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摘要:聲樂作為用人聲演唱的音樂形式,其教學的核心便是聲音訓練。而聲音的訓練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涉及很多內容,如演唱姿勢、演唱呼吸、語言訓練、情感培養等,聲樂訓練的方法對歌唱效果的影響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聲樂教學;演唱姿勢;演唱呼吸;語言訓練;情感培養
在音樂領域中,最動人的聲音就是人的歌聲。如何讓學生了解并認識自己的聲音,在演唱上有所成就,這是一名大學聲樂教師所應關注的重要課題。要想在教學中提高學生表現歌曲的能力,必須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聲音訓練,內容包括演唱姿勢、演唱呼吸、語言訓練和情感培養等方面。
一、演唱的姿勢
聲樂教育家捷米采娃說:“姿勢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聲音的源泉。”正確的演唱姿勢,不僅是歌唱者良好心態的表現,而且還關系到氣息的運用、共鳴的調節以及歌唱的效果演唱姿勢訓練是聲樂演唱訓練中最基本的一項訓練。
在訓練時,首先要讓學生身體自然放松,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兩腿前后略微分開,身體的重心放在前腳上,兩眼平視前方,不要左顧右盼,目光要有神,下巴放松,頸部不能緊張,小腹微收,腰部穩定,脊柱挺直。
二、演唱的呼吸
意大利相關聲樂著作中這樣寫道:“歌唱的藝術,就是氣息的藝術。”同樣,在我國的大多數聲樂論著中也都強調:“呼吸技能在聲樂諸多技能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是比較難掌握的技能。”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歌唱的動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聲樂教學中,把對學生的氣息指導放在重中之重,呼吸技巧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聲音的質量。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高起點、高標準的教學理念,強化學生的呼吸意識,提高學生的歌唱水平。學生的歌唱意識,首先要靠理論知識的掌握,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要靠實踐。
人聲是由聲帶振動產生的,而聲帶的振動則離不開氣息的作用。用兩條稍長的薄紙條放在嘴前,對著兩個紙條中間吹氣,紙條不是分開而是緊緊地閉攏了,并且不停地抖動。這一物理現象形象地說明,當歌唱時氣息沖擊聲帶,聲帶周圍就會形成相對低壓,這時兩片聲帶就會被吸攏,并使聲帶振動,產生聲音。所以,人的聲帶沒有氣息的作用是不會產生聲音的。因此,教師在聲樂教學中,要強化學生的呼吸意識,錯誤的呼吸會導致聲帶用力、喉頭緊張、上顎緊張、舌頭上翹和嘴唇僵硬。演唱的呼吸方法有如下三種。
1.胸式呼吸。這種呼吸是一種用上胸控制呼吸的方法,它吸氣量少而淺,易造成喉頭與頸部周圍肌肉的緊張,發出直聲。這類現象在學生剛開始接觸聲樂時較為常見,只要一開口就先用力吸氣,胸部挺得很高,肩膀向上提起。這種吸氣方式也是學生應該改正或是避免出現的,否則發出的聲音既無美感,也無音色。
2.腹式呼吸。這種呼吸是一種依靠軟肋擴張、小腹鼓起和收縮的呼吸方法。它比胸式呼吸要深得多,但是由于吸氣過深,氣息往往不夠通暢,影響發聲器官,中、低聲區音色沉悶,音高偏低,聲音極易唱僵。
3.胸腹式混合呼吸。這種呼吸是一種運用胸腔、橫膈膜與兩肋、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氣息的呼吸法,它是近代中外聲樂界公認而普遍采用的科學的、合乎生理機制規律的呼吸方法。這種呼吸方法有許多優點:它控制氣息的能力強,儲氣較多,呼氣均勻,呼吸支撐點明確,歌唱者的音域擴大并且高、中、低三個聲區協調統一。該方法提倡一種練習方法——快吸慢呼,具體是:快速吸氣,稍作停頓,體會到腹部和腰部的支撐點后再緩緩呼出,這時橫膈膜起著有力的支撐作用。
三、語言的訓練
不論是用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還是通俗唱法演唱歌曲,歌唱時的咬字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不僅要有清晰性、共鳴性,還要有統一性、連續性。只有在發聲咬字中達到這些要求,才能完美地表現歌詞的內容,具有藝術的美感。學生在初級階段普遍對美聲唱法的發音有著一定的誤解,認為美聲唱法就是“靠后”,就是吐字不清,否則就是“唱白了”。正是這種誤解,使教師在課堂上糾正學生的發音時會讓學生感到迷茫,美聲不就該吐字不清嗎?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語言是聲樂訓練中的重要部分,而歌唱就是將音樂化的人聲與語言相結合,進一步表達情感的一種音樂表現形式,歌唱語言能直接體現歌曲的文學內容和思想內容,能突出作品風格,能直接展示出歌曲的意境。如果學生在演唱中連字都吐不清,即使是一首非常熟悉的歌曲,也會讓大家聽得一頭霧水。所以,在聲樂教學中應當把語言的訓練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1.咬字的清晰性。要求咬字清楚,重點在于咬清字頭聲母,咬準韻母,做好收韻。這是在演唱歌曲咬字中首先也是必須要做到的。否則,就會影響歌曲內容的表達,更談不上情感的抒發了。
2.咬字的共鳴性。要求具有音樂的表現力和豐富的共鳴色彩,這對初級階段的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它要求教師在課堂練習中,幫助學生理解并控制發聲共鳴的關鍵部位(咽腔部位),這樣才會讓學生的聲音在不斷練習中達到豐富的共鳴。
3.咬字的統一性。要求歌唱時每個字的聲母、韻母都能唱在統一的共鳴位置上,并且能夠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現出來。歌詞大都是押韻的,在演唱的過程中,如果不能保證歌詞發聲的統一性,那么不但咬字走樣,而且演唱效果也會很差。所以在聲樂教學中,必須強調咬字的統一性。
4.歌唱的連貫性。在歌唱的咬字練習中,要求學生聲母與韻母的發聲應自如地過渡,保證歌詞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所以,在歌曲的演唱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將以上四點協調起來,確保歌曲內容的清楚表達和連續完整性。
四、情感的培養
好的聲音一定要和好的情感結合起來,只有技藝結合、聲情并茂,才能使歌唱達到感染人的藝術效果。這也應是教師在演唱過程和教學過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標。
《樂記》開篇便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說的是音樂作為由“情”組合而成的韻律之聲,無論是通過人體器官還是通過外在樂器以及其他樂舞形式展現出來,無非都是在表達人“感于物而動”的情感或感受,這表達了一種很樸素的反映論觀點。這就表明了嗓音并不等于一切,關鍵看我們如何把作品中的音樂形象地表現出來。所以,歌聲必須首先“入人”,然后才能“化人”。歌聲要“入人”,就必須與人“情通”;歌聲要“化人”,就必須使人神往,這是歌聲與聽眾“情通”之后達到的另一種境界,也就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深刻感應。
目前,在我國的聲樂教學中,由于生源多,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是樂感好、有天賦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要因材施教,給不同的學生選擇他們力所能及的曲目去演唱,并適當地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曲目去帶動他們的歌唱欲望。一旦學生有了歌唱欲望,他們不僅會很投入,還會把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
學生每唱一首新的歌曲,首先要求他們先有感情地朗誦歌詞,朗誦不僅可以促進歌唱聲音自然、連貫統一,充分合理地運用共鳴,而且還可以幫助歌唱者準確把握用聲色彩,增強聲音形象感。一首好的歌曲往往是由優美的旋律和富有詩意的歌詞完美結合而成的,所以歌曲作者除了在旋律上多做文章外,還有一條途徑就是通過對歌詞來進行表現。學生一旦在朗誦中把自己當做作品的作者,那么他們就會細心地去體會歌詞所描繪的情感和整首歌表達的到底是什么。我們不僅僅是在歌唱,更是要用我們的歌聲去吸引別人,讓別人和我們一起融進歌曲里,感受歌曲帶給我們的喜怒哀樂。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不僅僅要依靠教師的引導,更需要學生堅持不懈的努力。
聲樂教學最重要的是把理論轉化為技能,所以作為一名聲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更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把抽象的理論通過自己的演示讓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俞子正.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李紅巖.詩歌朗誦技巧[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責編: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