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和
面對當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強調,要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創業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創業本領。財經類高校作為財經管理人才的輸出源,理應成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先行者,但在我國并不理想。因此,財經類高校結合自身的特點,發揮專業優勢,加強和改進創業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財經類高校創業教育的實證考察
據有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者占當年畢業生總人數的20%~30%,而我國大學生創業者僅占當年畢業生總人數的1%,創業成功率為1%。其中,我國財經類高校創業教育雖然起步較早,但發展態勢極不均衡,影響了大學生的創業實踐。
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來看,創業教育起源于財經性質的商科教育,并卓有成效。1945年,美國哈佛商學院率先開設了有關創業精神的課程。20世紀70年代,硅谷大批大學生企業的創立有力地刺激和推動了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1978年,美國百森商學院成立了本國第一個創業研究中心,致力于創業教育研究、課程開發和師資隊伍建設。到1997年,美國大約有400所商學院開設了創業課程,125所商學院制訂了系統的創業教學計劃,90%的大學生至少修過一門創業課程。隨后,具有財經類別意義的商科院校的創業教育迅速向其他高校或學科專業拓展,瑞典、德國、英國等國家的高校也紛紛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開設與創業教育有關的課程多達24門,斯坦福大學開設與創業教育有關的課程亦達17門之多。
從我國高等教育實踐來看,財經類高校創業教育仍不理想。一方面,我國財經類高校創業教育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2002年,教育部確定南京經濟學院等9所高校為創業教育試點高校;2005年,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與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完成了《大學生KAB創業基礎》教材的翻譯與改編,教材于2006年在6所高校試用;2008年,34所高校試點成立KAB創業俱樂部,計劃在2010年以前將該項目推廣到全國2000所高校。而河南財經學院早在1999年就面向全校開設了創業學選修課,2005年組建了創業教育團隊,開展創業教育和創業輔導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財經類高校創業教育整體上大約落后了50年;與國內理工科大學相比,我國財經類高校創業教育亦顯滯后。2002年,教育部確定的9所創業教育試點高校中,財經類高校只有1所,而理工類高校則有4所。2007年,全國青聯、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諾基亞公司選擇的50所創業教育計劃試點高校中,財經類也只有西南財經大學1所。總的來看,財經類高校創業觀念教育比較薄弱,尚未形成濃郁氛圍;創業教育條件相對不足,缺乏具有財經特色的、針對性強的創業教育教材;創業實訓環節比較短缺,相匹配的創業孵化園、創業基地較少,尚未形成規模。我國財經類高校創業教育還處于開創階段、引進階段和模仿階段,尚未形成系統、完善的創業教育理論和培養體系。因此,財經類高校加強和改進創業教育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二、財經類高校創業教育的邏輯分析
創業教育是繼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護照”,更強調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及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提高。從學科專業邏輯上分析,財經類高校創業教育既有天然的優勢,又有自身的不足。這說明,搞好財經類高校創業教育,既成為可能又相當艱巨。
首先,師資隊伍優勢。以創業教育發達的美國為例,財經性質的商科創業教育較其他學科或高校起步早、發展快,如百森商學院、哈佛商學院、斯坦福商學院,都集中了大批長于創業教育的教授。在我國,許多財經類高校的教授也曾經有過創業經歷或在企業兼職的經歷,如河南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約有三分之一的教師擁有自己的企業或在企業長期兼職,這使得他們對創業領域的實踐、發展趨勢以及創業教育、社會需求變化有著良好的洞察力,也便于轉化為創業教育的師資。
其次,學科專業優勢。財經類高校是以開展財經管理教學研究和培養財經管理人才為主的高校,具備比較完善的財經管理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能夠賦予大學生自主創業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以河南財經學院為例,在課程建設方面,學校開設了投資項目評估、生產與運作管理、采購供應管理、市場學、市場調查與預測、戰略營銷及案例、人事測評與甄選、現代薪酬理論與實務、員工流動管理、績效管理、企業戰略管理、領導科學與藝術等課程;在實踐教學方面,注重從單一的課堂教學活動拓展到大學生創業、科學研究和到企業實習,注重組織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市場、深入實踐,有效地引導大學生增強實際操作能力并學會尋找和把握商機。因此,財經類高校在開展創業教育方面具有其他類型大學所不具備的學科和專業優勢。
最后,社會資源優勢。在創業教育寶藏中,企業無疑是最可寶貴的財富。創業成功的企業家,既為大學生創業樹立了榜樣,又是不可多得的師資;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是創業教育課堂上最鮮活且最具有說服力的教材,創業型企業則是大學生創業最好的實訓基地。財經類高校與各類企業之間的密切合作關系,也是其開展創業教育得天獨厚的社會資源優勢。
當然,財經類高校也存在著不利于開展創業教育的學科專業方面的邏輯劣勢。首先,在一定意義上,財經類專業是“軟科學”,缺少創業實踐的“硬通貨”。理、工、農、醫等專業注重實用技術教育和研發,大學生通常擁有一技之長,可以在創業實踐中通過技術產品融資,創辦自己的企業;而財經類專業卻沒有這種優勢。其次,財經類專業大學生主要依靠“腦創造”,缺少實踐過程中的“手創造”。財經類專業的大學生長于經濟運作和企業管理,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則不如理、工、農、醫等專業的大學生。這些都是制約財經類高校創業教育和大學生創業實踐的不利因素。
三、財經類高校加強創業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我國自2002年進行創業教育試點以來,已形成了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的“課堂式”創業教育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代表的“實踐式”創業教育模式和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代表的“綜合式”創業教育模式。通過分析與對比,筆者認為,財經類高校創業教育應突出專業特色,發揮學科優勢,揚長避短,開辟新路徑,探索新模式。
首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義,不斷創新富有時代精神的人才培養理念。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普遍以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為大學生的就業出路,不重視甚至忽視創業所蘊涵的廣闊天地;人才培養目標也局限于應用型和研究型,缺乏對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和教育。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會議宣言》指出,必須將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畢業生將愈來愈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應首先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當然,就業仍然是多數畢業生的去向,創業只是少數畢業生的選擇。鑒于此,就必須樹立“就業教育與創業教育并重”的人才培養理念,既注重培養高素質的就業型人才,又注重培養富有開創精神的創業型人才。
其次,堅持以育人為本,不斷創新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創業的人才培養模式。20世紀90年代,河南財經學院實施了“基本技能訓練和專業素養訓練并重”的實踐教學改革,構筑了“一體兩翼”的人才培養模式(“一體”指的是專業技能,“兩翼”指的是英語和計算機兩項基本技能)。進入21世紀以來,該校逐步構建起基本技能訓練、專業素養訓練、綜合創新訓練“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即打造專業實訓平臺,建立經濟管理專業實驗室,引入仿真、案例、模擬教學;改變專業實踐教學方式,加強專業素養訓練,著力于培養大學生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和經營謀略、企業管理、經濟核算、營銷策劃、項目服務、公關能力、執行能力等專業技能;強化實習實訓環節,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強化大學生的創業體驗。實踐證明,“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有利于創業型人才的培養。
再次,堅持以教師為主體,不斷壯大富有實踐經驗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溫州大學提出的“雙百”人才聯動計劃,推動了百名教授(副教授、博士)進企業、進機關,從政府部門、規模企業聘請百名人才進學校、上講臺,對于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個經驗值得汲取:一方面要加強對創業骨干教師的專業培訓,另一方面要聘請一些企業家、成功的創業者、技術創新專家進入校園或到大學生創業基地擔任兼職教師,還要加強國際國內創業領域的學術交流,這樣才能培養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最后,堅持統籌兼顧,不斷構建具有財經類特色的創業教育模式。一是創業課程設置以財經專業課程為依托。創業教育的真正落實和實現必須結合財經類學科專業建設,納入人才培養體系,最終落實到課程設置中,而不是在財經專業教育之外創立一種全新的教育。二是創業教育規劃以年級劃分為基礎。面向一年級新生,以啟發教育為主,幫助大學生萌發創業意識;面向二年級學生以普及教育為主,借助就業、創業課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面向三年級學生,以專業課程教育為主、以創業教育滲透為輔,幫助大學生全面提升素質;面向四年級畢業生,以提供服務為主,通過優秀校友座談會、專場招聘會、創業經驗交流會等形式,為大學生順利創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三是創業教育受眾以大學生志趣為區分標準。中央財經大學實行“普及性創業教育+系統性創業教育”模式,值得財經類其他高校借鑒。普及性創業教育,是指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創業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系統性創業教育,是指舉辦“創業先鋒班”。四是創業教育實踐以校園活動和創業基地為基本載體。創業教育實踐首先應該以大學生參與度高、熱情高、效果明顯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舉辦創業挑戰大賽等活動,將創業教育實踐不斷引向深入。同時,財經類高校應該成立自己的大學生創業基地和大學生創業基金會,全方位地扶持大學生創業者成長。
總之,財經類高校應結合自身的特點,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在創業教育方面走在其他類型高校的前面,讓創業教育全過程、全方位地滲透到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
(作者系河南財經學院黨委書記)
責編:曉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