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芹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培養;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0(B)—0041—01
一、寫人文章閱讀能力的培養
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用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用心領悟,弄清楚文章寫了什么人,寫了什么事,突出了人物什么樣的個性特點。
2.聯系上下文,理解關鍵詞句的意思。文章中有些關鍵詞句能夠直接顯示人物的性格特點、內心世界,閱讀時,要借助字典、詞典、生活積累,并結合上下文理解這些詞句的含義。
3.抓住人物的言行舉止,弄清楚人物的描寫方法。寫人文章是以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為重點的,而人物的性格特點,除了通過典型事例表現外,還可以通過具體描寫來展示。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外貌描寫(肖像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來掌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記事文章閱讀能力的培養
1.了解記事文章中敘述的“六要素”。寫人記事離不開時間、人物、地點、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這六個要素。閱讀這類作品時,要了解這件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涉及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誰,事情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發展的,進入高潮時的情況是怎樣的,事情的結果如何等等。
2.理清敘事的線索。一篇記事文章,無論篇幅長短,總有一條貫穿文章始終的線索。線索就是記事文章的脈絡,起著統領全文、提綱挈領的作用。在閱讀時把握了線索,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脈絡。
3.理清記事的順序。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發生和發展的。因此,在閱讀敘事性的文章時,一定要弄清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的順序主要有順敘、倒敘、插敘,這些敘述的順序都是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而靈活使用的。
4.把握記事重點,注意表達方式。要弄清楚這件事是怎樣發生的,有哪些重點,作者是怎樣抓住這些重點來寫的。記事文章經常綜合運用表達方法,以記敘為主,同時還結合議論和抒情等表達方式。在運用議論時,往往是把記敘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義揭示出來,畫龍點睛,以加深讀者的印象。在抒情性的文章中,有時是根據所記敘的事情來抒發自己的感受,有時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滲透在字里行間,使事、理、情熔于一爐。
三、寫景文章閱讀能力的培養
1.抓住景物特點,理清寫景順序。既要善于捕捉景色特點,又要善于理清作者描寫景物的順序。前者是指景色的姿態特點、色彩特點、靜態特點、動態特點,后者是指作者寫景的順序。作者通常會按以下四個順序來寫景:(1)空間順序:按地點變化寫景,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按景物空間位置歸類的記敘方法,了解景物不同空間的各自特點。(2)時間順序: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時注意表示時間的過渡句、詞、段,以便把握不同時間景物的不同特點。(3)按觀察的先后順序。(4)按景物的類別。
2.理清文章的情與景的關系。
3.體會文章中的修辭方法。在寫景文章中,作者為了使描述更生動形象,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常用以下修辭方法:(1)對比法:把兩個相同或相反的景物,或是一景一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并列寫,形成反差,目的是突出作者所要描述的景色。(2)擬人法:為了達到更好的表現效果,作者常把所描述的景物直接當作人來敘述,賦予其行為、動作、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景物的深情厚感。
四、狀物文章閱讀能力的培養
1.抓住事物特點。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形態,不同的特點。閱讀時,只有抓住了事物的特點,才能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掌握文章內涵。如,寫動物的文章中,要抓住動物的外形特點和習慣;寫植物的文章中,要抓住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的特點;寫靜物的文章,要抓住靜物的外形與結構特點。
2.要理清描寫順序。“狀物”不僅要言之有物,還要言之有序。狀物文章講究觀察順序和寫作順序。寫動物一般按外形、動態、習性的順序描寫;寫植物一般按形狀、顏色的順序描寫;寫靜物一般按形狀結構、用途的順序描寫。
3.要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一般來說,狀物的目的不外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閱讀時,應注意“言志”或“抒情”部分含蓄而富有深意的描寫,從而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