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曼麗
摘要: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所產生的兩大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性、創新性、繼承性與發展性。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當新的時代、新的實踐提出新的課題時必將產生新的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不斷開拓新的境界。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6—0005—02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性——二者形成過程比較研究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處于歷史緊要關頭,毛澤東、鄧小平深刻分析當時社會背景而產生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先進理論武裝下的幼年時期的共產黨人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有一定認識,但認識很不全面。又由于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中國的民主革命仍未能擺脫失敗的命運。在與黨內各種錯誤思想的斗爭中,毛澤東既不迷信,也不拋棄馬列主義,擺脫俄國革命的城市中心論,從中國現狀出發來思考和尋找中國民主革命道路,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論。這一理論奠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基礎。隨著革命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在總結大革命、土地革命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對中國革命的前途、道路、領導力量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一個新時期。在鄧小平的領導下,長期困擾著中國人民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在探索中得到共識:從國情出發,走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從1956年到1976年長達20年的時間里,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在如何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問題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卻走上了“文化大革命”這一極“左”的道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鄧小平認為,這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這個問題認識不清造成的。鄧小平圍繞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形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黨緊緊圍繞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對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做出了符合實際的正確回答,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毛澤東在中國民主革命經過一系列失敗后,總結革命失敗與成功的經驗教訓,深刻認識中國的性質和國情,在革命與戰爭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正確回答革命向何處去以及怎樣革命的問題。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則是鄧小平在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一系列重大失誤和挫折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新認識國情,準確把握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的基礎上,正確回答社會主義建設向何處去以及怎樣建設的問題。二者都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正確地運用于中國實際,深刻把握了時代特征,回答了時代的課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性。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性——二者內容比較研究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內容創新性主要體現在它對民族資產階級、對農民、對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權等問題上。首先,它正確而靈活地解決了與資產階級的關系問題。處理同資產階級的關系問題,是中國革命中一個相當特殊而十分復雜的問題。黨的發展道路,是在“同中國資產階級的復雜關聯中走過的,這是一個歷史特點,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過程中的特點,而為任何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史中所沒有的。”[1]603尤其是對于民族資產階級,根據其革命與軟弱的兩面性特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采取不同的政策,順利地完成了革命任務。而這在馬列原著中是沒有現成答案可尋的,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鑒。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策略思想的創新和重大貢獻。
其次,它準確地界定了農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中國民主革命的實質是農民革命,并且與當時流行的“民粹主義”區分開來。毛澤東指出:“這個問題,在我們黨內有些人相當長的時間里搞不清楚,存在一種民粹派的思想。這種思想,在農民出身的黨員占多數的黨內是會長期存在的。”[2]323從而避免了把農民思想理想化的民粹主義思想。正是基于對農民在中國社會的地位及其革命性的分析,從而實現對其正確領導,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理論與統一戰線思想的創新和發展。
再次,它始終堅持黨對革命的領導。針對黨在歷史上曾因陳獨秀和王明沒有很好地堅持黨對革命的領導而造成的損失,在對各革命階級進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結論: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路線的核心,也是革命成敗的關鍵,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總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的基本原理、殖民地民族革命理論為指導,總結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而創立的新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學說。它作為中國革命之第一步的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是根植在中國社會歷史土壤中的獨創性革命理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重要內容。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是該理論的“三塊基石”,它們也是最能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性的地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凝結與根本體現。它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它統領并貫穿于整個理論,是該理論一系列命題提出的根本前提。在這一思想路線的指導下,我國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并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框架,從根本上擺脫了傳統社會主義發展中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的束縛,走上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正軌,形成自己獨特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
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據此,黨摒棄了“超階段”的“左”的錯誤,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既然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就不是純粹、完全和典型的社會主義,而是社會主義因素占主體、并充分利用非社會主義因素的社會主義。這就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基于現實的科學基礎上,解決了現代化建設的首要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社會發展階段理論的內容。
社會主義本質論,突破了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它第一次引入了生產力的范疇,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看作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看作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把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看作是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統一;從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實現的目的角度來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這與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的認識是完全不同的。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充分肯定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在新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論。以此為理論基礎,在1985年春天,他提出一句驚世之語:“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另外,鄧小平認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因此,他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改革開放理論是鄧小平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為方法論指導來觀察中國的實際而得出的正確結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總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為指導,總結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訓,吸取別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而創立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是根植于中國社會歷史土壤中的又一馬克思主義獨創性理論。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承性與發展性——二者歷史地位比較研究
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最好的繼承,在不斷的繼承與創新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得到發展。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次巨大嬗變,它標志著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中國人民對現代化的追求,構成了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則是中國現代化征程中的兩朵奇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得到繼承與發展的結果。
江澤民同志反復強調: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面臨兩大任務,一是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是緊密相連的,只有完成了前一個任務,才能完成后一個任務。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直接指導黨和人民完成了第一個任務。它不僅為社會主義的建立創造了前提,而且使中國的現代化夢想變成可望而可及的現實。也正是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辟,才有30多年改革開放的民族經濟的騰飛,也才有今天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大好形勢。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為現代化掃清了障礙;新民主主義社會制度的探索與建立,為現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探索,為現代化的真正啟動提供了思想準備。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黨關于革命與建設的又一里程碑,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姊妹篇,象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一樣,它必將引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新的勝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也將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而不斷豐富。
參考文獻:
[1]<共產黨人>發刊詞,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