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用成
[摘要]中外優秀文化的結合,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文化基礎。中國共產黨不僅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領導者,而且還是先進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者。她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創造了豐盈的精神財富。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先進文化 實踐
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外優秀文化的結合是其文化基礎
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華民族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機之中,西方文化也伴隨著血雨腥風乘機而入,對中國固有的文化進行滲透和沖擊。最初,有人把學習西方的物態文化作為實現民族振興的切入點,如洋務運動等,但是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的失敗擊碎了這種不切合實際的想法。中日戰爭之后,一些人倡導學習西方的制度文化,如維新思潮與變法運動的興起,但是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徹底廢除封建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才能強國富民。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以西方共和制為藍本建立了中華民國。然而,由于缺乏科學理論和廣闊社會力量的支撐,封建勢力卷土重來。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事實,提醒先進的知識分子重新審視汲取西方文化的角度與內容。在這種背景下,先進的知識分子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他們高揚民主、科學兩面大旗,積極吸收和宣揚西方的政治文化與科學文化。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的學說是人類十九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的當然繼承者。”馬克思主義是世界無產階級科學思想的結晶,也是全人類精神文明的優秀成果。從此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就是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化有機結合中誕生的政黨。從文化來源區域角度看,馬克思主義屬于西方文化,中國共產黨能夠用科學的態度接受馬克思主義,表明中國共產黨從初時就有突破地域限制,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接受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的理念并建設于先進文化的能力。
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與時俱進,鑄造時代先進文化
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始終注意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所有這些豐富和發展,不僅指導著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而且也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先進文化建設實踐,鍛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先進文化和體現先進文化的時代精神。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始終堅持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進行文化建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文化建設的最偉大實踐。
先進文化是與時代緊密聯系著的文化,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理論。它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文化”。它所要解決的首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時代的主題,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在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行動綱領,建設先進文化,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是當代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十六大報告說:“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三、中國共產黨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大力弘揚民族精神
先進文化不僅有時代特征,而且還有它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面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挑戰所持有的精神理念和價值選擇。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她的偉大在于她的不平凡歷程和對人類的巨大貢獻,還在于她那獨具魅力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團結統一,熱愛和平,自強不息,憂患意識等優秀的民族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地充實發展。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在中國共產黨人身上的體現。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多次強調戰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實際上就是對民族精神一種新的表述。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要求全黨堅持和發揚革命和拼命、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一切困難去爭取勝利等五種精神,是對民族精神在改革開放時期的新發展。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進入改革開放的新階段,江澤民同志提出了“六十四字”創業精神、“抗洪”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2001年,他又提出要大力宣傳和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于創新的精神,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艱苦奮斗、務求實效的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精神。江澤民同志提出的這五種精神是對新的歷史時期民族精神的精辟概括。在新的世紀,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非常豐富,但愛國主義則是它的主線和基點。當代的愛國主義,是傳統愛國主義內涵的繼承和發展,并已經與愛社會主義、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愛中華民族統一了起來;團結統一是愛國主義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在當代要求是要形成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56個民族親密無間、同心同德、精誠團結;熱愛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平統一祖國的強大精神支柱,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風貌。這種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列寧.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組成部分.列寧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
[2]胡錦濤.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
[3]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4]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5]武國友.中國共產黨人對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人民日報,200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