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勇 彭 鵬
[摘要]刑事證據開示,是指在刑事訴訟中,控辯雙方在開庭審判前或審判過程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相互披露各自掌握、控制的訴訟證據以及有關資料的活動,是對抗式庭審機制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刑事證據 開示制度 必要性
刑事證據開示,是指在刑事訴訟中,控辯雙方在開庭審判前或審判過程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相互披露各自掌握、控制的訴訟證據以及有關資料的活動。司法者了解刑事證據開示的起源、歷史發展、范疇等問題,對我國訴辯式庭審方式改革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證據開示制度的來源及發展
十九世紀早期,當事人主義支配英美訴訟程序,而證據開示是當事人主義必經程序之一。雙方當事人為在法庭審理時進行最后的競爭,各自獨立收集證據,做好訴前準備,在審判過程中,利用本方掌握的證據向對方進行突然襲擊,當時的普通法不賦予法院要求當事人在審判前開示證據的裁量權,這種情況導致的后果是“訴訟結果往往不取決于案件的真實情況,而取決于起訴律師或辯護律師運用程序規則的技巧”。
十九世紀中后期,當事人主義的基礎理論發生了重大變化,新的司法理論認為,公正的裁決應當反映案件事實的真相,而不能僅僅滿足于形式上的公平。正當程序的要求不只是程序公正而且程序公正必須有助于引導出實質公正的結果,這種結果的實現僅僅依靠向被告人提供律師幫助是無法達到的,必須借助于廣泛的證據公開。正是由于當事人主義訴訟基本理念的變化,證據開示制度才逐步通過判例、成文法、法院規則、行政規章而建立和發展起來。
目前,傳統上采用當事人主義的英美法系國家有英國、美國、加拿大等,都以成文法、法院規則或判例法的形式規定了證據開示制度,原來屬于大陸法系的日本和意大利,在刑事訴訟立法上相應設置了有關證據開示方面的規定,以便在強化程序公正的同時,維持程序的真正發現功能。證據開示制度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二、建立證據開示制度的必要性
1996年,我國修訂了《刑事訴訟法》,對刑事訴訟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盡管刑事訴訟中也有一些類似證據開示的規定,但與庭審訴辯對抗式相配套的嚴格意義上的證據開示制度并沒有建立。第一,檢察院向法院移送的材料僅限于“證據目錄、證人名單、主要證據復印件和現場照片等”,辯護律師通過法院得到的證據有限,其知悉權不能完全保障。第二,法律沒有規定辯護律師應向檢察院提供證據,有違證據開示制度的雙向性原則。第三,沒有證據開示的程序性規定,證據開示的主體、時間、方式以及不進行開示的法律后果均無法律依據。不建立證據開示制度,容易在下列方面出現問題:控辯雙方相互隱瞞主要證據,很難發現案件的客觀真實情況;控辯雙方均不能在庭審前做好充分準備,突然襲擊的現象經常發生;法庭的不間斷審判原則得不到貫徹。由此可見,沒有證據開示制度的對抗式庭審機制只能帶來控辯雙方非正常的對抗和資源浪費,這與當初設立對抗式庭審機制的初衷背道而馳,建立證據開示制度勢在必行。
三、證據開示制度的內容
證據開示制度起源于英美且已發展得較為完善,我國在建立證據開示制度時,可以適當地借鑒英美經驗。
1.證據開示的責任。英國在1996年制定的《刑事訴訟與偵查法》中將證據開示責任的雙向性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了下來。在我國,證據開示的責任也應該是雙方面的,即既包括檢控方向辯護方開示證據,也包括辯護方向檢控方開示證據,同時,為了實現證據開示責任實質上而非形式上的平等,檢控方應負主要的證據開示責任,因為檢控方收集證據的能力與辯護方相差懸殊,它不僅擁有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而且還擁有一支裝備先進,收過專門的偵查訓練的隊伍,反之辯護方不僅沒有先進的設備,而且常因證人的拒絕配合而一無所獲,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擴大檢控方的證據開示責任,對抗制才能真正實現。
2.證據開示的范圍。在英國,除法定例外,原則上檢控方向辯護方開示兩類證據:一是將在法庭上用以指控被告人犯罪的證據;二是不準備在法庭上使用的證據。而辯護方向檢控方開示的只是關于被告人案件性質方面的信息,通常載明在辯護陳述中。筆者認為,所謂證據開示,開示的應該是控辯雙方各自掌握的證據,而辯護陳述是辯護方根據自己掌握的證據,進行取舍,為維護自己當事人的合法權利,準備在法庭上發表的文件,它不是證據。既不是證據,就沒有必要開示,因而我國也沒有必要把它列入辯方向控方開示的證據范圍內。
在我國,檢控方的證據開示范圍應包括:(1)凡是在偵查、起訴過程中獲得的與案件事實有關的所有證據材料,都應列入證據開示的范圍,這些材料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檢控方將在法庭上使用的證據材料,另一部分是檢控方不準備在法庭上使用的證據材料,這些材料通常是一些可能有利辯方而不利控方的材料。(2)證據開示的例外情況,對涉及國家機密或可能對其它案件的偵查造成明顯損害的,檢控方可以不開示。這里存在一個利益衡量標準,在英國是“公共利益豁免”,在我國則應該接受法院的審查。而辯護方的開示范圍應包括辯護方準備在法庭上使用的所有證據,特別是下列檢控方尚未掌握的證據:(1)有關被告人不在犯罪現場的證據。(2)有關被告人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證據。(3)有關被告人的行為不符合指控犯罪的犯罪構成的證據。(4)有關被告人無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5)在法律推定事實案件中,能夠推翻推定事實的證據。(6)能夠證明被告人具有法定的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情節的證據。
3.證據開示的法律制裁。國外對違反證據開示程序有以下四種應對措施:(1)強制違反開示義務的一方向對方做庭前開示,并給對方一定的訴訟準備時間。(2)批準延期審判,待證據被開示并做一定的訴訟準備后再恢復庭審。(3)違反開示義務造成訴訟拖延的,可以令其承擔一定的經濟責任。(4)禁止違反義務的訴訟一方向法庭提出未經開示的證據。
綜上所述,證據開示制度是一個尚待完善的制度,其產生是對抗式庭審機制的必然趨勢,其存在和發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我們應該進一步深化與之適應的庭審改革,以期建立一個公正良序的法制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