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介紹構建和諧環青海湖旅游圈的背景,分析了構建旅游圈過程中存在的非和諧因素,提出構建和諧環青海湖旅游圈的戰略舉措。
關鍵詞:環青海湖旅游圈 非和諧因素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9-263-02
一、構建和諧環青海湖旅游圈背景綜述
環青海湖地區指東經99°02′~100°59′北緯36°16′~37°20′之間的區域,包括海北、海南州的海晏、剛察縣和共和縣的部分地區,地區西部是柴達木盆地的東緣,東部為湟水谷地,南部為青海南山,北部為綿延的祁連山山地,整個地區是一個四周高山環繞的封閉式山間內陸盆地。
青海湖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東西長109km,南北寬65km,周長約365km,面積4456km2。青海湖地處西部干旱區、東部季風區、青藏高原區三大區域的交匯地帶,獨特的地理位置、環境特點使其生態環境有著重要意義。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寶庫,濕地、高寒草甸、草原、灌木林、耕地、沙丘和魚、鳥、獸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共同構成了青海湖特有的生態體系。巨大的湖體及湖周豐茂的草地植被不僅對湖區生態環境有著舉足輕重的控制及調節作用,而且對保護東部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形成了阻擋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屏障,因此被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環青海湖旅游圈雖然地處高原腹地,遠離東部,但在青藏高原的區位優勢依然比較明顯。處于青藏、蘭新兩個新興旅游區的交匯處,滇青(云南—西藏—青海),陜青(西安—蘭州—青海),青川(成都—九寨溝—青海)等跨省旅游樞紐干線上,是連接東部農業區和青南牧區的交通要道,又是聯系全省幾大旅游的必經之地。以青海湖為中心,西可輻射和帶動玉樹、果洛藏族風情游覽區,東與西寧、海東景區聯為一體,沿環湖公路可達海北鳥島、原子城、金銀灘、沙島旅游區,向西經過昆侖文化游覽區、祁連山旅游區直達敦煌。
環青海湖旅游圈經歷20多年的開發和發展,已經形成了一些較為成熟的旅游線路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但環青海湖地區建設中各種非和諧的因素也正在浮出水面,逐漸成為制約環青海湖旅游圈建設的羈絆。
二、構建環青海湖旅游圈的非和諧因素
1.旅游管理體制不順,旅游開發觀念落后。青海湖地區隸屬三州一市及部隊管轄,相關旅游企業又分別隸屬于省級有關廳局或單位,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管理,旅游市場不規范,使得同一的旅游市場支離破碎,嚴重影響了旅游行業的專業化分工和區域聯動的進程。在青海湖旅游資源開發上,觀念落后,宣傳力度不夠,缺少旅游業發展的規劃與政策,旅游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嚴重;旅游業大發展、大策劃、大投入的氛圍遠遠沒有形成,扶持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2.國民經濟總量偏低,旅游資源難以有效開發。青海省是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發展水平較落后的地方。2008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為966億元,僅占全國GDP的0.32%;旅游業總收入為47億元,相當于全省GDP的4.9%,僅占全國旅游總收入的0.4%。目前,以青海湖為中心的旅游圈開發利用程度還很低,投資不足導致許多景點的配套設施標準低、缺乏衛生、取暖、娛樂、給排水等設施,不能滿足游客的多種需要,縮短了游客在景點停留的時間。
3.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1)青海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縮。近些年青海湖入湖水量減少,湖水水位下降,直接后果是湖面縮小676km2,河床裸露并出現了淤沙,鳥島由四面環水的孤島變成了沙丘狀的半島,大片草原荒漠化甚至沙化,形成新的沙源。
(2)氣溫升高,降水減少,氣象災害頻繁。近40年來,環湖地區氣溫升高,降水減少。近20年春旱頻繁發生,自1992年起,幾乎每年都發生春旱,特別是1998、1999年出現了環湖地區歷史上罕見的高溫天氣。據剛察氣象站觀測:20世紀60年代沙塵暴平均每年11.9d,70年代平均每14.6d,80年代平均每年12.4d,90年代平均每年17.7d,最多年份(1992年)達27d。
(3)野生動物資源的種類和數量減少。受氣候、環境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環湖地區野生動物資源的種類和數量不斷減少,特別是青海湖裸鯉、野藏驢、野牦牛、雪豹等珍稀動物種群數量的劇減更讓人憂心。
4.淡薄的環保意識和掠奪式的經營方式。隨著環湖地區人口不斷增加和經濟發展,人類對環湖地區草地資源的開發不斷加快,在開發利用中明顯存在環保意識淡薄問題,缺乏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采取掠奪式的經營方式,加劇了環湖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
5.生態環境治理投入不足。環湖地區生態保護工作基礎薄弱,特別是執法監督、監測預警能力低下,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突出。加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投資渠道狹窄,投入不足,制約了基礎設施的改善,生態環境治理停滯不前。
6.受外來文化的沖擊較大。環青海湖旅游圈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民風較為純樸,這本身就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但隨著旅游業的興起,游客的增多,這種外來文化在相當程度上會對本土文化造成沖擊,使這種原生態的資源優勢逐漸淡化。因此在如何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保護和發展本地文化成為我們發展和諧旅游的一種新的挑戰。
三、構建和諧的環青海湖旅游圈的戰略舉措
1.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和協調作用。當代旅游開發,觀念先行。“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是區域旅游合作的關鍵。樹立大旅游觀念,關鍵是形成“共贏”的思維。為建構和諧的環青海湖旅游圈,跨越各州、縣行政邊界的限制是統領全局的物質基礎。在市場經濟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情況下,各地都力圖在自己擁有的生產要素使用上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同地區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勢必涉及到各個地區的經濟利益。因此,加快區域合作進程,一定要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思維”,確立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共贏思維”。為此,環湖旅游圈的各級政府、旅游管理部門、旅游企業和廣大從業人員,以及與旅游開發相關的部門都必須要認清形勢,摒棄地方狹隘的利己行為,辨清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即地方小利益要服從全局大利益。所以打破行政障礙,建立環青海湖旅游規劃管理部門,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統一管理, 才能共享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實現雙贏,最終實現行政和諧的環青海湖旅游圈。
2.整體全面促銷,突出區域整體形象。環湖旅游圈塑造區域整體旅游形象,就要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從大合作區域范圍著眼,在進行外部環境分析和目標市場選擇后,應針對市場的需求,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優勢,揚長避短,合理設計營銷戰略,以達到最有效地進行市場開發。采取聯合促銷、兵團作戰,是推廣環湖旅游圈形象的重要手段。應借鑒云南省宣傳旅游整體形象的經驗,由政府、企業、各級主管部門以及外事、外宣、招商、宗教、媒體等部門從不同層面進行聯合促銷,多種形式并舉,手段與方法不斷創新。在空間布局上,一方面,加強省內“兩圈兩帶一區”之間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積極同周邊兄弟省市合作,做到資源互用、客源互流、產品互補,聯手開拓區域旅游市場,實行區域整體營銷。
3.實行多種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各項資金,突破資金短缺限制。青海省經濟基礎薄弱,旅游產業規模小,雖然國家在西部開發中采取了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優先安排建設項目等增加資金投入的政策,但資金短缺仍然是環湖旅游圈發展過程的一大障礙。解決這一重大問題,可嘗試爭取國家給予環湖旅游圈某種形式的特殊開發區待遇,比照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示范區、生態建設保護區等所給予的優惠條件,實行向旅游傾斜的產業扶持政策。同時,需要更新觀念,形成多元的社會投資格局。要結合青海湖旅游圈發展的需要制定積極的優惠政策,以市場為主導,鼓勵社會各界積極投資參與旅游產業的發展,形成依靠社會、依托市場、多元化、多形式的環湖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
4.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動員全社會參與生態建設。受自然條件的制約,該區從事農業的農民由于收入不穩定,生活困難,居住條件差,越來越嚴重地威脅著脆弱的生態環境。目前最緊迫的工作是繼續推進退耕還林工程,把林業、草業的建設作為該區域的基礎產業。同時,還要充分認識到環湖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特殊意義,針對該區草場退化、森林減少、水源枯竭、沙化嚴重、自然災害頻發的實際,利用各種方式廣泛開展宣傳教育,使廣大干部群眾認清現實,形成危機感,喚起全社會的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幫助環湖地區群眾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農牧民改變不利于生態環境建設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積極投身于生態環境建設中,為環湖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作出貢獻。
5.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環青海湖地區豐富的生物物種和適應高寒生存環境的生態系統,為研究生物多樣性、環境變遷、生物演化和進行生物保護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近些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人類活動范圍的增大,野生動物處在幾近滅絕的邊緣。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在禁止任何形式的亂砍濫伐,優化牧草生長環境、禁止捕獵國家珍稀野生動物的基礎上,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同時,利用環湖圈中豐富的旅游資源開展生態旅游,以發展旅游業來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以生態旅游的模式來更好地保護當地資源。
6.合力打造環青海湖體育旅游圈。隨著世界經濟的日益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觀看重大體育賽事、參與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如登山探險、漂流探險、賽馬、滑雪、蹦極、攀巖、旅游等已成為人們休閑和娛樂出行的主要方式,體育和旅游的結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使體育和旅游業的結合日趨成熟。要加強在體育賽事、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與旅游業的相互促進、相互發展方面的研究。每年7~8月在青海省舉行的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已成為亞洲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之一,自行車賽沿途雄奇壯美的自然風光和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向世界各地傳遞著青海無以倫比的魅力。
如果能以“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為龍頭,積極促成民族體育與旅游的聯手,充分開發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必將成為環青海湖旅游圈發展的新亮點。另外,若能將土族的“輪子秋”、藏族的“鍋莊”、撒拉族的“皮筏子”等傳統民族體育進行包裝,將其推向市場,形成民族體育旅游的特色內容,就能實現依托傳統體育帶動旅游業發展的目的。
總之,環青海湖旅游圈是一個巨大的系統,要讓其和諧并有活力地運行和發展,需要進一步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建設,也需要全社會和每一個環湖地區的公民積極主動地參與,著眼于大局,放眼于未來,為構建和諧的環青海湖旅游圈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楊修等.環青海湖地區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對策[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4)
3.青海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青海省志:(八)青海湖志[Z].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4.文軍等.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生態旅游,2003
5.王乃舉.淺析如何建構體現和諧內涵的環巢湖旅游區[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9)
6.夏林根.小議“和諧”旅游[J].旅游學刊,2005(5)
7.蔡景龍.環青海湖旅游資源開發對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的影響[J].青海農林科技,2003(1)
8.郭廷權.試論建設“環青海湖民族體育圈”對青海高原民族體育產業發展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07(6)
(作者簡介:李永梅,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在職碩士研究生,青海民族大學旅游系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市場營銷、飯店管理 陜西西安 710062)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