應政策法規簡述.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中小企業處.2006.9
(作者單位:海軍航空工程學院管理系 山東煙臺 264001)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