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楠
摘 要:大學課堂教學應該是實行快樂教學法的最好場所,因為它擁有自由、開放、懷疑與思辨的學術氛圍。但長期以來,大學課堂比較死板與枯燥,缺乏應有的教育魅力。而教育的過程是一個提供學生自信、快樂、充實、成長的過程,應該讓獲得知識的人也獲得應有的滿足和快樂,因此,快樂教學法在大學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學課堂教育沒有出現應有的快樂氣氛,主要決定于教師的課堂角色定位以及課堂氛圍的把握。教師只有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交友、交流,以神圣的使命感導引學生領略知識寶庫的風景,大學課堂教學才會出現久違的、快樂的笑聲。
關鍵詞:快樂教學 角色定位 平等 責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9-121-02
傳統意義的理解上,大學課堂應該是充滿哲理與思辨的研究場所:教師在講臺上高談闊論,闡述自己的獨特見解,學生在下面認真聆聽,追逐教師的思維而縱橫馳騁。由此,形成了一個誤解,以為大學講壇應該是嚴肅的、理性的、有些枯燥乏味的。甚至有人認為,快樂教學法只能出現在中學優秀教師的課堂上,在大學中,充滿理性的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才是大學教育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
實際上,大學課堂完全可以實現快樂教學法,快樂教學法是效率最高的課堂教學方法。本文以“公關策劃學”的課程為例來探討大學教育的教學方法。
一、快樂教學法的開展
讓大學課堂變成快樂的享受過程,主動權在教師手里,而受益者是學生,最后的結果是師生共同獲得快樂的學習時光。具體展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教師是快樂之門的開啟者——打開門窗讓學生看風景。在大學教育中,知識的專業性劃分得十分細致,每一位教師往往是某一專業領域的深入研究者。學生走進大學,撲面而來的是對知識的神秘性探究,也很快能體會到各研究領域知識的博大與深奧,因此,他們最初就如同一個初入圣地的探訪者,新鮮、激動、神秘、興奮,對知識懷有強烈的求知欲與新鮮感。那么,大學教師就是這個神秘園的導引者。大學教師應善于巧妙地打開門窗,指引學生來領略本研究領域的美好風光,用清晰的語言、縝密的思維、嚴謹的推理、生動的描述讓學生觀賞本領域的知識寶藏。這個過程本身應該是一個快樂的、有趣的過程,它不應該讓學生在探討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感到這個領域生澀、空曠、充滿神秘而無從下手。
在“公關策劃學”課上,我努力讓學生看到這門學科最美的風景。
“公關策劃學”是在學習“公共關系學”課程的基礎上一門專業課程,主要講授社會組織在特定時期針對目標公眾策劃、開展各種公共關系活動的基本原理。從課程開始,我就通過各種舉例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公共關系學與人際關系學、國際關系學等的不同,使學生逐漸對公共關系策劃的特點有準確的把握。在這個問題的講述中,課堂引用的例子既要導引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深入思考,又要讓學生感到該學科貼近實際、易于理解,更要讓他們對一些易混淆的事例感到既有趣又有深度。如在講到公關策劃以柔性手法打造組織生存環境的特點時,我列舉了2006年春晚的例子。在2006年春晚上,組委會策劃了晚會中期宣布在全國公開征集赴臺兩只大熊貓名字的活動。策劃贈臺大熊貓活動的目的,是為了通過送給臺灣大熊貓來贏得海峽兩岸人民的進一步了解。當我在多媒體屏幕上把赴臺的兩只大熊貓展示出來、并問同學們大熊貓的名字時,同學們看到那兩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都高興地異口同聲說是“團團”、“圓圓”,我又說,“你們知道嗎?當時的臺灣當局竟然把大熊貓去臺灣的行為叫做‘特洛伊木馬”。“啊?!——”學生們大笑。但我問:“為什么呢?”很多同學又陷入了沉思。通過這個小例子,同學們對公關活動的柔性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學生是快樂的主體——獲得賞識、贏得自信。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通過教師的知識傳授,學生了解了某一方面知識,感悟了世界的真諦,從中獲得了自我的充實與提高,也體現出了教育的強大魅力。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表現,來快速驗證知識的消化與吸收情況,教師從旁指導,那么學生的學習過程一定是一個愉悅的過程。孔子曰:“學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努力把知識變成學生十分愉悅學習的東西,同時積極調動所有學生的感官,讓他們全身心參與其中,把精力與心思集中放在課堂的內容中,完全愉快地沉浸在學習之中,期間教師不斷給予贊揚與肯定,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致就被調動起來,學習的效率就很高。
在“公關策劃學”的課程中,上課初我總想辦法用幽默的方式讓學生先愉快起來,然后在內容的講授中,不斷鼓勵學生發言,讓他們彼此爭論、比較、評價。對每一個發言的學生,我先確定其名字,然后會數次重復這個學生的名字,如他(她)發言的觀點有代表性,我會多次引用,以激勵其他學生思考與表現,這樣,不用很長時間,我對這個班的一部分學生已經熟識。而學生在教師比較熟悉他們的情況下,會更加有主動性,課堂氣氛由此活躍。對學生的不足表現,我往往以開玩笑或夸張的方式讓他們在笑聲中感到差距。
一次,我要求學生寫出一句創維集團關于“三下鄉”宣傳的主題詞。有的學生寫的是“創維下鄉”,有的學生寫的是“家電下鄉”,還有學生寫的是“彩電冰箱齊下鄉”。當我念出大家的創意時,全班哄堂大笑。在笑聲中,他們知道自己的稚嫩與不足,然后再給他們看創維集團自己設計的主題詞。這樣,他們立即發現了自身的差距。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就在完全快樂的過程中完成了。
3.師生互動是快樂的攪拌機——撞擊思維,認同交融。大學里本科生大部分的年齡在17~24歲之間,他們身體發育成熟,思想也基本成型,對一些問題的判定具有比較獨立與基本的價值取向,對教師的看法,也由中學時的盲從與畏懼成長為敢于懷疑與主動交流。這為師生課堂的互動創造了基本的前提條件。因此,教師主動開展與學生的課堂交流,雙方進行思維的撞擊,會讓課堂蕩起興奮的細胞。尤其是教師能夠放下架子,將自己的思想探及學生的起點,然后一步步推動學生的思維向老師期望的高點去邁進,逐漸實現師生的相互認同,達到對某一知識的交融,最終使學生真正掌握課堂的內容。在這一個過程中,教師要有幽默感,也要敢于自嘲、獻丑,甚至當著學生的面承認自己的一些不足,同時,鼓勵學生讓他們大膽地展示自身,表現自我,這樣,師生的互動就成了快樂的攪拌機,課堂上會不斷涌起笑聲,這個笑是會心的笑,諒解的笑,是帶點吃驚、頑皮的笑。
例如,在“公關策劃學”課上,有一部分內容需要開展分組的創意策劃活動。在分組之后,學生們興奮地開始進行小組策劃。原來規定的10分鐘時間過去了,同學們仍在緊張熱烈地討論中,在兩次延長時間之后,離下課時間也就剩下5分鐘了,我要求各組推舉一名同學在一分鐘時間內表述出本組的觀點,一時現場氣氛緊張而激烈,在短短4分鐘時間里,4個組基本表述了自己組的創意輪廓,我留下1分鐘做總結。總結中我毫不掩飾地表揚學生創意的新穎,坦誠自己對學生獨特表現的吃驚,以及原來設計內容的不足。下課后,一些學生跟我說,時間太短了,但是太精彩了!
二、為什么大學課堂難以出現久違的笑聲
在我從教20余年的生涯中,聽到太多教師反映,上課講得很辛苦,但學生表現得死氣沉沉;也聽到很多學生跟我講,有些老師上課時,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在一些人看來,大學課堂講授知識系統深奧,自然很難出現快樂的笑聲,大學課堂就應該是純粹深刻和理性的氛圍,如果出現歡聲笑語,似乎會降低大學的學術味道,甚至會顯得淺薄。
實際上不是這樣,大學課堂難以形成快樂教學,原因有三:
1.教師愛唱獨角戲。不知從何時起,大學課堂成了展示教師獨角戲的舞臺。教師從上課開始講到下課終止,幾乎一刻不停止。教師講得唾沫飛濺,津津有味,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特別是有些本身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或內容,如果教師不顧及學生的反映,體察學生吸收、消化的情況,則課堂效果更差,往往是講者滔滔不絕,聽者睡到一片。這種情況的深層原因就是將課堂教師的主導地位變成了主體地位,授課的過程不是在教學生,而是在教自己,自然,學生對教師這樣的表現會作出消極的反應。
2.學生只當應聲蟲。由于傳統原因,大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授課習慣不會進行干預或提出異議,他們一般都會選擇消極地接受教師的授課風格,如果實在難以喜歡某位教師,他們會選擇上課開小差或逃課。因為即使這樣,也并不影響學生可以基本順利地通過這門功課的考試。
在我們的教學管理中,很少有鼓動學生參與管理教學工作的剛性政策,也不激勵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提出反饋意見,學生從這種暗示性的教學管理運作中,會選擇消極接受幾乎任何一位教師的授課,這對提高大學課堂教學水平是不利的,更不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完成。
3.師生課堂陌路人。眾所周知,大學教師是很少與學生進行深度溝通交流的,除了上課外,他們幾乎不關心所上課班級的任何事情,對于學生的名字,平時例行公事點點名外,最多知道學習委員等極個別學生的名字。自然,大部分學生也就對教師敬而遠之,很少與教師打交道。一學期授課期間,彼此之間形同陌路。這種狀況,自然不可能令學生感到上課的誘人魅力,往往把上課看成例行公事式的一件差事,可上可不上——反正老師對我也不認識、不在乎。
三、營造令人愉悅的課堂氛圍
1.平等交流。在本質上說,師生是平等的,完全可以沒有等級界限地交流對話。但在傳統意義上,師道尊嚴易使教師將自己放在較高的位置上,難以放下架子與學生交朋友。而學生囿于教師高高在上,也不便與教師接近或深度交流,這樣彼此就不太容易了解,易于造成雙方的隔閡。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在講臺上大講特講,自認為自己辛辛苦苦為學生傳授知識,所付出的正是學生所需要的,精神難能可貴,學生自當珍惜,而學生卻認為老師的表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實在是做無用功,毫無意義,講得一些知識或是學生已熟知、或是學生認為與自己未來就業沒有什么關系。因此,一些大學課堂就會出現你講你的,我干我的,課堂氣氛死氣沉沉。一學期下來,老師辛苦,學生覺得郁悶,教學效果微乎其微。如果事先教師能夠平等地與學生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感受,那么,教師就可以調整自己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講話的角度、注意互動的進行,這樣,在尊重學生中,教師也就贏得了學生的尊重。
2.調整定位。長期以來,很多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理解都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對課堂有完全的控制權,可以100%地占有,幾乎不會留給學生思考、吸收、演示、操練的專門時間。他們以為大學授課,就等于單純地講課,那么,學生自然被忽略到只是聽課的對象。至于學生聽了沒有、聽懂了沒有、聽懂多少,教師很少關心過問。但是,實際上,教師講課不是為了自己講,而是為了學生聽,是為了讓學生學懂、聽會,更要理解、消化、會說、會做。亦即教學的目的是學生學,而不是教師學,學生應當成為課堂的主體。他們走進教室是來學習的,教師要把舞臺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上只是充當一位導引者、指導員、或教練員,僅是知識園林中美麗風景的指引者。教師絕不能不顧及學生的狀況,一個人在講臺上唱獨角戲,獨享知識盛宴而不顧及學生。這不僅對學生沒有益處,還易于使學生對大學教育的神圣性、崇高性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等產生消極的影響。
3.高擎責任。大學教師承擔著培養社會需要人才、造就國家棟梁、為人才深造鋪墊基礎的重大使命,教師在走上講臺時,應捫心自問,我所講的東西對學生有用嗎?學生需要這樣的知識嗎?怎樣講能讓學生學到這些知識呢?等等,不止如此,教師還要進一步思考:怎樣讓學生喜歡這些知識,怎樣讓學生有快樂的心情來上課?怎樣讓他們感受到學到知識的快樂?怎樣讓優秀的學生表現出他們的優秀、讓能力不足的學生大膽地提升他們的能力等等。當這些問題進入教師的思想中時,教師自然就會注意使用恰當的教學手段,讓自己的授課過程變得鮮活、有趣,讓每一節課變成師生充分交流互動的快樂學習過程,讓教師看到學生一點點把知識學到手,學生獲得知識的興奮和滿足,這樣的課堂應該是最好的授課狀態,這就是快樂教學。
從古至今,學習的過程就應該是一個令人愉快和幸福的過程,教育的強大魅力就是讓人因獲得知識而自信、因感受自己的成長而快樂、因贏得教育者的贊賞而熱愛學習、因獲得進步而敬愛老師。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是根本。教師不只是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而更應該是樹,在庇蔭他人、奉獻綠色的同時,自己也在成長、在發展,在全社會樹立起挺拔高大的砥柱作用,為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發揮這一群體的重要力量。這是每一位教師應該義不容辭承擔的社會責任。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8)(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