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泳
摘要: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是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思考的問題。在音樂學科中也不例外,應該將原有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所授予學生的音樂欣賞方式即音樂會式的、他娛性的音樂欣賞方式,轉變為由學生參與演出的欣賞方式。
關鍵詞:教育;以人為本;參與;音樂欣賞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就應該注重學生的情感參與,筆者認為可以通過行為參與的方式來調動情感參與。改變傳統教學活動中音樂會式的、他娛性的音樂欣賞方式,形成以學生參與演出為主的欣賞方式。即學生在課堂上不是單單的作為聽眾存在,而是作為演奏者、表演者參與其間。而存在于音樂教育活動中的音樂作品也不只是單獨的音樂,而應該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等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綜合體。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嘗試在這些方面尋求有效調動學生情感參與的契合點,從情感參與的角度來實現以學生為主的音樂教育模式。
一、舞蹈動作的方式調動情感參與
從行為方面來分析,“動”并不是兒童的專利,中學生也有動起來的渴望。不然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學生喜愛Hip-pop,喜歡跳街舞呢?只是隨著年齡增長,大家多了一份擔憂:要是跳不好,多丟人!
為了消除學生在自我形象方面的顧慮,筆者通常在這時采用集體表演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音樂中。動作簡單易學,學生就在自己的座位上表演。既省時,又可讓學生不覺得難為情。如李煥之的《春節序曲》,在引子部分的第二段采用了對答的手法表現音樂內容,力度上也一弱一強形成對比。在樂句的進行方式上,逐步緊縮,有起有伏,使音樂顯得活躍而風趣。加上第一段整個引子部分概括了全曲的基本情緒——熱烈而歡快。我給了學生兩個簡單的動作:雙手在上下方分別舞動,就地取材舞蹈道具——兩張作業本紙用來代替手帕。同時請學生自己設計哪個動作表現問的樂句,哪個動作表現答的樂句。大家馬上達成一致意見。結果,和著音樂跳完引子部分效果非常好。在這個過程中首先了解學生對舞蹈動作集體學習的可接受程度,切忌追求動作的難度。其次盡量使用集體表演或分大組表演的方式,即盡量保證不讓少數人成為觀賞者或參與者。最后,用時不宜過長。因為時間過長要么會因為簡單動作被過于重復而導致學生興趣減退,情感參與的積極性降低;要么可能會因為動作過多使得學生容易分散對音樂本身的專注。
二、器樂演奏的方式調動情感參與
從思維層面上來說,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審美能力和邏輯分析的能力,加上對旋律、音階等音樂基本要素及樂理知識的積累和掌握,他們可以根據自己在其他途徑獲得的相關學科知識,理性地分析通過怎樣的音樂手段可以達到怎樣的音樂表現。
比如在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中,結尾處是表現俄國人民舉國歡慶抗戰勝利的盛大場面。樂曲本身采用了銅管樂器演奏,還加入了鐘聲、鼓聲、禮炮的聲響。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體會這一場面的燦爛輝煌,以及獲勝民眾激動歡躍的心情,筆者讓學生在此處加入鐘鼓禮炮的演奏隊伍中。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通常讓學生使用自己設計發現的樂器,這也是這種參與方式的第一個興趣激發點;其次,整個演奏都是學生自己即興的創作,因此器樂的操作難度也被自然的降到了最低,學生的演奏自然輕松;再者,在即興演奏也就是創作的同時,各種已有知識被盡量的調動了起來,學生對自己參與音樂課的學習也更有信心,并且站在一個創作者的角度,學生也自覺地更有義務將樂曲演奏到最好,對音樂作品的關注程度也就自然上升。
三、聲樂演唱的方式調動情感參與
用聲樂演唱的方式調動情感參與,從理論上說同器樂方式調動的情感參與有異曲同工之妙,即同樣是通過已有知識分析,并即興創作同樂曲一起表演。但對于學生來講能更細膩地表達心中的情感,從而也能更深刻地帶動學生的情感參與體驗音樂。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一首較為大型的器樂作品,也是一部極富戲劇性的音樂。其中不乏抒情性的段落,其中的“愛情主題”就是這樣的。全曲欣賞時筆者讓學生根據出示的音樂曲式結構和故事情節的對比圖,在“愛情主題”出現的呈示部分男女兩組分別演唱,在這一主題出現的再現部分先聽完小提琴獨奏的部分再由全班同學一起合唱。整個過程是在器樂和人聲交替間插的演奏中完成的。由于有專業的交響樂團所演奏的現場錄象做器樂部分的引導,同學們在人聲演唱的部分顯得很投入。在學生極力想表現優美而惋惜的內心感受同時,促成了他們對其后體會音樂所表現內容的情緒積累。整個過程相輔相成。
因此,在音樂教育活動中筆者希望能通過表演參與的行為方式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以體現這種對映和交流。用這種學習體驗方式實現真正的教育從學生出發。
(作者單位:江蘇省響水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