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勇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需求越來越大,不但是對學生的知識、技能要求越來越高,而且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促進了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改革。“以核心技能培養為課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課程開發為專業教材建設主體、以教學項目的設計為專業課程改革重點,構建以‘公共課程+核心課程+教學項目類型為主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新模式”是本文力求探索的內容。
關鍵詞:職業教育 課程改革 崗位能力 教材建設
在社會經濟對中等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逐漸向多層次、高層次方向發展的今天,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不斷更新與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滯后的矛盾,嚴重影響到職業教育穩定健康的發展。如何加強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增強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活力,提高中等職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已經成為職業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工作。
一、社會需求分析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需求越來越大,不但是對學生的知識、技能要求越來越高,而且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要求中等職業學生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過硬的專業技能,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工作創造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領悟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繼續學習能力,同時也要求職業學校更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團隊精神、敬業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因此,社會對傳統的職業教育提出改革的需求。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深化課程改革,努力形成就業導向的課程體系。推動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從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導向,調整課程結構,合理確定各類課程的學時比例,規范教學。積極推進多種模式的課程改革,促進課程內容綜合化、模塊化,提高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水平。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要按照培養學生基本科學文化素養、服務學生專業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功能來定位”。《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強調:“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確定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堅持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在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的基礎上,地方和學校可根據區域經濟、行業特點和社會發展需求,在課程設置、教學安排、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靈活性”等要求。這對于探索職業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創新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和課程、教材體系,推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二、中職現狀分析
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一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職責和任務,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技能、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產業結構不一致,對職業教育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課程設置,目前還沒有全國的統一的規范,這就對從事中等職業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除了搞好教學工作外,還要了解國內外職業教育發展的信息,了解行業對職業學生的需求信息,了解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的信息,開發出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
但在實際工作中,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從整體上看進展緩慢。首先,我國還沒有中等操作性人才培養的行業標準,行業也沒有明確地向中等職業學校提出人才培養的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在開發專業課程和教材上,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盲目性,開發的課程體系對于適應行業新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離,開發的職業教材與職業特點還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還跟不上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職業教育改革的需要。在目前國家對中等職業學校教材沒有統一規定的情況下,絕大多數是大學教材的翻版,教學內容比較陳舊,體系結構都大同小異,教材強調學科本身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這類教材在教學實際中與中學生的文化程度不相適應,學生對習題中的知識點不熟悉,有的章節理論性較強,學生不易接受,教師處理教材的難度大,給我們專業教學帶來較大的困難。如果繼續強調教材的知識性、系統性,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教材使用的年限還比較長,如果是一本優秀教材,那沿用的年限就會更長,內容陳舊的情況很突出,不能及時體現時代和經濟發展的新觀念。
三、課程改革目標
為了滿足社會經濟建設對中等職業人才的需求,建設適用于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特點的課程體系,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以核心技能培養為課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課程開發為專業教材建設主體;以教學項目的設計為專業課程改革重點,構建以“公共課程+核心課程+教學項目”類型為主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新模式。公共課程著眼于基礎性、應用性和發展性,為后繼專業課程教學服務,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核心課程突出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原則上每個專業確定5種核心技能,設置5至8門核心課程;教學項目努力為專業教學與崗位工作任務有效銜接服務,根據不同專業,每個專業設計70至100個左右的“教學項目”。
四、課程改革方法
1.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經驗
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經驗,了解職業教育最新發展動向,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才能少彎路,課程改革的成果才更能應用于職業教育中,開發的專業教材更具有實用性。
2.收集整理行業能力標準
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規范的行業能力標準,給課程改革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推進中等職業的課程改革,我們必須依靠市級行業協會和行業協調委員會,收集并整理行業的能力標準,為教學計劃制定、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提供第一手材料。
3.調整和制定新的教學計劃
職業教育是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有了行業能力標準,確定專業設置,才能調整和制定新的專業教學計劃。在專業設置上,要運用科學的方法,以職業生涯發展為目標,通過深入行業、企業進行人才需求、專業崗位、人才規格、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技能要求、職業資格、素質要求等方面的調查分析,確定專業方向。
公共基礎課程包括德育課、文化課、體育與健康課、藝術課及其他選修公共課程。其任務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為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奠定基礎,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終身學習。課程設置和教學應與培養目標相適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與學生生活、專業和社會實踐緊密聯系。
核心課程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職業技能,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應當按照相應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礎平臺和專門化方向的課程結構,設置專業技能課程。課程內容要緊密聯系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并注意與相關職業資格考核要求相結合。核心課程教學應根據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教學項目是專業教學與崗位工作任務的有效銜接,要通過教學項目的訓練,強化學生必備的基本技能。
在教學計劃制定的過程中,必須注重文化課與專業課的比例關系。公共基礎課程學時一般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核心課程一般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二,其中頂崗實習累計總學時約為一學年。在確保學生實習總量的前提下,學校可根據實際需要,集中或分階段安排實習時間。
4.編寫教學大綱
由于職業教育的專業類別較多,課程內容豐富,并且在不斷的變化中,中等職業學校教務人員的排課必須按照專業教學計劃進行,專業教師的上課必須按照課程教學大綱進行。改革了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必然要對課程大綱進行重新編寫。專業課程大綱除了論述課程的地位、課程的內容、課程的重難點等知識結構外,專業大綱的特點在突出課程的操作能力、實踐能力,提出實踐環節、實踐內容、實踐方法,與國家專業技能證書的考核結合起來,并融入職業態度的內容,使教師通過教學大綱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達到掌握一種技術的目的。
5.編寫教材
教材建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改革原有的課程體系,必然要組織新的教材。目前,中職教材的種類和數量非常多,大多數教材的體系和內容方面側重于理論,忽視崗位實用技能的培養,因而造成培養的學生有理論無實踐,有知識無能力,與行業需求相脫節,舊的專業教材已不能適應和滿足新的市場需求,因此新的課程體系不可用舊的教材組合,必須要根據新的教學計劃和大綱開發新的專業教材,要放棄一些過時的教材,要增加一些新教材的整合。
參考文獻:
1.徐國慶.工作結構與職業教育課程結構[J].教育發展研究,2005,(8).
2.蔣慶斌、徐國慶.基于工作任務的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5.(22).
3.姜大源.學科體系的解構與行動體系的建構[J].教育研究.2005.(8).
4.周麗紅.當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與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07.(25).
5.黃克孝.職業和技術教育課程概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馬慶發.當代職業教育新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