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月琴
摘要:目前我國民工子女心理自卑現象比較嚴重,導致有些民工子女無法用積極的心態面對自我、面對他人、面對生活,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成長。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分析了民工子女自卑心理的成因,同時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民工子女;自卑;歧視;對策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到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務工的外來民工急劇增多,而他們的子女成為這一人流中的特殊群體。由于遠離家鄉,遠離自己的伙伴,他們的心靈缺乏和諧的交流,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群,又給他們造成一系列的不適應,他們需要面對許多困難和挫折,因而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種自卑心理的危害性,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矯正外來民工子女中存在的自卑心理。
一、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
自卑是自我意識偏離正常思維方式后所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和在這種情緒支配下擔心失去他人尊重失去自我平等位置的心理狀態。存在自卑感的人往往對自己的品質和能力等做出偏低或消極的評價。對此,筆者通過對在校民工子女的調查和訪談,總結出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因素
(1)城市居民的歧視。進城的民工子女離開家鄉來到城市,周圍人,尤其是城市居民對他們的態度往往決定他們對自己和外界的看法,民工及其子女在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許多差異,部分城市居民對他們的歧視,一些不公平的行為都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創傷,加劇他們的自卑感。
(2)教育者的歧視。由于民工子女大多數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學前教育,學習能力和習慣都不能跟城市學生相提并論,學業不良這一標記在民工子女這個群體中打上了一個深深的烙印,他們成為部分教育者眼里最不受歡迎的一個群體,經常受到批評與苛責。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
(3)同學的歧視。由于地域、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學前教育等方面的差距,本地學生往往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們,這使他們備感自卑苦悶。已有的沉默和自卑,再加上老師和同學間的誤解和歧視,使他們感到處處不如別人、悲觀失望,遇事自愧無能的弱勢心理往往更容易趨于惡化。
2.家庭因素
(1)父母的社會地位低下。這些孩子的家長沒有穩定牢靠的人際關系,大都做的是城里人不愿意做的事,是生活在城市最底層的群體。跟城里孩子那些風風光光的家長相比,農民工的子女的心理狀態會失衡,極易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甚至把錯歸到父母身上,影響與父母的感情。
(2)家庭背景是農村。農村在城市人的眼里往往是貧窮、落后、愚昧、無知的代言詞,沒有城市便捷的生活方式,也沒有城市特有的現代感,住著破舊的房子,穿著不入流的服裝,干著臟累的農活等。就因為這樣的誤解甚至歧視存在,農民工子女置身于城市中卻流浪于城市文化中,沒有歸屬感,自卑心理就產生了,人與人的隔閡也就形成了。
(3)自身因素。民工子女初涉城市,往往與城市的孩子玩不到一塊兒。然而處于發育關鍵時期的初中學生,自尊心日益增強,內心異常敏感是其典型的心理特征。他們開始關注自己在社會、班級、社交圈里的地位及歸屬問題,對別人的評論格外在意,因此常擔心同學笑話自己,總覺得城里孩子見多識廣,自己孤陋寡聞,自卑心理就這樣形成了。
二、糾正農民工子女自卑心理的主要對策
1.進行愛鄉教育,給民工子女一個展示家鄉的舞臺
民工子女來自農村,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美麗的家鄉。教師可以利用班會課,開展熱愛家鄉教育,讓孩子們講述自己家鄉獨特的風土人情,描繪美麗的自然風光,從而使他們產生強烈的自豪感。這樣還能感染生活在城區里的孩子,縮短孩子們的心理距離,消除孩子們心靈上的隔閡,使民工子女愉快地融入集體。
2.增強班集體吸引力,讓班級成為孩子的精神家園
作為班主任老師,要善于了解民工子女的興趣特長,根據他們的意向創造機會,安排相應的班級工作和集體活動。讓孩子們互相了解,尊重各自的文化習俗,賞識同伴的優點、正視同伴的缺點,和諧相處。
3.開展賞識教育,進行激勵教育
作為教師,我們應當讓有自卑感的學生在不斷地激勵中健康成長,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閃光處與光亮點。因此,要多激勵這些學生,放大他們的優點,讓他們重拾信心和希望,進而消除其自卑心理。在日常工作中,要細心留意他們的閃光點,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肯定、鼓勵他們,讓他們從猶疑中走出,對生活充滿信心,充滿希望。
4.創造成功機會,讓學生在體驗中增強自信
在班級中,要為民工子女創造成功的機會,對他們委以重任,在工作、學習、活動中充分表現自己。很多民工子女產生自卑,往往是由于對自己要求過高,一些學生很快定目標,在學期結束時要考多少分,要排在第幾名等,當他們發現自己在學習上很難達到目標時,就常常籠罩在在悲觀、失望的陰影中。為此筆者就常使用小目標積累法,幫他們制定一個能在短期實現的小目標,引導自己向后看,從已經實現的小目標中得到鼓舞,增強自信。
5.創設寬松的環境,和諧的氛圍更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幸福
創設寬松的環境與和諧的氛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①要注意維護民工子女的自尊心,過多地指責、冷漠地訓斥和懲罰都是不可取的;②對學生要寬容,要能容忍學生在一定時空內所犯的錯誤,教師要有耐心,要運用多種方法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③加強家校聯系,為民工子女創建一個和諧的生活環境。
6.加強心理輔導,讓學生在溝通中完善自我
班主任要多學習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有自卑心理的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可以開設“班主任熱線”,設立“班級信箱”等。筆者平時用得最多的是QQ建群法,建立一個班級QQ群,師生之間可以群聊,也可以私聊。學生在QQ上會更敞開心扉,講出自己的真實情感,便于教師對癥開方,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三、結束語
總之,在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聯合力量的基礎上,積極主動營造寬松和諧的集體氛圍,作為學校主體的教師要用愛心、耐心、關心對待學生,多方面加以指導、溝通、教育,幫助民工子女克服自卑心理。家庭中的每個成員應該重視子女的心理狀態,靈活地運用體驗、引導、激勵等方法,使其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而社會應讓民工子女在充滿平等、愛的環境下健康快樂成長。在和諧的學校、家庭、社會中讓每一位民工子女擺脫陰影,走在社會主義的陽光下。
參考文獻:
[1] 車肖華.淺談進城求學的農村學生心理分析與疏導[J].南方論刊,2005(3).
[2]楊素云.讓農民工子女同享陽光雨露[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7).
[3] 申振東,喬姍姍,方蘇,朱汶龍.進城農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研究綜述[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袍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