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燕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經濟體制變革、產業結構調整以及人才素質水平的提高,職業將發生諸多變化。本文分析了新時期的職業發展趨勢以及職業發展趨勢對人才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職業技術教育應對新時期職業發展趨勢的策略。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職業;發展趨勢;策略
職業是隨著人類社會進步和勞動分工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結果。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社會化大生產的不斷壯大,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職業分工隨之越來越細,職業種類越來越多,并呈現出綜合化、多元化的趨向。
新時期職業發展趨勢:
精細化、綜合化、多元化
隨著經濟、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已有8000余種低技能職業被淘汰,同時又產生了6000余種新職業。職業種類越來越多,分工趨于精細,職業間的差異不斷加大,許多新興職業應運而生。這些新興職業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職業,如高新技術研究與應用,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開發,網絡設計與管理,計算機軟件開發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職業,如注冊會計師、營銷策劃、廣告策劃、資產評估、商務代理等;隨著一些邊緣科學的開發而出現的職業,如生命科學研究、人口學研究、社會學研究、心理咨詢、應用美學研究等;隨著社會服務需求的擴大而出現的職業,如公益慈善事業管理、社區服務、家政服務、法律顧問、中介服務、環境設計與保護等;為適應政治體制及其管理需要而出現的職業,如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監督、司法監督等。總的說來,新時期職業發展呈現出以下趨勢:
職業分工趨于精細化職業種類不斷增加,分工趨于精細,不僅出現了很多新興職業,而且職業分工由簡單到精細。例如,隨著社會發展,健康管理師還可以細化為體育指導員、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以及護理人員等等。一種職業又被細化為若干種職業,如與網絡行業有關的就有網站管理、電腦系統分析、軟件工程等。
職業結構急速調整新技術的發展與運用帶來產業結構的變化,職業結構隨之發生變化,第一、第二產業中的職業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不斷增強,勞動者大量轉向第三產業,因而第三產業得到大力發展,就業人口比例上升。例如,服務型行業將大力發展,社會將從以生產為中心的時代逐漸過渡到以服務為中心的時代,在服務型行業就業的人員將逐漸超過生產型行業。服務型行業將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服務型職業主要有商業服務型、社會服務型、生活服務型和私人服務型,例如社區服務、家政服務、法律顧問、中介服務等職業。
職業的技術含量要求增加在知識經濟時代,生產工藝和管理手段日益現代化和高科技化,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技術性工作將成為各行業的先導。各種類型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現代技術型管理人員將支撐起整個行業,成為生存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失去科學技術工作的支撐,這些行業將落后甚至被淘汰,相關的職業也將會隨之消失。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的人才,在競爭中顯現出優勢地位。
職業對勞動者的素質技能要求綜合化由于未來職業的專業性、技術性和創造性等特點,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素質能力,要求其具有綜合技能。體力勞動類職業和各種職業中的體力要求將大大降低,而逐漸被腦力勞動和創意性工作所代替。隨著社會進步和市場經濟規范化發展,文化素質較低的人將失去職業競爭力。社會將需要具備高等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熟悉國際慣例和國際競爭形勢、具備全球戰略視野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職業對從業人員的知識、經驗、技能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全面。由于職業綜合化,各種就業崗位更加歡迎那些具有多種技能的人才。
新時期職業發展趨勢對人才的要求
新時期的職業發展趨勢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知識素質要求逐步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對社會從業者的知識結構要求也隨之提高,尤其在今天,人們對從業人員的科學文化素質要求在逐步提高,要求從業人員具有合理完善的知識結構和寬厚的理論基礎。從業人員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一是專業基礎知識,主要是專業技術中偏重理論基礎的部分;二是專業知識,主要是為了適應某類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而必須具備的專門知識。另外,從業人員還要涉獵其他學科知識,拓寬知識面。知識涉及的范圍廣泛而豐富,涉及的學科門類很多,廣義來講,包括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歷史、文學藝術、數學、物理、化學以及方法論知識等等,科學文化知識的內化并通過外化形式表現在個人身上就是科學文化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占有基礎性的地位,它已經超越了知識形態而成為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技能素質要求綜合化職業發展要求從業人員具有綜合技能。首先是對從業人員專業能力的要求。所謂專業能力就是指專業領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服務等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能力,是知識和技能的結合,只有具有扎實的專業能力才能勝任所從事的職業。其次是在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基礎上綜合和升華而來的能力,包括對新技術的接收和理解力、職業適應能力、質量安全意識、時間經濟觀念、提出合理化建議的能力等等。再次是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應包括發展性學習能力以及與其相應的思維方法。由于知識的迅速增長和更新周期的不斷縮短,要求接受性、積累性的學習轉化為探索性、發展性學習。要求從業者對于知識的接受和吸收不再停留在機械化的程度,必須找出適合自己的思維方法,用自己的方法去接受、了解、運用知識,更好地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
情感素質趨于完善現代生活節奏加快,職業變換頻繁,職業間競爭加劇,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正確完善的價值觀。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良好的情緒、健全的人格和意志,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正確的自我觀念、適度的行為反應和積極的社會適應力,在就業、失業、再就業、轉業的一系列循環中,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力以及積極的心態,只有如此,才能在職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職業技術教育應對
新時期職業發展趨勢的策略
職業發展趨勢與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為了順應職業發展趨勢,職業技術教育要不斷創新自身體系,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育途徑、教育體系等方面不斷創新。
培養目標的轉變:培養“金領工人”職業技術教育以往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可知識經濟的發展對新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要轉變以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最大特征是技術融合、學科交叉、新技術成果工業化速度越來越快,很多技術的產品剛剛開始研制就已著手于應用。因此,職業技術教育在培養目標上要不斷創新,從培養“藍領工人”向培養“金領工人”過渡。所謂的“金領工人”就是同時擁有“白領工人”的腦袋和“藍領工人”的手的高技能、多學科專家;還有人認為是從事高技能、高薪金、高要求的職業的人。培養“藍領工人”主要是使其獲得即時可用的崗位技能,職業技術教育的導向是就業,而培養“金領工人”不僅僅傳授崗位技能,還要傳授團體合作、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可發展性學習的能力等,重視培養復合型人才,建立順應職業發展趨勢的人才培養模式。
課程設置的創新:加強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直接與所培養人才的知識技能結構相關,職業技術教育要不斷創新課程。一方面可以開發和運用新的符合“金領工人”的能力標準,另一方面可以提倡實驗學習。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和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識傳播途徑多樣化,新知識的產生往往以問題為中心,而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以應用為背景,應用跨學科的方法和一系列看似不協調的方法。在此背景下,富有創新意義的實驗學習就顯得格外重要。所以,要改變以往一味模仿的學習方式,加入更多的嘗試、實驗和創造;改革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學生的文化基礎,使學生一專多能,提高學生的適應性,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加強通識教育,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向綜合化方向發展,進行學科大交叉,設置一些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
教育途徑的創新:多規格、小批量在知識經濟和網絡時代,工業社會標準化的大批量人才培養模式逐步轉變為信息社會“量身定制”式的多規格、小批量的人才培養模式。新的科學技術給教育途徑注入新的技術因素,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先進技術實現不定點學習。學員無論在家里還是在辦公室,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量身定制的教育,對零星的分散的學習機構可以建立一個統一的機構予以管理,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這樣,可以培養學員的自我學習能力,自己確定學習的步調,學習彈性加大。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創新:嘗試開設技術本科隨著知識、技術的發展,職業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起初、中、高三級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但仍然在順應知識經濟帶來的教育體系終身化方面有很大的發展余地。我國大陸目前的職業技術教育最高層次還停留在專科層次,與職業發展對“金領工人”的要求不相符。例如,國內需要航空系統的維修技師、網絡管理者以及高級的制造業技師、金領工程師、化學家、生物學家或地理學家等,他們要了解學科與商業的關系,擁有商業環境中所需要的管理和理財知識,并且能使科學與產業聯姻,這樣的人才可能是兩三年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不出來的。既然有繼續深入接受教育的愿望和需求,嘗試舉辦技術本科不失為明智之舉。從社會需求來看,此類人才供不應求;從技術水平來看,完全具備這樣的新型技術;從資源供給來看,教育完全有能力創造。因此,目前可以嘗試開設技術本科。
大力實施創新教育:建設現代學力評價體制所謂創新教育就是從知識中心型、教師中心型向自我教育型轉移,建立以學力觀支撐課程與教學的基本觀點,建立現代學力評價體制。日本教育專家田睿一在《教育評價理論》中指出:現代學力由“顯性學力”和“隱性學力”組成。前者以“知識、技能、理解”為代表,后者以“關心、動機、態度”為代表。其中“態度”是學力中最基本、最能動的因素。“顯性學力”可以用教學活動的成就度來表示,可以借助分數評定的方式作出客觀計量。“隱性學力”是由體力、智商、情商等支撐的學力。現在“隱性學力”在當代更加受到重視,這是因為“隱性學力”有可能使人終生獲得“顯性學力”。從“顯性學力”向“隱性學力”的轉移,形成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促進學生能力形成,必須充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人格成長與道德發展的基礎,同時促進學生形成學力,即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獨立學習態度等。
總之,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要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才能與時俱進,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韓先芹,徐曉霞.職業發展需求與職業教育創新[J].衛生職業教育,2005,(7).
[2]羅麗娜,楊思瞳,唐萍.應運而生的朝陽職業——健康管理師[J].懷化學院學報,2007,(2).
[3]吳愛明,郭雙喜.新時期職業發展趨勢與人才流向[J].天津商學院學報,2002,(1).
[4]葉玲,雷小波,歐陽心力.職業學校培養目標的素質結構新視角[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
[5]蔓盛.職業技術教育新思路與新形勢[J].比較教育研究,1999,(6).
[6]聶立清.社會職業發展趨勢與大學生就業[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8).
[7]石偉平.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我國當前職教發展中的問題[J].比較教育研究,1999,(6).
作者簡介:
唐燕(1983—),女,山東肥城人,南京師范大學200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