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黎黎
中圖分類號:R15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028-02
摘要: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今天,“誠信”這一古代的傳統美德卻打上了現實的烙印,在潛伏許久的異化過程中終于顯露出它新的面孔:經濟領域中的誠信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是食品安全領域中的誠信問題。誠信問題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政府規制失靈;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價值觀的影響;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不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檢測體系的不完善;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的不對稱;地方保護主義的過度發展;國家處罰力度的薄弱等。
關鍵詞:食品安全;誠信問題;原因分析
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2006年有瘦肉精中毒事件、蘇丹紅咸鴨蛋事件、毒豬油事件。2007年有龍鳳與思念問題速凍食品深圳撤柜事件、南昌統一方便面吃出煙頭事件、北京王致和豆腐乳被指保質期內發霉事件。2008年有日本毒餃子事件、人造“新鮮紅棗”事件、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事件。這些事件無不在昭示著我國在食品安全領域中的誠信問題已經到了談“食”色變的地步。這些誠信問題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
一、政府規制失靈導致食品安全問題
政府規制失靈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就是指政府在市場經濟體系中的規制、職能出現空缺,無法有效的規范食品安全領域。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發育很不充分,表現為主體發育不良、體系不健全、價格和競爭機制不完善等。政府如果退出,僅靠市場主體的自我調節是不能夠正常調整食品安全領域的。同時,本來應該由政府規制來調節市場經濟領域的,可是由于政府的定位不當導致規制不能及時發揮作用。如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滯后、食品安全標準的協調機制和食品安全信用體系不完善、監管機制缺乏協調性和連續性、食品安全的執行過程中缺乏規范化、執法處罰力度不夠、社會監督和問題處理機制缺位以及有關引導食品工業發展特別是食品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的產業政策欠缺等,食品安全領域的管理出現真空狀態,食品安全質量普遍偏低,這些都說明食品的安全生產和政府規制失靈有著莫大的關系。
二、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價值觀的影響
不同于一般的倫理學說,功利主義不考慮行為的動機與手段,僅考慮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即為惡。在經濟政策上,早期的功利主義者傾向自由貿易,反對政府干涉。后期的功利主義者由于對私人企業的社會效率失去信心,又希望政府出面干涉來干涉自由貿易的發展。在我國,功利主義表現為對社會財富增加的強烈渴望,對經濟發展的極度推進,這些雖然使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了最大化的發展,但是也使得誠信觀念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中消失殆盡。
實用主義的特點在于,把實證主義功利化,強調生活、行動和效果,它把經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把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把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或行動的成功。 實用主義和“有用即真理”的觀點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主觀唯心主義的。盡管實用主義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很多可借鑒的地方,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實用主義作為美國的土生哲學,自然包含了美國社會的文化氣質。傳播到中國,如果我們只是全盤地接受,而不對其進行改造式地利用,那么實用主義往往會在價值觀念上反客為主,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出現桎梏。
三、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不完善
我國現已頒布的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數量多達十幾部,有《食品安全法》《食品衛生行政處罰法》《食品衛生監督程序》《食品安全管理條例》《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雖然這些法律法規構成了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的基本框架,但是由于它出臺早,要求標準低,以及現實情況的飛速發展,有些條款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市場經濟體系,對待嚴重的食品問題,已經不能有效的規范,合理的操作。例如,作為食品安全核心保障的《食品衛生法》是1995年正式出臺的,它作為我國現階段調整食品安全衛生的主要法律之一,至今已有10多年的歷史。同時,這些法律法規大多是以部門起草立法,帶來很多弊端,例如食品衛生法是衛生部門起草立法,就沒有涉及到獸藥殘留的問題。
四、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檢測體系的不完善
1.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現在:第一,實行多頭管理,管理職能不明確。由于部分執法單位的職能在法律法規上還沒有理順,食品監管越位、錯位和缺位的現象時有發生;監管涉及多個監管部門而且職能交叉,各職能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有的甚至相互掣肘。第二,執法機構建設還不適應嚴峻的管理形勢。主要表現為隊伍建設進展不快,隊伍年齡老化、知識結構老化等矛盾比較突出。整個隊伍建設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
2.食品安全檢測體系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第一,檢測機構不健全。從2001年開始,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個試點城市的蔬菜農藥殘留和生豬“瘦肉精”污染定點監測工作開始實施,進而逐步擴展到全國37個城市全年5次的蔬菜農殘、16個城市畜產品污染和5個城市水產品中藥物污染定點監測。但從總體上來看,各個地方對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還不完善。第二,對已有的檢測機構建設重視不夠。關鍵是檢測技術檢驗設備和資金不足,致使食品檢測事業一直處于步履艱難的狀態。當前,我國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資源方面存在投入不足問題。一方面表現為監督管理人力不足和素質不高,另一方面是用于監督管理的設備與檢驗的設備嚴重不足與落后。
五、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的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指日常經濟活動中,由于某些參與人擁有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的不對稱信息的交易活動。在食品市場上,部分食品經營者法律意識淡薄、唯利是圖、不注重食品質量。在確信不會對消費者立即造成致命傷害時,根本無視消費者的健康,致使消費者在對有可能傷害到自身健康并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購買行為。還有一部分生產單位在申報相關食品安全證書或安全標準體系的認證時,一般能較好地執行相關的食品安全標準,但是在獲得證書后,往往會給安全標準“打折”,生產低成本、低質量的產品。這樣,消費者難以察覺食品的質量而可能造成傷害。
此外,信息不對稱造成嚴重的市場失靈,質量低劣、存在安全隱患、價格便宜的食品將質量好但成本高而導致價格高的食品擠出市場,市場上只剩下去安全保障的食品,消費者購買食品的安全程度降低。
六、地方保護主義的過度發展
在食品安全問題中,地方保護主對食品藥品的流通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第一,地方保護阻礙了全國統一、公平、規范、有序市場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這種不公平的經濟體制必然會加劇無序競爭,破壞產業結構和宏觀經濟總量平衡,弱化地方企業的競爭力和發展能力,破壞地方的形象和投資環境,削弱地方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第二,地方保護危害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損害了地方政府的信譽。同時地方保護主義還會導致市場信號失真、資源浪費和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破壞市場秩序以及影響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第三,地方保護肢解市場,阻礙統一大市場的形成。沒有統一的大市場,地方割據就必然保護落后,影響公平競爭;導致地區產業、產品結構同化,造成浪費和損失。
七、國家處罰力度的薄弱
目前,我國的食品法律法規懲罰力度不夠,缺乏威懾力。我國對食品安全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懲處相對過輕,對違法行為大多予以查封、搗毀窩點、停業整頓和罰款等,處理威懾力不夠。例如:食品衛生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對違反衛生規定的應當予以重罰。然而《食品衛生法》卻規定,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不符合衛生要求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處以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才吊銷衛生許可證。不說它對違法行為罰款的上限太低,就是在一般違法情況下,除了責令改正和警告之外,是否處以五千元以下的罰款還是在執法機關的自由裁量范圍之內,極有可能連區區五千元以下的罰款也不了了之。食品的處罰工作沒有建立有效的處罰機制,往往是出現問題以后的補救措施。執法不嚴、監管不力仍然存在于食品安全領域的多個環節。
食品安全問題發展到今天,已經超越出傳統的食品衛生或食品污染的范圍,已經關系到人類賴以生存和健康發展的食品管理和保護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不僅是管理問題也是技術問題。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參與,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謝敏,于永達.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2.1
[2]陳律.論我國食品安全規制失靈的原因及對策[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6.9
[3]史海根.淺述我國食品安全成因、現狀與對策[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7.1
[4]劉華楠,宋春祥.食品安全信用缺失原因的系統分析與治理模式[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6
[5]孟菲,段玉峰.食品安全生產的影響因素分析[J].糧食與食品工業,2006.4)
[6]許成銘,朱紹成,楊宇.我國食品安全主要問題、深層次原因及對策[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