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燕
摘要:銀行與企業的關系是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系,銀行有維護債權的權力,有支持企業發展的義務。企業有向銀行借貸的權力,有按合同規定向銀行還本付息的義務。為應對入世后的挑戰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改善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實現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努力實現銀企雙贏。
關鍵詞:銀企關系融資信用
中圖分類號:F83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5-256-01
一、銀企關系不協調及其原因
近年來,銀企之間的利益走向存在不協調現象。企業“貸款難”與銀行“放貸難”現象同時并存。近年來,工業貸款的投向主要集中在少數效益好,還款有保障的優質骨干企業。貸款難主要集中在中小企業。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其一,社會信用狀況差。企業不守信用,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現象時有發生,使銀行由慎貸轉為借貸。其二,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企業經營狀況的真實性難以判斷,銀行在短時期內難以決策。這主要是由于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報表普遍不實造成。一些企業的財務報表,上報主管部門、稅務部門、銀行的是各不相同的三套報表,致使銀行工作人員對企業的資信狀況真偽難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只好從緊掌握貸款。其三,我國金融法律體系不健全,使銀企信用關系的良性發展缺少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國家對企業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的處罰和制裁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的需要,金融企業維護正常的金融信用關系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最終使守信行為的社會價值得不到體現,而不守信用者在法律和經濟上所受的處罰往往小于所獲取的利益,從而進一步助長了一些不守信用企業的逃債心理和失信行為。其四,缺乏合法有效的擔保中介機構,中小企業抵押難、擔保難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目前“企業貸款難,銀行放款難”,主要癥結在“抵押和擔保難”上。以企業財務報表真實性為前提的道德信用尚未建立,不具備信用貸款的基礎。為防范金融風險,銀行轉向以企業資產信用為前提的貸款方式也就具有客觀的必然性。抵押貸款是以企業自身的財產作保證,擔保貸款是以擔保企業的資產作為擔保,二者均屬于資產信用。況且這也是市場經濟體制較為健全的發達國家商業銀行通行的信用方式,盡管發達國家企業的財務報表真實程度較高。目前,我國的資產信用嚴重不足,如果嚴格執行貸款標準,按照我國目前企業的資產信用,銀行貸款可能會有一大半放不出去,也就是說,我國尚不完全具備信用貸款的經濟環境。
在銀行方面主要原因有: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占比較高,虧損較嚴重,新增貸款投向受到上級規章制度的限制;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經營機構,對信貸風險的管理進一步加強,權限上收,貸款條件較高,手續繁瑣,經營狀況一般的企業很難達到要求;我國金融業的激烈競爭為不守信用企業提供了可乘之機。一些金融機構為了爭奪客戶,無視國家的法律、法規,隨意為企業降低開戶條件,為企業逃廢銀行債務提供了可乘之機。企業多開戶頭,存款戶和貸款戶分離,使資金不按正常渠道流動,銀行難以掌握其資金動態;銀行在“搶市場、爭份額”的思想指導下,不惜資金成本拉存款,表現為對外高息攬存、對內高額物質獎勵,從根本上背離了商業銀行經營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的原則;銀行只注重對企業現實經營狀況和抵押品是否足值進行審查,而對企業深入了解尤其對企業的發展前景研究不夠,決策能力和水平較低;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機制不靈活,對信貸人員只強調無限責任,而缺少應有的激勵機制,責權利不對稱,商業銀行信貸人員的積極性受到抑制。
二、改善銀企關系的對策建議
1政府的策略選擇。一是加快金融信用制度體系的改革。市場經濟固有的競爭性、謀利性和開放性,使得控制金融信用風險單靠個人及一些簡單的制度規范是不夠的,必須加速金融信用制度體系的改革。國家需要有一整套嚴格、透明、規范的信用制度體系來約束多變的金融信用活動,以規范銀企之問的信用行為。二是加大治理外部信用環境力度。從強化管理人手,加強全社會的信用教育,盡快在全社會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風氣。對不守信用的各種案例,要運用適當的形式予以披露,金融同業實施聯手制裁,引導社會公眾增強信用觀念,強化信用意識,使企業領導充分認識到良好的社會信用形象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適應新時期市場經濟要求的必然選擇。三是加強對銀行與企業的協調,積極推動銀企合作。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信貸政策的改革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同樣,企業改革的成效也將直接影響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政府要充分發揮領導與協調作用,促進銀企之間互通情況,加強銀企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銀企共同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四是加速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效果是關系到我國信貸資金能否良性循環的關鍵所在。有些不良資產是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問題。國家應把盤活銀行信貸資產存量與處理企業債務統籌考慮。在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時既要保證銀行資金運行安全,又要搞活企業生產資金的流動,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用好政策,妥善解決好當前銀行不良貸款和企業債務。五是進一步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市場經濟既是信用經濟,又是法制經濟,法律制度是保證金融秩序良性循環的基礎,而健全的金融信用制度要靠國家的法律、法規來約束,要靠國家機器的強制效力來維護。
2銀行的經營策略。一是深化金融改革,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適當放寬分行或支行的信貸審批權限,提高分支機構信貸投資能力,減少審批層次,提高其市場適應能力,創新抵押品種。積極推行企業專利、產品品牌、倉儲產品等作抵押品的貸款抵押方式,解決中小企業和部分困難企業擔保抵押不足的問題;創新經營機制。選派客戶經理經常深入到企業了解情況,為企業提供服務,幫助企業出謀劃策和解決實際問題。企業資金實力增強了,無疑又為金融信用奠定了基礎。我國商業銀行必須徹底轉變觀念,成立專門部門,認真研究企業投資項目的可行性與安全性,可派出專業人員直接參加企業的項目論證,收集第一手資料,用新眼光、新視角去看問題,做到對企業的資信狀況全面掌握。三是銀行要增強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各商業銀行要真正完成從“存款立行”向“貸款立行”的轉變,從坐等客戶上門到主動上門為客戶提供服務,為企業提供一個寬松的融資環境,促使企業資金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3企業的奉行原則。一是要繼續深化企業改革,進一步完善企業經營機制。二是要轉變融資觀念,丟掉企業吃銀行大鍋飯的思想。企業要明確資金商品化特征,市場配置資源主要是借助資金這種特殊商品的流動和組合來實現,而資金的流動和組合又受到利率變化的引導,利率水平的變化反映了資金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化。在利率機制的作用下,銀行與企業都要以商品經營者的身份出現。銀行要根據資金市場的變化進行資金融通,企業要根據商品市場的變化組織生產經營。企業必須誠實地與銀行簽定規范的貸款協議書,有了銀企之間的融資協議,銀行才不至于失信與企業,企業也不至于失信于銀行。三是企業領導者必須提高自我約束力,堅持以德為本,誠信經營。在融資的整個過程中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投資項目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控制好投資和經營的風險。企業應該及時、坦誠地與銀行進行溝通與協商,以便銀行能及時了解企業投資運作情況,迅速調整對企業投資項目的扶持政策。決不虛報或掩蓋隱瞞事實甚至欺騙銀行。企業只有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自我約束能力,堅持以德為本,真誠相待,銀行與企業才能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溫州銀行蒲鞋市支行浙江溫州)
(責編: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