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鋒
〔關鍵詞〕 語文教學;主導作用;課堂氣氛;學法;練習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1(B)—0021—01
隨著知識時代的到來,社會呼吁創造型人才。為此,《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和探究能力。”筆者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
傳統的課堂教學,總是以教師為主體,采用“滿堂灌”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死搬硬套地獲取知識,使學生的學習相當被動。這不利于對學生創新品質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教師應改變過去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課堂的“主導者”或“組織者”上,積極倡導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能力。如果把課堂比喻為一個舞臺的話,那么學生才是這個舞臺上的“表演者”,教師是這個舞臺上的“主持人”。
一、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
實踐證明,良好的教育環境,對人成長的影響十分重要。而封閉、壓制、過分強調權威的環境,必然導致學生個性的退化、思維模式的單一,這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十分不利。而民主平等的課堂環境,對學生的創造動機有著無形的推動力。學生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坦誠交流,發表不同的看法,積極尋找不同的途徑去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應努力創設師生間的和諧氣氛,建立起師生平等對話、共同探究、相互合作的教學關系,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表達對問題的不同看法。
課程改革要求創設有生命力的課堂,即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建構,也要關注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創設情境的目的在于誘發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與情感狀態同課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間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這種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是激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的內驅力。要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必須善于設疑,把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不可
越俎代庖,而應讓他們自己探究,做到“導而勿牽”。
二、加強良好學法的傳授
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怎樣學習,并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讓他們在討論和交流中發現知識規律。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全體和個別相結合的原則,對學困生要有針對性地輔導,使他們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對優等生要促進其全面發展,使他們能帶動全班學生學習。
例如,朗讀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手段,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語文學習中,通過朗讀,學生可以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的口頭語言。朗讀能以聲傳情,繪聲繪色地再現課文情境,教師讓學生憑借眼、口、耳等感覺器官,在心中產生積極反應,以便更深刻、更形象、更直觀地體味課文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讀,從讀中識字,理解詞、句及課文的含義,并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層次結構、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三、加強練習的實效性
課堂練習是語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練習中也應該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加強練習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對于練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討論,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允許學生犯錯誤,同時教師應積極參與到討論中去。語文學科既是知識性的學科,又是技能性的學科。通過語文學習,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應有所提高。要有效地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就要注意“嚴練”和“巧練”的結合。“嚴練”是要求學生通過練習牢固地掌握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巧練”則是根據重點訓練項目的要求,緊扣課文內容,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加強練習的科學性和實效性。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從以下三點入手:基礎項目重點練;內容項目精妙練;拓展項目靈活練。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內在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和探究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