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妍
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中。新形勢下,探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5-085-02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并要求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高校是傳播知識、傳承文化、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由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和方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精神動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新局面的強大力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了全社會應奉行的價值準則和道德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這四個方面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鮮明回答了在社會思想日益多元、多樣、多變的情況下,我們黨用什么樣的精神旗幟來團結和引領全國各族人民開拓前進。
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1當前,在我國經濟體制深度改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的復雜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其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價值取向越來越呈現出層次性。社會思想空前活躍、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有所滋長,資本主義腐朽思想觀念也趁虛而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挑戰,這就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共同的價值理念來凝聚人心,形成社會認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和輸送高層次人才。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大學生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的面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否后繼有人。在高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是由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和目的決定的。我們的國家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武裝高校廣大青年學生,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這既是大學生自身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需要,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全面素質的客觀要求。
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1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問題。是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的根本問題。只有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武裝大學生的頭腦,才能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體現著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高校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灌輸教育,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教學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展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的教育。學校要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切實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科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不斷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說服力、感染力,使馬克思主義在學生中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以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確立自我、實現人生目標的關鍵時期,引導大學生樹立高遠的志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把這一理論作為廣大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要通過各種渠道,運用這個理論把握方向,辨別是非,指導行為,有效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切實解決在部分大學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不強等問題,進一步堅定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使每個大學生自覺地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前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符合社會普遍價值的同時充分展示并實現自身價值和奮斗目標。
3以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高校是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要針對大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通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幫助廣大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利益觀、苦樂觀,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自強不息奮進不止的積極人生態度,為自身的成長提供精神動力,引導他們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倡導者和實踐者,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和人才基礎。新時期以來,我們形成了與以往時代鮮明不同的時代精神,而改革、創新則是這一時代精神的核心。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與時俱進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和教學模式的創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獲得理論發展創新,使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要通過改革和創新教育,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實踐、勇于開拓和創新的優秀品格和精神氣質。增強生存能力和就業能力,引領時代進步潮流。
4以貫徹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一面引領社會風尚的旗幟,一條涇渭分明的是非界限。針對部分大學生是非榮恥不明、善惡美丑不辨等現象,要緊密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讓每+學生都知道堅持什么、反對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榜樣群建設結合起來,與課堂教育結合起來。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高校應當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出一批教師和學生中的先進人物,樹立好典型,大力宣傳這些榜樣身上的閃光點,用身邊的先進人物優秀事跡教育、鼓勵學生,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在校園營造一個奮發向上的育人氛圍,形成知榮恥、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教師要注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理論教育,更是一種養成教育,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教風、教態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教師應該自覺成為學生的楷模。要經常開展向先進人物學習的專題活動,學習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組織觀看有教育意義的影視片,不斷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
參考文獻:
1張再興,楊增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2徐圓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2008(2)。
3張秉讓,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8(4)。
(作者簡介:熊妍,川北醫學院黨辦、院辦秘書信息科副科長,四川師范大學政治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四川南充637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