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光榮
略讀課是與精讀課相對而言的,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課型??v觀初中語文六冊教材169篇課文中,略讀課文就占了79篇,其重要地位可見一斑。略讀課通常又稱自讀課,在教學實踐中部分語文老師對精讀課研究得比較多,對略讀課則顯得有些太“略”,要么兩種課型混為一談,要么對略讀課索性略去,置之不理。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師要準確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和教科書的編寫意圖,準確把握略讀課的課型特征,在略讀課上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一、應當怎么“為”
略讀課是從教師教讀到課外自讀的過渡階段,因此,略讀課還是需要教師教的,一篇略讀課文一般是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那么,略讀課上教師教些什么呢?
第一,循序漸進的安排程序。教師應該當好閱讀課上的引導者,明確告訴學生這堂課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以七年級上冊開篇課文《在山的那邊》為例,可以安排五個學習程序:首先讓學生查字典詞典,掃除字詞障礙;接下來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邊讀邊在教材上圈、點、劃、記,把自己的心得和疑點記下來,可以給課文做旁批旁注;然后獨立完成課后的三個練習;再就是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最后還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這堂課下來自己究竟學到了什么,在課外自讀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和方法。
第二,預設提綱挈領的問題。如果說教師安排學習程序是“引”,那么設置自讀問題則是“導”。仍以《在山的那邊》為例,在學生自讀了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⑴這首詩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什么比喻理想?用什么比喻重重困難?又用什么比喻艱苦奮斗?詩歌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精神?(從主題方面設問)⑵在詩歌中,作者為什么反復描繪“山”對“?!钡淖韪?小時候的“山”暗指什么?“?!庇职凳玖耸裁?而長大后的“山”則象征什么?“海”象征什么?“那遠方為我喧騰”的海又象征什么呢?(從寫法方面設問)⑶如何理解詩中部分句子的深刻含義?①“于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呢?②“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一句中“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呢?(從句子方面設問).
第三,給予恰到好處的點評。自讀課上,老師導出了諸如上述的一些自讀問題,學生還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不同預設的疑問,老師要放手讓學生“你一言、我一語”,開展熱烈討論。對于問題的答案,讓學生相互補充,自圓其說。實在有答不上或不準確之處,老師應當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時候,不失時機地給予精當點撥與評價,以期收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二、哪些要“不為”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是自主課堂,尤其是略讀課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教師絕不能越俎代庖。
第一,不要急于把問題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要讓學生開啟思維的閘門,去自讀、自悟。教師不要擔心時間不夠,或是問題有難度學生答不出來,要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獨立自悟,激烈爭論,你爭我辯,哪怕是面紅耳赤。要相信在自主課堂里,再難的問題學生總會爭出個八九不離十的答案,準會爭出個“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來。當然,教師要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要修正錯誤的答案,要指引思考的方向。
第二,不要隨意影響學生獨立閱讀,要保證學生的自讀時空,要給他們以充分的自主權。教師安排了學習程序,提出了預設的問題,只要督促他們有序完成學習目標就行,不要隨意去干涉、影響他們的獨立閱讀。比如,有的教師心血來潮,當問題布置后,時不時又補充一些什么新的內容,或者來一段“馬尾巴的功能”之類的演說,或者對學生那些開放性的思考答案不假思索地橫加指責,一味強調自己的教學參考書上看到的正確答案的權威性,這些做法都是在略讀課上應當極力擯棄的不良教學行為。
綜上所述,略讀課上,老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是需要并且也可以規范的。雖然沒有固定的法則,但大體的原則還是有的,那就是要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確略讀課教學的地位作用、要求目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習方式,更準確地進行略讀課教學實踐,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責任編輯:謝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