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紅
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及應用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全面應用已成為現實。計算機網絡以其豐富的資源、靈活的交互性、超越時空的開放性,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更為豐富、更為自由的學習環境。教學中,我結合語文新課程標準,利用網絡優勢,進行了語文教學的改革,探索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有效整合。
一、利用網絡的豐富性,拓展課程資源
《課程標準》中指出:“構建靈活開放的語文教材體系,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利用互聯網信息豐富、資源多樣、傳播快捷等優點,搜集信息,查閱資料,可以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采集到廣泛的知識,使學生的閱讀面、知識面擴大,更好地學好語文。如《動物的互惠互助》一課,在預習時我讓學生上網自由瀏覽有關該課的任意內容。上課伊始,沒有直接導入新課,而是讓學生交流課前查閱到的資料。課堂上,學生異常活躍,參與的熱情空前高漲。這一環節的設置真可謂“功”在互聯網,“利”在課堂上。首先,它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作了充分的鋪墊;其次,肯定了學生“在課前查閱資料解決問題,在主動求知中掃除理解課文的障礙”的學習行為,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再次,拓寬了課文學習的渠道,將學生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緊密結合在一起。
二、利用網絡的互動性,優化師生關系
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教師的角色和作用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師生互動的方式也實現了全面革新。教學過程中,不是教師指向學生的單向活動,而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交流。如古詩《泊船瓜洲》課后的思考題:“‘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做詩過程中曾改過多次,最后定稿時才用了‘綠字。作者曾用過哪些字?為什么最后用‘綠字?”教師沒有提供學生明確的答案,而是讓學生自由想象,暢所欲言,接著要求學生利用網絡獲取自己所需的資料,展開研究討論。此時,教師也已成為整個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成員,適時地提供自己所占有的資料,平等地參與學生的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實現了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
三、利用網絡的形象性,增強課堂活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或贊頌祖國大好河山,或托意于物,或抒發人間真情,或領略異國風光民俗……所有這些,由于某些方面的限制,學生在學習時很難把握作品的意境。而利用網絡的超越時空性,下載有關聲音、圖像、文本、動畫等信息,利用多媒體鏈接,能準確生動地再現當時當地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感悟,給語文教學注入新活力,達到提高學習質量的目的。
如《九寨溝》一課,教師一次又一次借用如畫的美景吸引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感受九寨溝的美妙景象。學生看到九寨溝的真實畫面,或驚訝,或陶醉,他們為親自體會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悅,而有所感慨,有所抒發。在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有所體驗后,教師適時地讓學生談出自己美的感受。由此,水到渠成,深刻理解了詞句的準確性,領會了作品。
四、利用網絡的開放性,促進自主學習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學習和提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這種學習使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自己主動建構知識及意義的能力,這正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教學《動物的互惠互助》一課,在學完第二自然段后,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讓學生自學。在這里,教師設計了類似BBS的一個“課堂討論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先選擇任意一自然段學習,并且點擊網絡上的相關資料,尋找正確的答案,自主地理解課文。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交流的伙伴,互相啟發,共同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便于信息的多向傳遞,在參與過程中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學有所得。從這一現象中不難發現,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使語文課真正實現了教學過程中的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南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