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華榮
[摘要]尊老、敬老是傳統美德,在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尤顯重要。影視劇作品作為很好的切入口,對傳播和引導孝道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傾注了演職員對生活的探索、對人們內心的關注,指導觀眾更好地利用身邊有限的資源去取得一個寬松、愉悅的生存環境。
[關鍵詞]影視作品;傳播;孝道;路徑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核心和基石,有利于實現美好的幸福生活,推進社會的和諧進步。影視劇作品特有的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對傳播和引導孝道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早期的影片《孤兒救祖記》《姊妹花》,黃梅調影片《寶蓮燈》,功夫喜劇《長輩》等,都是優秀的家庭倫理影片。近年熱播的電視劇《我們的父親》《溫暖》等,延續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長幼有序,各居其位,各司其職的家庭倫理規范。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并引導著人們朝著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邁進。這種引導以筆者的親歷,大概經歷了從觀看中欣賞,到欣賞中反思,再到反思后踐行這樣一個心路歷程。
一、觀看中欣賞
一切感動都源自于欣賞。能夠一集不落地去看電視劇《溫暖》,起源于CCTV 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中,一個當代孝子因捐腎救母而被評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以此為原型的電視劇《溫暖》在2007年熱播。電視劇《溫暖》講述了一個普通人家的一段生活故事。母親突然被查出患有尿毒癥,只能依靠透析維持生命。為救治母親,三個兒女竭盡全力。當得知只有換腎一條路能夠挽救母親的生命時,兒子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個腎。從此,用孝子的愛心行動和善意的謊言包裹著的濃濃親情貫穿始終,一家人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體貼、互相照應,如同陽光雨露一樣溫暖和滋潤著彼此。劇中的主人公是普通和平凡的,所表現的事件也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瑣碎事,正因如此,發掘和展現普通人身上潛藏著的美好品質,就會更加真實而富有感染力。老夫婦倆40多年來相濡以沫,走過了艱辛但卻溫馨的歲月,把3個孩子培養成人。嚴父蹬著三輪車帶老伴去看病、透析的畫面把觀眾拉回到現實中。撲面而來的生活質感觸動著每個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一種感動與溫馨油然而生。
在現實環境中,與沉重的生存壓力相伴隨的是對生活的憧憬,是浸潤于日常生活中的溫暖,它使人從沉重走向希望。熱熱鬧鬧的中秋佳節,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搶買月餅的嚴父和嚴母,細心地念叨著每個孩子愛吃的月餅,將這個并不寬裕但卻和睦、溫馨的家庭一下子拉到觀眾面前,這是長輩對子女的疼愛。與此同時,在一家小酒館里,擺在桌子上的一個油饃,是長大了的兒子們心中永遠的痛,因為它見證著母親的養育之恩?!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贝蟾鐕乐緡鵀榱私o母親治病,東奔西走,訪醫求腎,最后毅然把自己的一個腎捐給母親:二哥嚴效國雖生活窘困。但為掙錢救母拼命工作,導致心臟病復發住進醫院;通情達理的兩位兒媳婦,也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為這個家做著貢獻,一句“媽是大家的”。表達了每個人心中的孝道。嚴志國和嚴母做換腎手術是本劇的高潮。手術前。妻子一句“大不了我伺候你一輩子”的話,將嚴志國夫婦的真摯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即將臨產的妹妹曉紅眼含熱淚,奪過二哥效國手中的白酒,一飲而盡。這些蘊含著世間美好情感細節的真實再現,充分表現了人性中最溫馨、善良、純美的一面,張揚了中華民族核心的精神價值,使人們在感動中有所啟迪。劇中的大款劉雙喜與兄妹失和的王一飛也要為自己的母親和妹妹捐腎,這也許是虛構的情節,但它卻使人們看到了榜樣的力量,看到了精神價值的力量,看到了人間真、善、美的希望。
二、欣賞中反思
“孝”在傳統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國傳統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也是養老文化的核心。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傳統孝道的倫理觀念所賴以依托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今天已發生巨大的變革,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了新思想新觀念的沖擊。“孝”面臨著文化困厄,孝道的踐履亦陷入一種困境。家庭倫理道德狀況已成為影響和制約社會發展、穩定與和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建立和諧有序的新時期孝道文化體系,影視作品在人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恰到好處地引導了人們去樹立正確的孝道觀。我們在欣賞一段情節、一個人物之后,一定會去做的事情就是反思自己?!稖嘏分械哪赣H如果是我們自己的母親。我們有沒有勇氣為母親捐一個腎?我們會回答,我們很幸運我們的母親很健康。那么我們有沒有常?;丶铱纯茨赀~的父母,有沒有給他們應得的溫暖?
再說電視劇《我們的父親》,其藝術地再現了人們普遍關注的這一社會問題,就是一位把愛獻給兒女、品質高潔的父親,自身卻陷入生存的困境。在無奈中掙扎。劇中父親身上幾乎集中了一切父輩們所能具有的美德:慈愛寬厚、善良樸實、勤勞勇敢等等。這一形象叩擊著人們的心靈,引發道德文化的反思,其悲劇命運折射出社會道德的失重。作為“孝”的主體,秦家子女們是當代社會具有代表性的一族,他們扮演著相悖的雙重人格角色。工作出色,有理想、有追求,但在家庭中卻不會扮演稱職的子女角色,作為人之子,多有失范。他們的生活世界幾乎全部被個體意識、個人價值所充斥。在商業語境下,“孝”的道德意識模糊,“不孝”有時就出于“麻木”和“無心”。在拼命追求實現個人價值的時候,親情也就無暇問及,孝心孝行也就退居到了末位。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私人本位的自私弱點。這些弱點我們每個中年人身上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
中國傳統的反哺型養老文化培育了我們尊老敬長的民族心理意識和養老模式,但社會的巨變。使得這一文化面臨危機,反映在當前即是家庭中孝道的踐行變得艱難。隨著社會的變遷,中國傳統的大家庭逐漸向小型化發展,在當今出現的是核心家庭的趨勢。正像劇中的父親沒有容身之處,被置于一個邊緣角落。在城里不僅是人情的冷漠,更可怕的是沒有安身立命處所,他找不到歸宿,老人成了多余之人,生存空間被剝奪。傳統家庭養老文化正在受到沖擊。那么,在這種沖擊大潮中,如何讓每個家庭善待自己的老人,反思后相信人們會有個正確的選擇。這也正是影視劇給人的啟迪。
三、反思后踐行
傳統社會為家庭倫理道德規定了一系列的文化模式,賦以家禮具象化,把外在的規范化為內在的自律;而現代價值選擇多元化。人們面對的是沒有范本可依的世界。怎樣做才是好父親,怎樣才是好子女?好的影視作品以其特有的形象化和生動性刻畫出正面反面形象,讓觀眾對是非美丑有了分明的評判尺度。使得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扮演自己生活中的成功尊長或子女角色。
尊老不足、愛子有余是當代家庭代際關系錯位的具體表現。一方面家庭對老人的需求重視不夠,導致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難以得到應有的滿足。一些子女甚至要求老人在家照看孫子(女)或承擔家務勞動。導致了老人生活負擔的加重;一方面子女們對自己的孩子卻表現得“過度關注”,導致了親子間的沖突。這種不良的家風,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成長與進步,導致其道德觀念是非標準的扭曲,造成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部分淪喪。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積淀中,形成了包括寬容、善良、尊老愛幼在內的一系列傳統美德,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養雙親、兄弟和睦、夫妻恩愛、鄰里互助、教子嚴明、養教并重、勤儉持家等。這些傳統的家庭美德,在中國社會發展和民族振興中,作為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在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團結和社會的和平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雖然我國的國情發生了變化,但作為一種精神財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永無過時可言,尤其是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們在深刻的慎思之后。會在自己的行為中去踐行優秀的家庭倫理規范。影視作品恰恰是很好的切入口,“孝”文化也正是借助于這種傳播在影響人們。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傾注了演職員對生活的探索、對人們內心的關注,指導觀眾更好地利用身邊有限的資源去取得一個寬松、愉悅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