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守春
摘要:文章從我國高校后勤當前管理現狀出發,闡釋了精細化管理的內涵和基本內容,探討了進行高校后勤精細化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并進一步為高校后勤在人事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創建精細管理文化等方面實現精細化管理提出了理論框架。
關鍵詞:精細化理念高校后勤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5-088-03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高教事業的發展,針對高校后勤管理的弊端,高校紛紛進行各種后勤改革的實踐與理論的探索,其間試行了多種形式的經濟承包責任制,使后勤部門增加了一些活力,但是后勤仍沒有改變行政管理、計劃管理等管理滯后的局面。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高校的后勤管理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自1985年以來,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一度被社會化的主流話語所主導,社會化是高校后勤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是促進我國高校辦學模式重大轉變的關鍵環節之一。但是對于社會化改革的理論認識卻也存在不足之處,以致部分高校在進行管理體制改革時在政策執行上存在偏差問題。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后勤社會化導致校園環境社會化。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推進,高校已由原來單一的教學封閉型轉變為全方位、多功能、開放型的“小社會”。許多社會服務機構進入學校,校園內商業網點增多,經濟活動量增加。高校后勤社會化后,校園內餐廳、超市等營業場所全部承包經營,有些承包經營者只求生意興隆,賺錢心切,無視學校治安管理規定和各項制度。
2經營與管理處于兩難境地。有什么樣的經營就必然有什么樣的管理與其相適應。管理既為經營服務,又駕馭經營。管理從經營中分離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經營,幫助經營活動從可能性變成現實性。經營追求的是效益,要開源。要賺錢;管理追求的是效率,要節流,要控制成本。經營是擴張性的,要積極進取,抓住機會,膽子要大;管理是收斂性的,要謹慎穩妥,要評估和控制風險。
3后勤管理不到位。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極其復雜,依然在較大程度上制約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體制、機制不合理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自辦后勤、壟斷經營依然是主要形式,后勤管理不到位的問題還普遍存在。優質資源難以在高校后勤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后勤服務還不能適應學校和師生不斷發展的需求。
關于高校后勤社會化,有一種觀點認為,高校后勤社會化就是學校將現有的生活后勤及技術后勤服務項目全部交由社會第三產業負擔。這些產業可以是學校后勤單位轉換體制而來的經營服務實體,也可以是社會上的企業單位,在隸屬關系上與學校完全脫鉤。這種觀點的實質是企望社會化一步到位,把后勤當作包袱負擔,想借改革之名把其推卸掉。
但是,我們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介事物和看待歷史。歷史都是延續且不應簡單否定的,今天是歷史積淀后的結果,沒有歷史就沒有現在。計劃經濟時期的高校后勤決不是高校附屬的贅生物,而是當時體制經濟的必然結果。高校教學科研是學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后勤則是保障。沒有這種存在于高校系統內的后勤保障服務,既定體制下的教學科研的正常運行是無法想象的。教學、科研、后勤歷來是高校工作這個有機體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改革開放前的辦學模式,還是改革后的高校發展,后勤管理工作的作用都是功不可沒的,高校現有自身力量的積累與當時高校后勤管理體制下的各項配套服務是分不開的。有鑒于此,高校既然不能簡單地將后勤當作包袱拋出去,那么就必須解決目前后勤社會化所面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精細化理念來對高校后勤進行創新管理。
二、精細化管理的內涵和基本內容
1精細化管理的內涵。精細化管理是在廣泛調查研究和分析對比的基礎上,針對大量生產型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大量生產型管理模式的缺陷日漸明顯,即臃腫的組織機構、大量的非生產人員、寬松的廠房面積、超量的庫存儲備等。這不僅在西方的大量生產廠家已是司空見慣,在我國企業中也普遍存在,這似乎已成為一種通病和頑疾,醫治大量生產方式的這種“肥胖癥”,必須按照精細化管理模式這一“處方”來消。腫減肥。精細化管理就是企業緊緊圍繞市場需求來組織生產,以市場需求的品種、數量、時間和質量來拉動企業產生的品種、數量、時問和質量。也就是企業以市場需求為依據,準時地組織各環節生產,一環拉動一環。消除生產過程中的一切松弛點,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過程的有效性和經濟性,盡善盡美地滿足用戶的需求。拉動式生產過程中,以總裝為起點。各生產環節都按后工序的需要組織生產和運輸。后工序需要什么品種,需要多少就在必要的時間向前工序去取,即“拉”的方式。前道工序僅僅生產后工序用戶所取走的品種、數量,達到無多余的庫存。同時,要求協作廠家也剛好及時運來必要的品種和數量,從而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各環節都按自己的計劃組織生產,靠大量的在制品儲備保任務、保均衡的作法,做到企業以最少的投人、最快的速度生產出社會需要的產品,最終做到生產與市場的需要相同步。精細化管理理論的框架包括“一個目標”、“兩大支柱”和“一大基礎”。“一個目標”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質量地進行生產,最大限度地使顧客滿意;“兩大支柱”是實施準時化生產和人員的自覺化;“一大基礎”指的是從局部到整體、連續性的、旨在消除一切浪費的改善。
2精細化管理的基本內容。要實現精細化管理,就要對企業的管理思想進行革新;進而對管理方法進行革新,這些革新的過程就是精細化。企業管理的精細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以人為本,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精細化管理一反傳統方式中的以物為中心的管理,變為“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實現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這是企業管理思想認識上的一次飛躍。精細化管理思想認為“企業即人”,企業無人即止;“企業為人”。一要為顧客生產高質量、低成本的產品并提供優質服務,二要為職工創造舒適的工作條件與環境。精細化管理強調一專多能,強調協作精神,使員工置身于一種企業主人而非雇用者的環境中,變過去那種上下等級森嚴,彼此相處緊張的人際關系為上下互通、彼此尊重、互相協作的人文氣氛,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精細化管理從人的思想人手、提高人的素質,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念,培養集體榮譽感,創造和睦的氣氛,強調全體員工的參與意識。人的因素貫穿于整個精細生產過程,是精細生產的主旋律。日本的產品價格低于美國產品,這主要是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利用自動化技術改善生產力是有限的,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因此,人本化管理的本質就是激勵人、鼓勵人、培養人。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去實現盡善盡美的理想境界。
(2)以顧客為中心,這是精細化管理立足的基石。市場經濟的發展。
企業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要以市場為出發點,讓顧客滿意成為企業制勝的武器。企業產品只有滿足顧客多樣化、個性化、審美化、舒適化的要求,才能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精細化生產以顧客為中心,不僅向顧客提供服務,而且把顧客看作生產過程的組成部分。對于顧客和各種銷售渠道而言,精細化管理注重尋求并維護一種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把長遠利益放在第一位,有時甚至寧可犧牲部分短期利益。精細化管理能適應市場多元化的要求,用戶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在市場營銷管理中提倡市場調查深入到用戶,全面了解需求并將有關的內容反饋到設計過程,主動銷售,用戶第一。銷售部門的市場調查與研究是企業生產過程的起點;而且通過完善的售后服務力求用戶滿意,形成用戶信賴的企業形象,為企業贏得無數的回頭客和大量的新用戶。
(3)追求勞動的有效性,企業勞動有有效與無效之分。精細化管理方式認為,只有能增加價值和附加價值的勞動才是有效的,不能增加價值的勞動是無效的勞動,是一種浪費。用精細化的觀點來分析企業的生產過程,可以發現很多地方存在著浪費。如用人過多、超量生產、庫存積壓、資產閑置、不合格產品、不合格工藝。精細化管理就要使這些無效勞動和浪費清楚地表現出來,使企業決策者和管理者動腦筋、想辦法,通過改進、改良、改造和加強管理,最大限度地消除無效勞動和浪費。
(4)生產過程實行準時化生產。傳統生產管理采用的是一種推式系統,要通過每一個生產節點動態地收集信息并下達生產指令,來調度生產活動。它需要大量的信息。并極大地依賴于生產管理信息系統所提供的信息的準確程度,因此,“推式”系統對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增加了系統的復雜性。而信息系統的復雜性的增加往往伴隨著信息準確程度的下降。而精細生產采用的是一種“拉式”系統,其核心是準時生產制,即JIT(just-in-time);準時生產指的是“只在需要的時候,按照所需要的量生產所需要的零件和產品”,而這種準時化的生產與運輸是靠“拉式”計劃管理模式和“看板”發出指令而實現的。精細生產除了最后一道工序以外的所有工序,都是以下道工序所示的“看板”的內容為其生產指令來組織生產,并向上道工序通過“看板”的形式發出生產指令的。“看板”所示的內容主要有:本工序名稱、所需產品或零部件名稱、規格及編號、所需時間及其數量。依看板的組織準時制產生使各工序一層一層向上道工序領取相應的剛剛加工完畢的在制品,直到原材料供應部門,中間沒有任何庫存緩沖環節,由此使整個企業的生產線、車間和其他任何空間很少看到庫存的在制品或成品。這樣不僅可以大幅度降低流動資金占用量,而且減少了庫存費用和管理費用。這種管理模式被稱之為“拉式”計劃管理模式,它與“推式”計劃管理模式剛好相反,推式的計劃管理模式是以一定的庫存量為前提而實現的連續生產方式;“拉式”計劃管理模式沒有庫存,只存在單個的零件在流動,因此,精細生產又被成為“一個流”生產。
(5)全面追求盡善盡美。精細化管理將目標定在盡善盡美,追求零庫存、無廢品、低成本、高效率及良好的人際氛圍。精細化管理方式認為,一個充滿庫存的生產系統,會掩蓋系統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例如,設備故障造成停機。工作質量差造成廢品,橫向扯皮造成工期延誤,計劃步驟造成生產脫節等。日本企業稱庫存是“萬惡之源”,是生產系統設計不合理的結果。精細生產在組織、勞動力、設備三方面表現出較高的柔性,精細生產的目標是消除引起不合格的原因,在加工過程中,每一工序都要求達到最好的水平。強調“第一次就做正確”非常重要。豐田公司有一句名言:“價格是可以商量的,但質量是沒有商量余地的。”精細化管理的最終目標是追求無缺陷,追求完美,追求卓越。永無止境地對盡善盡美的追求,使精細化管理模式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推動企業管理向更高的境地發展的重要通道。
三、精細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實施對策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推行精細化管理模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成就于朝夕之間,對此,我國高校后勤管理者要有深刻的認識。與此同時,在高校后勤管理中推廣精細化管理,并不是無章可循。筆者認為,在高校后勤管理中推廣精細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對策如下:
1建立以精細化管理理念為指導的管理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健全的管理制度,高校后勤管理將會是一盤散沙,更不用談什么執行力和生存力了,因為執行是許多堅持以結果為導向的紀律和各項制度的動態表現形式。規章制度是外在的、有形的,往往以各種條例、紅頭文件和標準等形式表現出來。高校后勤管理要用精細化管理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做好“服務育人”的工作,就必須進一步完善以精細理念為指導的績效考核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
(1)基于精細化管理的績效考核管理制度。管理中的核心問題是對人的管理,這就使人力資源管理在后勤管理者心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而績效考核又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績效考核體系是提升高校后勤管理運行效率和提高后勤服務水平的關鍵之一。要以評促建,用績效考核來促進精細化管理思想在后勤員工中的落實和推廣,用精細化管理的思想指導高校后勤的日常管理活動。同時,在績效考核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考核結果的反饋,把考核結果的反饋工作也用制度規范起來,并認真地進行貫徹落實。在高校后勤績效考核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應該就評價的準確性、公正性向評價者提供反饋,指出他們在評價過程中所犯的錯誤,以幫助其提高評價技能;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應該向被評價者提供反饋,以幫助提高能力水平和業績水平。
(2)基于精細化管理的人事管理制度。高校后勤管理中的人事管理制度也要隨著精細化管理理念的推廣而進行不斷的調整,建立起真正符合精細化管理的人事管理制度,為高校后勤管理的社會化程度和精細化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提供保障,使高校后勤管理跟得上高校發展的步伐,為高校的科研和教學保好駕、護好航,使高校后勤管理服務育人的水平不斷提高。首先,人事管理制度建設指導思想要精細化,打破員工的“事業單位意識”。樹立起高校后勤員工的企業意識和服務意識以及精細化管理的思想,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精細化人事管理制度。第二,人事管理制度建設要科學化,建立完善的人員培訓教育制度;激活職工管理體制,建立人員流動機制、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強職工隊伍建設。第三。人事管理制度建設要制度化,高效精良的高校后勤服務有賴于一套適合我國國情和高校后勤業發展的人事管理制度。其精髓必須具備高度的靈敏性、有效的調節性和長久的活力。第四。人事管理制度建設體現要企業化,徹底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優化人員結構,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為在高校后勤管理中推廣精細化管理的方法做好準備工作。
(3)基于精細化管理的成本核算制度。長期以來,高校后勤的成本核
算是極不完整并和精細化管理的指導思想是相抵觸的,精細化管理的精髓是杜絕在生產過程的一切浪費,降低管理成本,使其獲得最大的利潤。高校后勤管理占用的大量財產和資源都是無償的,既不付占用費,也不需計提折舊,還有相當數量的職工每月由學校發工資,造成成本核算不實,利潤虛增。這些問題還往往給人以假象,似乎哪個學校后勤占用學校資源多,哪個學校后勤效益就好,管理者的功勞也就大。可見高校后勤必須確立成本核算的觀念,合理劃分成本核算的范圍,執行同行業或相近行業的成本核算制度,并保證這種成本核算制度以精細化管理的思想為指導,以此來建立起精細成本核算的管理體系,樹立高校后勤管理者和員工的成本觀念、成本意識。所謂成本就是指產品價值中物化勞動的價值和勞動者為自己創造價值的貨幣表現,或是企業為生產和銷售產品所支出的費用總和。高校后勤服務實體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的總成本主要包括構成產品實體的材料以及為生產服務的附屬部門所耗用的材料費。生產、服務人員以及管理人員的工資、房屋及設備的折舊費,耗用的水、電、氣費,房屋及設備的維修費、管理費用等。
2貫徹精細化管理理念,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在信息管理中貫徹精細化管理理念,是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信息管理引導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推行精細化管理理念進一步落實的需要。比如,對師生在后勤滿意度方面的信息進行采集、歸類、分析,能很好地使管理者根據師生的滿意度情況及時調整管理工作,力求師生滿意度保持在最大值。高校后勤只有用精細化管理理念指導自身的信息管理工作才能在市場經濟下得到更好的發展。高校后勤信息管理工作在精細化管理理念指導下,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的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理順內部管理機制。充分利用高校現有的信息資源。高校后勤在提高自身的信息管理水平時,應以高校收集、傳播和處理信息的主體的圖書館為基地,以各種形式的資料室為網點構建自己的信息傳遞網絡,從而滿足高校后勤對信息的需求。
(2)深化工作程序,疏通信息流程。在后勤信息工作中,要打破原有工作的老框框,建立一套適應高校后勤信息工作特點的程序、操作規范和檢驗標準。高校后勤的信息管理工作要在兩方面下功夫,一是信息的實用性,二是信息的時間性。
(3)培養后勤員工的素質,適應后勤信息管理的需要。貫徹精細化管理理念中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對后勤信息管理人員加強培養是高校后勤信息化水平提高的關鍵一環。人員素質上去了,信息工作也就搞好了;人員素質上不去,其他工作只是一副空架子。人員素質的培養應從三方面加強,一是人員思想素質,二是操作技術,三是服務作風。人員思想素質,即信息意識。從事信息工作的人員,不論新手老手,不論做過什么,都應從思想上重視信息工作,具備信息意識。人員的操作技能,是指工作人員處理信息時的技術操作技能,如抄錄剪報、資料分類、文獻標引、機器存儲、分析匯總、試驗論證等等。服務作風,則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信息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服務性的工作,若讓信息盡快地流動起來,讓使用者的滿意度達到最大值,服務作風非常重要。應時刻體現“用戶第一”、“服務至上”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信息使用者著想,才能進一步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3革新員工理念,創建精細管理文化。要在我國的高校后勤工作中實現精細化管理,要對管理思想進行革新,首先要變革員工的思想意識,在后勤員工中開展一次精神革命,來打破以前落后的思想意識的束縛,構建和培育出能促進高校后勤管理發展的獨特和完善的精細企業文化。
(1)健全規章制度是高校后勤管理構建和培育精細文化的前提。精細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于員工頭腦中的一種關于精細化管理的觀念、一種價值體系,精細文化只有通過外在的各種執行活動表現出來。從另一個層面上來看,精細文化和規章制度二者是一體的兩面。規章制度是淺層的關于精細化管理的硬性規定,它靠制度的威嚴來約束員工在組織中的執行行為,使每一名員工的執行行為都滿足精細管理的要求,制度的執行和落實過程中不考慮員工的意愿,不遵守規章制度就要受到預先設定的懲罰,其為組織提供的是一種剛性的執行環境;精細文化是深層的關于精細化管理的軟性規定,它靠道德和公共輿論的力量來約束員工在組織中的執行行為,為組織提供的是一種軟的精細化管理的環境。
(2)完善戰略流程是構建和培育精細文化的有效工具。高校后勤戰略就是高校后勤的遠景規劃,就像黑夜里引領船只航行的燈塔。無論它的內容形式如何,最根本的是能指導高校后勤的發展,使高校后勤的價值不斷地增加。戰略流程是根據各個戰略要素開發出來一個具體戰略的過程。好的戰略流程能保證每一個戰略要素得到具體的測試,無疑這會使戰略的可執行性得到大大的提高。在整個戰略流程中人始終是最重要的因素,要充分提高員工的創造性,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戰略制定的各環節讓員工參與分析、討論和決策,這不僅能提高員工的參與意識,培養員工的團隊精神,還能提高決策的正確性、可執行性及克服后勤員工落后的思想意識,這是在高校后勤管理中任何文件、條例、動員會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隨著戰略流程的逐步完善和員工參與意識的提高,整個組織一定會變成一個動態的強勁的執行系統,執行力才會得以提升,這時高校后勤管理才具有了實施精細化管理的基礎條件,精細文化的氛圍也會變得更濃厚。因此,高校后勤工作應當完善好戰略流程,利用好這個有力工具,構建和培育出優秀和獨特的精細文化來。
參考文獻:
1盛裕良,卜中和等,中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戰略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彭懷祖,高校后勤社會化新論[M],士林人民出版社,2001。
3周三多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沈曉春,馮艷飛,高校后勤管理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5王鳳珍,ISO9000標準框架下的高校后勤質量管理體系[J],高校后勤管,2006(1)。
6朱寶銅,適應市場需要實現高校后勤改革新突破[M]中國高等教育,2004(6)。
7胡哲鋒,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的企業文化建設[M],蘭州學刊,2003(5)。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資產管理處安徽蚌埠233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