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韌
摘要:本文通過對傳統外語教學中座位排列的弊端的分析,引出了小組式教室座位安排在課堂活動中的具體的實施過程的描述,并分析了這種座位安排在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教學活動步驟;課堂效果;師生關系;合作和創新能力
傳統的外語教學都采用行列式的教室座位排列,因為其酷似農田中的秧苗排列,故此又叫“秧苗式”。“秧田式”的座位排列在師生關系上缺乏平等的觀念和氛圍,課堂上只有少數的尖子學生唱起“主角”,大部分學生當了“陪客”,部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不到培養,外語的實踐量少、面窄,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造成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教學雙方都很痛苦,但是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如何克服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情緒,如何提高上課效率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多的收益,“打開口”來說外語,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改變課堂的座位排列方式成為一個可探討的方法[1]。
一、小組式教室排位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本文中的小組式教室排位的具體方法為:將課桌在教室內分散放置,每張桌可以由兩三張課桌合并組成,3到5個學生圍坐在課桌旁。這樣的排位方法一方面利于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另一方面又方便老師到各個課桌旁分別指導[2]。這種教室排位方法被稱為“咖啡座式”排位法。
以一次在小組式排位的教室里進行的教學活動為例,實際的教學過程可以分為五個步驟[3]:
1.確定目標階段
這個階段的任務主要是歸屬于教師的,教師在教學活動前向全班陳述學習目標。這里的學習目標不僅指具體的學習內容,如語音、語法、句型、會話等,而且還包括學習的策略、方法等。
2.準備階段
這個階段以學生自學為主,根據學習目標,由學生個人自學,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為小組討論階段作準備。
3.小組討論階段
在已經自學和初步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可以互相提出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在課堂上,小組成員要匯報各自的自學情況,并且在討論的基礎上,獲得對問題一致的答案,并共同幫助能力比較差的小組成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是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去找到正確的或者與正確答案接近的解答。
4.組與組交流階段
小組內部的討論結束以后,即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即全班的交流。每個小組選取一個代表發言,匯報組內討論獲得的共識。其他各組在其發言完畢后可以作出補充、質疑和評論。對于有異議和疑問的問題,組與組之間可以進行討論和解答。
5.總結反饋階段
教師按一定的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并通過課內練習等方法鞏固學生知識,檢測教學結果。對學生中產生的具有共同性的問題進行歸納,與學生討論并形成一致意見。
二、小組式教室排位的優點
1.對課堂效果的影響
有利于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改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記憶力和外語聽、說、讀、寫、譯的綜合運用能力。
2.對建立課堂上新型師生關系的影響
小組式教室排位的方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它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及群體的智慧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3.對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的影
響
小組式教室排位的方式培養了學生的交往意識和合作精神,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互相認識、交流、了解的機會。通過小組成員各抒己見,綜合群體的意見,可以達到完美的境界。長此以往,學生會認識到:任何成功必須依靠每個個體的積極參與與相互間的合作才能實現。在這樣的學習生活中,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必將得到充分的發展[4]。
4.對人際交流能力的影響
大學生青春年少,處于生命中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強,記憶清晰,思維敏捷,情感豐富,積極向上,是發揮聰明才智的最佳時期。現在的大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這種欣賞不僅來自老師,也來自同伴。而小組式學習則充分地把個別化和人際互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把教學建立在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尤其是在小組活動中,成員間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同學間通過提供幫助滿足了自己影響別人的需要,又通過互相關系滿足了歸屬需要[5]。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有機會形成良好的人際交流技能。這正是許多獨生子女所缺乏的。
當然,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教學方法是普遍適用的,座位編排模式也沒有萬能的,教學情景千變萬化,所有方式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有效的編排模式,同時也要考慮與之匹配的教學環境,從客觀實際出發,揚長避短,靈活選擇,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 陳時見.課堂學習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張偉.教室設置與學習模式[J].遠程教育雜志,2004(1).
[3] 唐曉杰,等.課堂教學與學習成效評價[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4] 大衛·W·約翰遜,羅格·T·約翰遜,卡爾·A·史密斯.合作性學習的原理與技巧——在教與學中組建有效的團隊[M].劉春紅,孫海法編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5] (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