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波 何志勇 嚴家勇
摘要教育技術的發展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深刻地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特別是把信息技術引入教學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就教育技術的發展對教員隊伍幾個方面的影響作一簡要論述。
關鍵詞教育技術 教學質量 教員隊伍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313-01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將是一個從觀念、思想到方法、行為都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教育,這其中教育技術的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而將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為教學服務其根本是教員隊伍,現代教育技術真正發揮作用,必須依靠教員隊伍。
一、教育技術的發展促使教員隊伍要轉變教育思想觀念
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教育技術發展的前提,它雖然只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識,但對教育的影響力卻是最大的,具有決定的意義。只有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才會對教育的實踐、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起著一種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教育技術的發展,最迫切需要我們教員隊伍樹立和倡導與教育技術發展相適應的創新教育觀念、素質教育觀念、科研興教觀念、注重效益觀念,以及教學中的新的教材觀、教員隊伍間的合作觀、新的評價觀等等,突破以“課本、教員、教室”為中心的知識傳授的封閉狀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更新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打牢學員知識基礎和文化底蘊,提高知識傳授的起點和質量,以積極進取的精神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只有這樣,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實踐中才會得到充分利用。
二、教育技術的發展促使教員隊伍在教學過程中要轉換角色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是以教員隊伍為中心,教員隊伍通過講授、板書及多種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授或灌輸給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員隊伍一直是課堂的主宰,而學生則被動的接受著教員隊伍傳遞或灌輸給他們的知識,始終擔任著配角。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員隊伍發揮主導作用,有利于教員隊伍組織,管理和控制課堂教學,但它卻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學生缺乏主動的思考、探索能力,其自主性、積極性難以發揮,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造性人才的成長。因此,教員隊伍在教育技術信息化時代,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完成自己角色的轉變,由傳統教育教學中教員隊伍為中心的主體者轉變到今日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導者、啟發者、輔導者和促進者。教員隊伍要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教學設備、信息資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通過教育技術進行優化組合,系統、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
三、教育技術的發展促使教員隊伍掌握新的教學基本功
教育技術的發展要求教員除了能說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寫一手規范端正的粉筆字外,還要具有教學設計和教學科研的基本功。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更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質疑、探究中學習知識,教學更趨向于多維的、開放的教學形態的呈現。在這樣的新理念下,教學過程的設計與以往教案編寫那種單一、線性、主要設計教員隊伍教學步驟和方法的思維形式和編寫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同時考慮教學的意圖、教學組織中活動的主體(學生、教員隊伍)、行為和方式、媒體的使用、時間的分配以及對教學效果的預期等等。另外,信息化條件下教學方式改革提出了許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這些理念和目標是否適宜,還有待教員進行實踐檢驗。教員能否擔當起這樣的角色,取決于教員的研究意識和研究素質。另外,信息化條件下教學方式改革需要改變過去灌輸的教學行為習慣,這客觀上要求教員有批判的、反思的科研精神。當然,教員做科研不同于專家學者的科研,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創建新的理論,發表具有高深理論水平的學術論文。教員的教學科研旨在發現教學中的問題,然后從這些問題中選擇可以作為研究對象的課題,獨立或合作地展開研究,最后將研究的成果運用于教學實踐,以解決問題。
四、教育技術的發展促使教員隊伍教學方法的改變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方法。在傳統教學中,教員隊伍通常采用以語言、直觀、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通過講授、討論、演示、參觀、實踐等形式組織教學。信息技術的應用使教員隊伍教學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網絡教學手段和幻燈、投影、電影、錄音、錄像等手段,使教學手段更加靈活多樣.。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教員隊伍的職能發生變化,教員隊伍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任務不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識面對面傳授給學生,而要逐步轉向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宜的環境,并組織、引導、幫助、督促學生在其中學習。教員隊伍要克服“注入式”的教學方法,貫徹啟發式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學導式”、“討論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發揮學員內在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學中教員隊伍要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問題,或者留下一些疑難問題,并將與這些問題相關的資料通過網絡實現資源共享,讓學員自覺進行閱讀,自己去思考,并各抒己見,廣泛交流,把問題搞透。這樣能及時激活學員的神經,使其產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學員的創造性會被激發出來,學員的創新能力就可在這種背景下得到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董會瑜.現代軍校教育學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