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華
創新教育是以發掘人的創造潛能,弘揚人的主體意識,促進人的個性和諧發展為宗旨,時代呼喚著一批又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而學校是開展創新教育的主戰場,課堂教學是創新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科學的、藝術的、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塑造學生的創新品格,正是我們每個教師的神圣職責。
那么,應該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近幾年來,我大膽地進行了一點嘗試,得到的粗淺體會是:
一、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善于發現并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前提。因此,我們必須把重知教育轉向知智并重教育,首先應由單純的引導學生解答問題轉向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至最終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探討和發展問題的能力必然會逐步形成。如在理解課文《澠池之會》一節時,當老師提出:“澠池之會秦國和趙國誰贏了?”一位學生不假思索地站起來答道:“還不是打個平手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課堂像炸了鍋似的議論開了,經過討論,最后形成了共識,都認為趙王贏了。有的說:“從樂器來比較,越王鼓的‘瑟是樂器,秦王擊的‘缶是瓦罐。”有是說:“從人物級別講是秦王親自讓趙王鼓瑟,而趙王沒有出面,只是大臣藺相如迫使秦王擊缶的。”有的說:“從國力上講秦國強大,趙國弱小,強弱相差懸殊,打成平手即是弱者贏。”更有甚者說:“從地點看秦國是‘主場,趙國是‘客場,一般講‘客場保平即是勝利。”學生把這一問題的見解帶到課外、帶到社會,這個問題或許還會伴隨他們一生。這種開放式的個性化閱讀已跳出了課本,走進了學生的生活,使閱讀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分辨能力。
二、營造和諧氣氛,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容和任務。教師應該重新審視自己在學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教師就應該尊重學生,從而在課堂上共同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氣氛。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追求新的發展與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一方面我們要使學生成為教育主體;當學生提出獨特見解時,教師都應給予支持和鼓勵,使學生有求知的動力,樂于走進新問題,養成質疑的習慣。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豐富的想象,提高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遷移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識和智慧的天地中自由翱翔。
三、拋開框框條條,大膽設問質疑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陳鐘梁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今語文教學的主要弊病在閱讀教學中的課文分析上,把生動的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這使本應給人以美感和靈氣的語文教學,成了機械化的訓練,學生得到的是干巴巴的結論,何談創新的培養。再者,傳統的閱讀教學,著重于字、詞、句段的理解,著重于教師將所謂“標準答案”全盤捧給學生,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死記硬背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形成了上課記筆記,下課背筆記,課后扔筆記的不良現象。束縛了學生的思想,禁錮了學生的創造力,危害不可小視。作為新世紀的教師,應有創新精神,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閱讀教學而言,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是一個研究者,啟發他們各抒己見,敢于質疑設問。要指導他們用創造的目光去分析,不要追求什么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有創新價值的,教師都應予以肯定和表揚。
四、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激發創新潛能
教學實踐證明:在給學生指明學習目標后,讓學生閱讀分析教材,自己去解決目標中的問題,大多數學生都能較準確地做出來。所以,我們應充分相信學生,多給學生提供動手機會,真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在教授《負荊請罪》這一課時,讓學生說一說“廉頗到藺相如府上后會怎么說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思考,便有學生這樣精彩地寫道“藺相如,您視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實在令人欽佩,您是真正的國之棟梁。而我呢,卻不顧國家的利益,把心思放在地位爭寵上,我太自私了,請您處置吧。”“藺上卿,我們趙國能有今天,全靠您的機智勇敢和您博大的胸懷,小人我實在慚愧。”“藺上卿,我太卑鄙了,為了跟您爭地位,竟不顧國家的利益,今天我特意背來荊條,請您處罰我吧。讓我永遠銘記教誨——團結就是力量。”……從以上的答案不難看出學生的思維流動跳躍,潛在著智慧和靈氣,這樣的課堂呈現出開放的理想境界。學完課文后,我要求學生排練課本劇,學生對課文進行了再加工與再創造,發揮小組優勢,有的帶來道具,有的化了妝,有的制作了背景,有的加入了臺詞。學生置身于課本劇表演之中,以各種感官去品味、體驗作品。
總之,我們要不斷強化創新教育意識,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開展各種創造性活動,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通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