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霞
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語言材料輸入渠道是閱讀,“英語閱讀”是英語專業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閱讀課的總體描述是:英語閱讀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學生細致觀察語言的能力以及假設判斷、分析歸納、推理檢驗等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技能,包括細讀、略讀、查閱等能力;并通過閱讀訓練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吸收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現,要達到此目的,實非易事。首先,泛讀教材既無詳細的配套教參,也無學生輔導用書,有關閱讀教學的網絡資源也相對匱乏,這無疑增加了閱讀教學的難度。其課堂教學完全依靠授課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挖空心思進行課堂設計;其次,閱讀課堂教學的精細度難以把握,講解太細,則與精讀無異,而講解太泛,學生感覺收效甚微。因此,如何上好英語專業的閱讀課,值得深思。
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做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其中,采取適合的教學策略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和快樂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閱讀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的策略性,閱讀教學的開展應注重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和靈活高效的教學策略。至于閱讀模式,學界也推陳出新。如:信息加工模式、自動信息加工模式、心理語言學模式、交際模式、圖式理論、修辭性閱讀、模塊閱讀教學模式等。但筆者認為在英語閱讀課堂教學實踐中,不管以何種理論模式為指引,都得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策略上,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是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閱讀任務的有利保證。為此,授課教師應針對英語閱讀文章不同的體裁、不同的內容進行不同的課堂設計,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筆者使用的教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語泛讀教程》(1-4冊),下面探討的閱讀教學策略主要是結合該套教材進行闡述。
一、語篇教學法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筆者一直倡導從宏觀層次上進行語篇教學。“語篇中的宏觀結構是指對整篇文章的層次結構、邏輯關系、主題思想和作者的創作意圖、立場觀點進行的分析”。何愛晶老師在論及“語篇的整體性識解”中談到,“理解一個語言表達式的意義,就是理解該表達式在特定語境中是如何被使用的;強調語言和思想與語境的相關性和感受性,本質上就在于把語言的形式和結構及其內在意義看作是整體思維中的結合物”。如果僅從微觀層次上注重字詞句的講解,勢必造成舍本求末。因此,運用語篇分析進行閱讀教學,就應該從宏觀角度出發,以語篇為基本單位,立足于篇章整體。英語文章幾乎每一個段落都有一個主題句,其他語句都是對主題句的闡述。句與句、段與段之間都有嚴密的邏輯順序,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為此,在學生閱讀完文章后,教師應從宏觀上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文章結構,歸納段落大意,抓住中心思想,摸清作者的思想脈絡,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速度。
二、提問法
閱讀是一個感知過程和理性思考的過程,因此,閱讀教學要求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內涵,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批判性閱讀不是記憶所讀的內容,而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尋找各種假設,進行分析綜合,明確作者的目的態度”。提問法是英語閱讀授課教師采用最多的方法,因為提問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活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促進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準確快速地獲取信息。但是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教師首先要設計好不同類型的問題,不僅可以涉及所學課文的一般性事實,還可以擴展到相關領域,也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啟發學生思考,拓展深層次思維,提高學生在創設的語境中進行語言遷移運用的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深刻性。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如下問題類型:
1.關于文意理解的問題
此類問題要求學生理解文章重要的細節內容,學生根據文中直接或間接的表述可以找到相應的答案,課文練習B中的大多數問題都是關于文意理解的問題。
2.關于重組文本信息的問題
此類問題要求學生通觀全文,而不是僅僅理解某一個或某幾個句子,通過重新加工全文信息,重組文本信息,才能充分理解某一問題。如在《英語泛讀教程》第1冊第4單元的課文“Migratory Birds and Coffee”中,筆者提了兩個問題:What is shade-grown coffee plantation/ sun coffee plantation? 和What ar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對于第一個問題,很顯然文中沒有相關名詞解釋的直接陳述,但通過通讀全文,根據文中相關部分的關鍵詞和中心句,學生是完全可以明白這兩種不同的咖啡種植方式,并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至于第二個問題,這需要學生重新加工文本信息,因為二者的優缺點是分散在文章不同段落中。這樣的問題無疑可以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整合能力,加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與理解。
3.關于推理的問題
閱讀以理解為目的,推理是理解的核心。此類問題考察學生對隱含意義的把握,旨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問題的判斷能力。在《英語泛讀教程》第1冊第8單元的課文“Two Boxes of Gold”中,Herbert Blamyre 收到一封急電,負責押運兩箱黃金從倫敦到那不勒斯,旅途遙遠,任務艱巨,途中遇到兩位陌生人:Mr.Levison 和Major Baxter。筆者在學生閱讀之前拋出一個問題:Who is likely to steal the gold? 這篇充滿懸念的故事包括正文和課外閱讀兩部分,筆者要求學生分三步進行閱讀。首先讀完正文后,要求學生根據文章中或隱或顯的線索進行假設、推理、判斷,并得出自己的結論;第二步要求學生繼續閱讀到課文第138頁,引導學生根據敘述者的判斷做進一步推理,修正或堅持自己的判斷;最后讓學生讀完課文結尾,此時問題才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可見,推理類問題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考,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閱讀中的預知能力,培養學生假設判斷、推理檢驗等邏輯思維能力。
4.關于評價的問題
此類問題考察學生對文本的反應:對作者的觀點是信服、感興趣、被感動,接受還是不接受。“學會分析、總結和歸納作者的思想觀點,結合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給予探討性的評價,并在此基礎上有目的地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閱讀,在從事閱讀活動的同時,增長從語言形式到意義表達的相關的目的語知識”。這要求學生不能完全忽略文章內容,必須基于對課文的充分理解,他才能解釋為什么會持有如此觀點。在《英語泛讀教程》第2冊第5單元的課文 “A Mothers Place”中,憂郁的Dorothy在感到自己上了年紀而無用之后,想搬出多年生活過的家,開始新的生活。教師可讓學生思考如何評價這位母親的做法,是同意還是同情她的做法,并給出自己的理由。如果做進一步的換位思考,假設你是文中這位母親,面臨兒媳即將生小孩而居住的房子又不寬敞,將做如何打算,選擇何去何從。關于評價的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對問題的批判認知能力,升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三、討論法
一個注重啟發式閱讀教學的教師,不僅要設計各種類型的問題,還要根據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討論,旨在使學生得到智的開拓。因為討論可向學生展示思維的多視角和多維性,以便學生通過比較、對照、分析、討論,培養開闊的視野、獨立的見解和批判的精神。根據課文的側重點,展開課堂討論,在討論中注重對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的理解,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同一個句子、同一個觀點,鼓勵不同的闡釋,但必須有理有據。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通過陳述自己的觀點,傾聽他人的觀點,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英語泛讀教程》第3冊第4單元的課文 “Seeking Steady Arm to Lean On”探討了美國獨居老人面臨疾病折磨時尋求幫助的不同途徑。老年問題在中國更為突出也更為復雜,因此教師可根據這一話題,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的老年人在面臨重大疾病時,是如何應付的,并讓學生討論有何良策幫助中國的老年人更好地安度晚年。通過討論,學生對中美老年人的問題有一個更加全面清晰的認識。在討論中,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均衡積極發言和內向沉默的學生參與的機會,讓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四、文化介入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知識是語言的內涵,二者密不可分。沒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語言教學是蒼白的、枯燥的,所以,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也是外語教學內容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泛讀教程》這套教材多數文章涉及到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如地理歷史、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內容,而英語專業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還未接觸《英美概況》,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地幫助學生了解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減少文化知識所帶來的理解方面的偏差和困惑,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盡管英語專業閱讀課一直被認為是一門難以駕馭的課程,但是通過對閱讀教學策略的嘗試,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種快樂閱讀的理念:快樂閱讀(Enjoys reading)→讀得快(Reads faster)→讀得多(Reads more)→理解好(Understands better)→快樂閱讀(Enjoys reading)。教師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學會閱讀,真正做到“我想讀”,這樣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閱讀教學的要求,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Nuttall,Christine.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Silberstein,Sandra.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In Teaching Read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何愛晶.語篇連貫的認知基礎:整體性識解[J].外語學刊,2008(3).
[4]蔣靜儀.讓學習者走進教材[J].外語界,2006(2).
[5]李紅英.基于語篇理論體系的高級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