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肖 磊 本報特約記者 甄 翔 本報記者 鐘玉華
在過去的兩周,圓明園赴海外尋寶小組走訪了眾多美國博物館。他們刻意保持的低調和對“尋訪不是追討”的強調都沒能打消美國的擔憂。《紐約時報》16日發表文章稱,是經濟的巨大發展才令中國敢于大張旗鼓地提出追討流失文物的要求,并稱中國的要求令海外的有關文化機構“恐懼”。對此,中國專家表示,文物是國家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去追索被搶去的東西,理直氣壯。
中國的這支8人尋寶小組于11月底啟程奔赴美國,探訪包括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等9家單位,以及部分私人收藏機構。《紐約時報》報道稱,上周,在光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時,中國代表團不但詳細詢問展品來源,還要求博物館提供一系列玉器展品的合法購買證明。這令該館的亞洲藝術主管瓦特先生緊張不已,甚至準備好要和中方較量一番。后來,由于沒能發現故宮流失文物,調查詢問中的緊張情緒才得以緩和。
報道稱,中國人視1840年以來的一個世紀為苦難恥辱的百年。隨著近年來經濟的巨大發展,中國開始大張旗鼓地表示要收回流失文物。在自豪感的激發下,中國提出了這一曾經不切實際的要求,令海外有關文化機構恐懼。杜克大學中國研究教授劉亢(音)說,“中國就像一個服用太多類固醇的少年,身子一下子長得很快,卻發現自己難以協調控制自己的生長。在西方看來,中國就好像怪獸一樣。”文章甚至語帶威脅地質疑:中國是一個對敵國侵略記憶猶新的發展中國家,還是渴望與外部世界搞好關系、保住全球第一出口量地位的大國?
對于這套“理論”,首都博物館文物征集領域一位資深人士表示,文物是一個國家文化的一部分,無論經濟情況如何,中國都會追索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國人海外尋寶和中國經濟是否發展了扯不上關系。這些東西就是他們從中國搶走的,我們去追索,本來就理直氣壯。
在挑剔了中國的尋寶原因之后,《紐約時報》又渲染了此次行動的“不成功”。報道稱,中方沒有發現非法文物,行程中也出現尷尬。一些計劃中安排的博物館不愿接待。負責美國薩克勒藝術館和富里爾畫廊中國展品的專家凱斯·威爾遜說,自己并不清楚中國代表團到底想要什么。“我想他們根本決定不了什么,只是拍了一大堆視頻資料而已” 。《紐約時報》甚至斷言,最終除了做給中國國內民眾看,這樣的行動得不到什么有價值的回報。11月24日,美國《華爾街日報》也曾發表文章攻擊圓明園海外尋寶行動,稱這項計劃本質上是用來證明所謂“中國人好、外國人壞”的政治行動,中國有權收回被掠文物的表述沒有根據。
不過,在埃及和法國之間上演的追討文物之戰給出了另一種答案。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16日發表聲明說,法國盧浮宮已將5幅非法流出埃及的古代壁畫歸還。今年10月7日,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哈瓦斯強硬宣布,如果盧浮宮不歸還這5件文物,將斷絕與其一切合作關系。兩天后,法國文物部門決定把這些文物歸還埃及。
首都博物館的業內人士表示,在文物的海外追索過程中,外國國立博物館會有諸如隱瞞文物,拿出價值低的文物,隱藏價值高的文物,甚至拒絕接受調查等情況。海外尋寶工作注定是非常難的,現在只是第一步,去摸底,看哪些文物流失海外,具體在哪兒。然后才能通過各種方式追索。對有的文物,可以先和國外的博物館合作,將中國文物拿到中國展覽。目前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數量巨大,在美國的最多,這是文物界公認的。▲
環球時報200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